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浅谈旅游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作者
浅谈旅游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作者:冠豸神韵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有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一、旅游产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表现出来的每一个特征,都与投资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人居环境息息相关。旅游产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有着其它产业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完全预见和肯定,随着社会加快发展、日新月异,旅游产业在推进构建和谐社会中一定会有一个更大的作为空间,一定会有更多的积极贡献。1、发展旅游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的客观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物质生活,更多追究生活的质量和品位,发展旅游产业,可以转移人的注意,释放人的压力,缓解矛盾2、发展旅游产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快速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3、发展旅游产业是生态环境4、发展旅游产业是统筹(一)旅游业的发展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旅游这个行业,从世界范围来看,可以称为传统服务业,因为其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已经在世界上存在约200年了;但从其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年代看,又可以称为新兴服务来,因为其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拐点”,是在1958年喷气式飞机在世界上正式启用、经济型客舱在民用航空中正式面世以后。世界旅游业全面加快发展则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从这个时候算起,距今也就是二三十年时间,所以也可以称为新兴服务业。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将旅游业划入“新兴服务业”则更加合适。因为中国旅游业直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才正式起步,形成产业规模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期,全面加快发展则是在90年代后期,距今也就是十多年时间。尽管我国旅游业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却举世称冠。我国的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已跃居世界第5位、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已达1亿人次左右,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国内旅游和出国(境)旅游,现在也日益普及化和大众化,进入了亿万百姓家。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的今天,旅游需求正在成为大众需求。大力发展旅游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连城旅游业发展,从1986年开始起步,1999年县委、县政府提出“旅游兴县”战略以来,全面加速旅游业的投入建设,以冠豸山为龙头的产品得到优化,规模得到扩大,经营得到强化,档次得到提高,品位得到丰富,旅游景区由原来的一个发展到目前的七个,连城旅游六要素得到较合理配置,竞争力、知名度日益提高,吸引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游客:1999年全县游客量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8亿元,到2004年全县游客量94万人次,比1999年增长129%,旅游总收入3.1亿元,比1999年增长163%。而且,旅游业是一个有助于人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健体强身的学习型产业和健康型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旅游业的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政治发展,是创汇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去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突破220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突破6000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已成为服务业中的龙头产业和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发展旅游业还关系到社会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扶贫攻坚问题、城乡就业再就业等等问题中,旅游业已经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后必将发挥更大作用。发展旅游业,更与发展文化产业紧密相关。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旅游则是推动先进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我县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旅游产业活动,连续五年举办中国冠豸山客家民俗文化节和中国冠豸山客家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举办闽西风光风情摄影展和“中国361”度极限挑战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文化和旅游互促共进。发展旅游业,还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关。亿万公民参与国内旅游,使他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地情况有了第一性的了解,有助于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报国之志;上千万公民参与出国(境)旅游,也利于他们了解世界,增长见识,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寻找“走出去”拓展经贸活动的商机。至于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红色旅游”,则被中央领导同志评价为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对青少年教育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另外,旅游业在配合做好外交、外宣、外经贸、对台和促进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稳定繁荣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发展旅游业,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政治各个方面。把旅游工作进一步抓好了,把这个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对于践行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作用是多方面的。(三)旅游业可以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县域发展与对外开放等方面的统筹发展。一是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扩大城乡人员交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旅游行业着力推出的“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和“都市旅游”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和农村互为“旅游目的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互为“客源”的大旅游格局有了深化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就业再就业问题中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发展旅游业可以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大显身手。二是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国内外的人员、信息和资本的流动,也有利于促进一个我县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的人员、信息和资本的流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向协调平衡的方向发展。