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浙江省衢州市溪口初中2014年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衢州市溪口初中2014年中考模拟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共四大题,22小题,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各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2分)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词语。(3分)大气之人,语气不惊不惧,性格bùjiāobùzào(▲),气势不张不扬,举止不猥不琐,静得优雅,动得从容,行得sǎtuō(▲)。大气之人,能安安心心做好本分的角色,认认真真干好手头的事情,不为名利而争斗,不为钱财而jiūjié(▲)。2.古诗文名句默写。(7分)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⑵浮光跃金,▲(范仲淹《岳阳楼记》)⑶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⑷“▲,▲”,为响应祖国的号召,许多当代大学生也像当年的杨炯一样纷纷选择投笔从戎,从校园奔赴军营。⑸“月”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李煜用“▲,▲”表达了寂寞的情怀,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递出对亲友的美好祝愿。3.名著阅读(选做五处....)。(5分)(1)话说林冲打一看时,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托红缨;穿一领白缎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垮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此段中描写的“汉子”是指▲,原著中林冲和他相斗的原因是▲(2)“秦大奶奶”是《草房子》最感人的人物之一,她的死是因为▲(3)选出对名著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A.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后经南海观音点化随唐僧西天取经,唐僧给他取名悟空。B.《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凭自己的健壮和诚实成为一流的人力车夫,可最终他还是将自己的洋车卖了,原因是为了给难产而死的虎妞办丧事。C.“粗犷的脸,又是长又是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瞩视时非常严峻,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这是《名人传》中对贝多芬的描写。D.《简·爱》中,罗切斯特家的佣人放火烧了庄园,他为了救出他原来的妻子,一只眼睛发炎,另一只眼睛被砸伤。(4)“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出自名著▲A.《泰戈尔诗选》B.《假如给我三天光明》C.《名人传》D.《培根随笔》(5)请补充完成下列对话。小林:小红,你有没有发现,从余光中到莫言,从莫泊桑到马尔克斯,优秀作家大多是男性。小红:▲小林:我同意,她们的确也很优秀。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3分)(1)策.之不以其道(▲)(2)一鼓作气,再.而衰(▲)(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综合性学习。(4分)为了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我校开展了以“最美是我家”为主题的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一部分活动情况,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活动任务。(1)下面是衢州市宣传歌曲《最美是我家》的歌词,请你根据本歌的内容为家乡衢州写一句宣传语。▲(2分)“若我生双翼,飞来醉晚霞,折月桂,枕莲花,听千年神话;若我生双翼,归来南孔家,坐庭院,寻圣迹,看三衢如画。仙下,仙霞,梅子黄笼桔纱,赢太阳,赢月亮,烂柯山弈天下。回家,回家,生有尽,爱无涯,事如棋,人未老,问最美是我家。”(2)为了促进同学们寻找家乡美、展示家乡美、歌颂家乡美,我校文学社将组织一次“最美是我家”征稿活动,他们拟写的这则《征稿启事》漏洞百出,你觉得四项修改意见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征稿启事同学们:为了促进同学们寻找家乡美、展示家乡美、歌颂家乡美,我校文学社将组织一次“最美是我家”征稿活动。来稿要求观点鲜明,文字简洁生动,字迹清晰,篇幅以不超过千字为宜。请写明真实姓名和所在班级。祝大家学习进步!校文学社2014年4月13日A.征稿启事不需要称呼,应删去“同学们”。B.在正文最后应补上投稿方式和截稿日期。C.正文最后祝愿的话应该删去。D.落款处的单位名称和日期应分两行写在右下方,日期应写在上行,单位名称应写在下行。二、现代文阅读(28分)长满怀想的瓦王剑冰(1)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2)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3)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4)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5)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6)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7)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8)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9)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10)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11)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12)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13)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14)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15)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16)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17)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摘编自《人民日报》)6.联系文章内容说说“长满我的怀想”的“瓦”有哪些特质?(3分)7.回答下列句子括号中的问题。(4分)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这里为什么用“摇曳”描述“怀想”?)瓦知道老人的心思..。(瓦知道老人什么心思?)8.第五段中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的目的是什么?(4分)9.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5分)(二)关于“方言”的主题阅读【民间声音】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衢州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衢州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衢州本地话,但那种老衢州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衢州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这代人还能活多久!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衢州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衢州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摘自“三衢论坛”,有删改)【学者言论】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敬文东(文学博士)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10.阅读以上材料,你认为造成“孩子们不会说方言”的原因有哪些?(3分)▲1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对于方言的存在价值,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意见并不完全相同。B.【民间声音】中4楼和8楼所表达的观点是类似的。C.【民间声音】3楼想表达的意思是方言长存于我们心中,它是永远不会消失的。D.学者钱乃荣、程乃珊、封新城都是倾向于要保护方言的。12.统观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4分)▲13.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衢州话。你赞同哪种方式,请运用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3分)▲三、古诗文阅读(20分)【注释】①侍御:官职名。②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14.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送柴侍卿》中“明月何曾是两乡”所表达的情感和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有异曲送柴侍卿①(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②,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同工之妙。B.朋友离别在即,可王昌龄却说“送君不觉有离伤”,未免让人觉得有些薄情寡义。C.《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白在楼前久久伫立,目送孟浩然乘船顺流而下,渐行渐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遥远的水天相接处。15.虽然两首都是离别诗,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2分)▲【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
本文标题:浙江省衢州市溪口初中2014年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4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