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浅谈打造美学视野中的赣水文化生态
1浅论打造美学视野中的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摘要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正在新兴发展中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热门的旅游话题。本文从美学视野分析了鄱阳湖的各种美,浅谈了当前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发展浅论,最后介绍了打造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各种资源及具体的几点措施。关键词:美学视野鄱阳湖生态旅游2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为何为人所乐呢?水的灵动清流,水的烟波浩淼,水的惊涛急流,水的瀑泻雄险,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美的情怀.美的智慧,美的遐想……从而在人们的吟诵、感叹、构思和启迪中创造了以水为美的美学文化,进而享受美的乐趣,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智者”出现。水除了具有审美文化价值,还具有现实经济价值。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人们对都市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疲劳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亲郊“、“亲水”等休闲路线,促进了生态旅游这一新兴产业。作为承载着鄱阳湖文化的江西又是否具备将审美价值与现实价值相统一的条件呢?这些将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一、美学视野中的鄱阳湖之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境内水系完整,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度1.8万多km,长江流经江西北部边缘,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流人鄱阳湖,经湖口注入长江,形成鄱阳湖连接一江五河的水系格局.而勤劳古朴的江西人正是在这一片水的土地上,造就了今天的“鄱阳湖文化”。从审美的角度分析,鄱阳湖究竟有何之美呢?(一)、鄱阳湖的自然美1、壮阔之美地球上的水域约占地球面积的2/3,然而人们从不以水面之大而厌烦。相反,那壮阔无垠的水面却给人以浩瀚的气势与力量。鄱阳湖就是其中的一例。湖面的壮阔美与江河不同,而鄱阳湖的壮阔美又与洞庭湖有所不同。南宋朱熹诗云:“茫茫彭蠡杏无地,白浪春风湿无际。”(《彭蠡湖》)描写了浩瀚汪洋、洪涛拍天的鄱阳湖,引起诗人多少遐思,表现出它的景象,极力突出了鄱阳湖的汪洋无边。明罗汝敬诗云:“三湘七泽相簸荡,蛰纳江汉沧溟俱。”(《彭蠡湖》)将鄱阳湖想3像为三湘七泽在此一道簸荡,并远纳江汉之水。曾柴诗中与之相近:“西江众流汇彭蠡,一色弥漫天接水。云消极浦镜光平,风卷云涛雪山峙。春流拍空浩渺茫,气吞七泽含三湘。晴影遥连洞庭阔,黛光倒浸庐山长。我昔扬龄泛烟波,贝阙鲛宫俨相向。”(《彭蠡湖》)湖汇西江众流,故能成其壮阔,然气吞七泽,蕴含三湘,影连洞庭湖。万顷湖平如镜,风卷雪涛如山。明人夏寅诗云:“万顷汪洋接太微,平生襟量已惊非。”(《彭蠡湖》)诗人竟然感到湖面之阔足可上接星垣,叹息平生未曾料想到有如此壮观。2、湖山相映成趣之美鄱阳湖中有岛,湖畔有山,相映成趣;特别是湖西北雄踞庐山,于湖上仰望庐山之挺拔高峻,登山而俯眺湖之滓渚汪洋,一阴一阳,刚柔相济,名山名湖,相得益彰。历来兼言湖山之美的诗句甚多,如李白诗云:“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里说的是山映湖中;孟浩然《彭蠡湖庐山》诗云:“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这是在湖上泛舟而见庐山;“晴影遥连洞庭阔,黛光倒浸庐山长”(曾荣《彭蠡湖》),“湖势北摇匡庐动,江声西拥豫章浮。鱼龙昼啸干艘雨,日月晴悬一镜秋”(邵长衡《鄱阳湖》),则重在写湖山之关联,风浪起则湖摇匡庐,晴明之时则湖浸庐山,莫不相映而妙。3、湖景四季与昼夜变化之美鄱阳湖春涨秋退,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春日水涨,恰是桃花盛开的时候,俗称“桃花汛”。白居易《彭蠡湖晚归》诗正是描绘这时的景象:“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春天傍晚,鸟的“千白点”与夕阳“半红轮”相映衬,后两联中的“何必为迁客”、“少有不愁人”,是迁客骚人之共鸣,乃启范仲淹《岳阳楼记》之绝唱。又明代林常诗云:“三月雨多风满天,湖中水高难系船。大鱼跳浪白如雪,好山隔岸青于烟。”(《风雨过鄱阳湖有感》)这也是写春天之湖,雨多风大,湖涨鱼跳,好一幅风雨满天的写意图。秋天的鄱阳湖,水色氤氲,雁鹜成群,诚如吴国伦诗云:“欲向匡庐卧白云,官亭水色尽氤氲。千山日射鱼龙窟,万里霜寒雁鹜群。”(《鄱阳湖》)日光月色的变幻之景,也十分奇妙。清晓,天净如扫,日光瞳咙,如明人吴炜诗中云:“揭来晴日瞳眩晓,烟霭长李净如扫。”(《过彭蠡湖望庐山歌》)黄昏,则又如清初李元鼎诗中所云:“旅望天方阔,茫然一苇轻。沙回双岸曲,日落两湖明。”(《珠矶晚泊》)此诗从日落写到月升,湖景清明,淡泊心境,借景传出。