特别重要的是,我县优势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后,有助于信息、资金、技术和财富流动和转移,从而促进我县尽快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因此,发展旅游业可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三是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带动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可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显身手。四是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类国土资源,把荒山野水、古村、遗址、遗迹等变得与繁华闹市一样具有吸引力,而且只要规划得当、管理到位,生态环境资源不但不会受到破坏,而且还能升值,更能永续利用。所以,发展旅游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五是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改善我县的投资环境,加快与国内外接轨的步伐,有利于促进我县同国内外交往,增进我县人民对外交流与合作。使我县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业,促进我县对外交流发展与对外开放。综上所述,发展旅游业都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关联,都可以在其中大有作为,作出积极贡献。(四)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国土资源的全面、合理、有效和长期利用,与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国策总体目标一致、矛盾冲突最小。一是旅游资源丰富是优势。从全国看,我国旅游资源是为数不多的在世界上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确实存在着日益突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短缺的瓶颈约束,但同时也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未被更好地更加全国合理地开发利用的问题。我国人口多,耕地少,2003年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的1/4;我国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也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和4.1%、25.5%、9.7%。目前,我国正处在资源消耗强度较高的工业化阶段,发展已经受到了资源供给的制约,但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的格局也仍未改变,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扭转,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等问题愈加突出。我们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在看到一、二产业赖以发展的资源约束不断增强的同时,还要看到在国土资源方面,我国也有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而旅游资源就是其中之一。比如,约占我国陆地面积2/3的西部地区,就蕴藏着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明显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从地方看,连城是福建省重要的旅游县之一,连城的旅游资源优势:众多的名山大川、古迹名胜、民俗风情及“三神”文化对海内外旅游者富有吸引力,通过发展旅游业带来显著的经济价值。我县的旅游业是从1986年冠豸山获得福建省十佳风景区后,县委、县政府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当作支柱产业和县域经济的主体成份来培育和发展,大力推进以冠豸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建设,大张旗鼓做好旅游宣传,着力包装整合旅游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实施,促进旅游六要素的配套建设,有力地带动了连城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2000年接待游客数57万人次,比增39%,旅游总收入1.71亿元,比增44.4%,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左右;2004年接待游客94万人次,比增34%,实现旅游总收入3.1亿元,比增40%,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1%左右。1994年冠豸山风景区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被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授予“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被省文明委正式命名为“全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和“青年文明号”。2002年被授予“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同年获得全省第二家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证书。冠豸山风景区管委会在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被省旅游局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2004年冠豸山景区被团中央和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2005年2月,我县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县”称号,成为全省首批,全市第一个优秀旅游县。二是我国旅游资源的增量还在不断扩张,旅游产品不断扩大。随着旅游业在我国和全世界日益兴旺发达,特别是旅游资源观的不断扩宽,旅游产品在我国的覆盖面积已经延伸到众多领域,我国旅游资源的增量正在不断扩张。我国这几年着力倡导的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活动,使一批工厂和农村成了新的旅游区(点),使“三农”(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三工”(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成了新的旅游资源;“都市旅游”的发展,使一批城市的建筑物、广场、街道、社区成了旅游资源;“科教旅游”的发展,使一批科研、教学单位成了旅游资源;其他“特种旅游”的发展,也使一批医疗保健单位、商贸单位乃至军队、武警部队的训练基地成了旅游资源。与人们惯常生活环境形成反差的有吸引力的一切事物,都能成为旅游吸引物,都能成为旅游吸引物,都能成为旅游资源。这就是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在概念上的最大区别之一。这种区别,将使旅游资源之水长活,永不衰竭;旅游资源之树常青,永不枯萎。连城旅游业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出口旅游产品增多、规模扩大、旅游品种丰富、旅游服质量改善的可喜局面。全县旅游景区由原来冠豸山的一个发展到了现在的七个,由原来单个的山水景区,发展为现在的既有山水又有文化、民俗、体育、美食、红色景区相结合的多元景区。旅游景区由原来的县级,发展为现在的一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一个国家文保单位旅游景区和省级文保单位旅游景区,一个历史文化名乡旅游区,旅游档次、品位逐步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三是旅游资源可以永续利用。旅游经济可以说是“眼球经济”、“体验经济”,看的是风光景物、体验的是与贯常生活环境不同的事物。除了作行、游、住、吃、购、娱活动的人要消耗一些物质外(而这正是发展旅游业以拉动许多相关产业发展的必须),作为资源主体的风光景物并未被“消耗”,只要规划科学,管理到位,就可以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最小,而且比较容易搞好保护。旅游业在世界上被称为“无烟工业”,是各种产业中在环境与发展两者关系上矛盾冲突最少、目标最为接近的产业。一个地方,如果连旅游业都不能搞,那就意味着是“绝对保护”,除了种草、种树以外,大体可以说是什么人类活动都不能进行、什么产业都不能发展了。总体来看,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陆续建成的数以万计的大大小小景区(点)中,资源升值、生态环境优化的是绝大多数。所以,发展旅游业,是促进国土资源全面、合理、有效和长期利用的一个重要工作方向。二、连城旅游业在购建和谐
本文标题:浅谈旅游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作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6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