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3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前预习案学习目标:1.自读课文,掌握有关小说阅读的基础知识。2.了解作者,并结合本文及读过的其他欧•亨利的小说,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3.尝试梳理故事情节,体会本文主题。一、资料卡片1.作者简介(1)欧•亨利(O•Henry,1862-1910),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庭。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他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2)欧·亨利以擅长结尾闻名遐迩,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称奇,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一种被称为“含泪的微笑”的独特艺术风格。欧·亨利把小说的灵魂全都凝聚在结尾部分,让读者在前的似乎是平淡无奇的而又是诙谐风趣的娓娓动听的描述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精心设置的迷宫,直到最后,忽如电光一闪,才照亮了先前隐藏着的一切,仿佛在和读者捉迷藏,或者在玩弄障眼法,给读者最后一个惊喜。在欧·亨利之前,其他短篇小说家也已经这样尝试过这种出乎意料的结局。但是欧·亨利对此运用得更为经常,更为自然,也更为纯熟老到。(3)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2.关于小说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中的一大样式。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用叙述背景、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它想象丰富,内容情节跌宕起伏,也反映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二、知识梳理1.给加点字注音胡同.()锡镴.()烘.锅()衣着.()蹑.手蹑脚()殡.仪()撒.手()咆哮..()窗槛.()唠唠叨..叨()对瞅.()模.特()模.样()门槛.()转弯抹.角()2.成语释义(1)不速之客:(2)明目张胆:(3)一筹莫展:(4)不以为然:(5)凄风苦雨:三、文本感知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自读小说,填写空格,完成对本文故事情节的复述。十一月,琼珊。一天早晨,医生认为。琼珊也认为,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一直相濡以沫的好朋友苏艾把这件事告诉了贝尔曼。第二天早晨,琼珊,贝尔曼;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贝尔曼。第四天,琼珊,而老贝尔曼。原来那天夜里,执笔40年可仍未有杰作问世的老画家贝尔曼为了帮助琼珊,。2.结合文章情节,说说文章为什么要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它和小说主题之间有什么关系?3、试探究本文“欧·亨利式结尾”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分别体现在哪?
本文标题: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73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