又胡雪抱《晚渡舟中作》诗云:“仔然倚棹弄湖光,浊浪寥天两渺茫。只有纤纤眉子月,空明相证4出寒芒。暮云层叠碧粼粼,流水斜阳旧复新。转悔十年林下坐,饱餐岚翠作诗人。”诗人乘舟摇棹,但见一弯纤月如眉,映照暮云叠叠,湖水粼粼,觉悟到月夜湖光最美,后悔以前仅知山林之美。月印波心,波浮月色。月色涌动在无边浪中,萤光点点闪烁在烟霭中,这种恬静带来的是安宁感,一种静态美。(二)鄱阳湖的人文美美丽富饶的鄱阳湖区吸引了无数的名人骚客、商人军旅。为了这波澜壮阔的湿地景观,为了这一望无际的鄱阳湖水,为了这“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的珍稀鸟群,为了这神气而有富饶的土地,为了这繁华兴隆的商埠,为了这神奇而梦幻的世界,他们从四面八方来,来自不同的年代,带着不幸或得意的心境,看到令人惊叹的景观,发出各自的感叹,留下让人难以寻摸的足迹,还有那不朽的诗篇与传说。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游历鄱阳湖畔,写下《滕王阁序》,名流芳古。其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真实生动地描写了鄱阳湖区绝妙景观。三国时期,吴国水军都督周瑜在吴城建造点将台,操练吴国水军,导出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欧阳修及宋朝民族英雄文天祥等在吴城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唐宋繁华时期建立的吉安会馆吸引了许多理学家,留下了他们的伦理哲学。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由于带有大量水蒸气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江西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南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瑞金是共和国的摇篮,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十送红军》、《井冈山上太阳红》、《红井水》、《请茶歌》以及兴国山歌等在全国流传广泛的红色歌曲,也展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赣水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江西生态旅游的现状(一)、江西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1、江西省生态旅游资源状况。5江西省内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山色葱郁、风景秀丽。全省森林面积达1.43亿亩,森林覆盖率63.1%。名列全国前茅。有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三百山、仙女湖、梅岭、龟峰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至2003年底.全省建立了自然保护区13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就有5处。全省城市绿化覆盖面积19,648公顷.城市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绿地面积41.6公顷,在全国名列前茅。2、生态旅游市场需求分析。以2004年“五一”黄金周为例,江西省共接待游客412.62万人次,与2002年“五一”相比(以下统称“同比”)增长33.96%,旅游收入16.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23%。而生态旅游更是“五一”旅游的主角,从省内各景区的接待情况来看。游客们大都选择上井冈山、三清山、庐山、婺源、仙女湖等地。数据显示,江西省各景区推出系列大众性生态旅游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其中婺源以接待19.2万人次居于首位,其次分别是三清山、井冈山等地。3、政府对生态旅游的扶持。2003年12月8日发布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强调,“高标准建设南昌一龙虎山一龟峰一三清山风景名胜生态文化游旅游线路”。“加强区域间旅游协作与联合,主动对接与融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市场,加快与周边省市旅游协作区的建设步伐。”以多种合作形式相互促进,进一步开发旅游景点、旅游产品,完善配套设施,逐步提升两地旅游业的合作层次。(二)、江西省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虽然生态旅游的实践在不断地进行.但是江西省的生态旅游发展仍存在大量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江西省生态旅游的经营档次与客观的理论要求相去甚远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但是,我省的经营状况并非如此。尽管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在调查中被认为开展的是生态旅游。但自然保护区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垃圾公害.诸如:用汽车接送游客,产生噪声和空气污染:由于开展旅游而使被保护对象受到损害出现旅游资源退化状况。建筑设施和景观环境不协调的现象。真正达到生6态旅游要求的自然保护区寥寥无几。即使是婺源这种所谓“江南最后的香格里拉”,也不是建立在该理念之上的。2、景观建设趋同近年来。各地热衷于旅游设施的建设,盲日扩大旅游区,甚至不惜以牺牲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为代价,修建过多的人造景观,破坏了景观自然之美。3、省内生态旅游.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能力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并且生态旅游市场多在偏远、生态系统脆弱地区,这决定了生态旅游消费远远高于一般的大众旅游消费。因此.参加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应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环保意识强的经济富裕者.与大众旅游形成了明显反差。(三)、打造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巨大潜力1、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在我国四大淡水湖中,是唯一没有富营养化、水质一流的最大淡水湖,更是江西的母亲湖。湖区有国际重要湿地和亚洲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同时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世界地质公园,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森林公园,环鄱阳湖经济圈不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生态环境也是最好的,这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最大财富、最大后劲。2、独特便利的地理经济条件环鄱阳湖经济圈就处于江西的腹地,紧邻长江,环绕鄱阳湖,又居武汉、合肥、长沙、杭州等构成的密集城市群中,成为周边经济文化重镇的辐射中心,拥有天然地理优势。由航空、铁路、水运、高速公路构成的四通八达、高效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使周边城市的游客来江西越来越方便,时间越来越短。3、环鄱阳湖经济圈拥有丰富的红色、生态旅游资源江西是块富有传奇色彩的红土地。环鄱阳湖经济圈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江西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是人民解放军的摇篮;江西南昌“小平小道”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思索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的摇篮;江西弋阳是方志敏同志创建赣东北、红十军的根据地;共青城、新四军部旧址、陈云故居等众多不可复制、稀缺精典的红色旅游资源。7三、如何打造美学视野中的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区(一)、充分利用红色土壤,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特色江西的红色文化资源可谓得天独厚,丰富多样,但资源的优势不等于市场优势。由于江西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时间较短,市场营销意识不强,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就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还要通过舆论、新闻媒体等形式引导人们逐步认识不断新兴发展的红色文化产品。端正有的人认为红色旅游就可以代表红色文化产业的片面认识和克服过去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就是组织观看展览,“纪念先烈”等简单做法。要对红色文化产品进行精心包装和策划,运用宣传品、节庆活动、传媒等,将红色文化资源品牌推广出去,扩大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运用国家开展红色文化的有关政策和红色文化的“政治品牌”优势,利用国外旅游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的好奇心,开拓海外市场,广泛吸引不同层面的消费者,调动他们的消费热情和消费需求,以实现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这块红土地上,百花齐放的红色文化的繁荣,方兴未艾的红色旅游的兴起,繁花似锦的红色经典的改编,中国红歌会的热烈场面等,令人目不暇接。这几年,江西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弘扬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应充分发掘、培育、继承和弘扬赣鄱
本文标题:浅谈打造美学视野中的赣水文化生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57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