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浦东新区2012届一模语文试卷
1浦东新区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警惕文化血统论泛滥①“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西晋左思《咏史》诗中所抨击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封建时代长期延绵不绝。到了文革时期,更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类充满对他人蔑视和自我炫耀的政治血统论话语,在“十年浩劫”中一度广泛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恶果。好在这类说法、做法,随着“文革”的终结,已经烟消云散。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当下中国,文化血统论却逐渐流行并大有蔓延之势。②血统本指同一祖先的血缘系统,本无优劣高下之分。那种认为血统有优劣之分且决定人们的贤愚贵贱的观点,就是血统论。而文化血统论是指:读书求学的经历包括学校的名气地位,决定人们能力的高下和德性的贵贱,而且不易改变。③文化血统论首先表现在教育部门招聘引进人才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高校新增师资逐渐由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担任,这本属于正常现象。但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最近三五年来,一些高校进人的条件越来越苛刻。而这苛刻并非单纯是学术成就、学术潜力,而是拘泥于求职者的“出身”,即求职者是在哪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出身门第”如何。有的高校一看求职者不是名牌大学博士毕业,根本不管其业绩潜力如何,一概谢绝入门。而如果求职者毕业于名牌大学,则□□其业绩不良,潜力不佳,□照收不误。更有甚者,有的高校招聘引进人才竟要查“本科血统”。“文革”政治血统论流行的时候,用人往往要“查三代”,甚至“查到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与之相比,现在高校录用教师的做法,有何本质差异?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可悲的是,上述在文化血统论意识笼罩下的高校人才选拔,连“文革”期间政治血统论影响之下的考察录用人才的“境界”都不如。毕竟,那时对于“出身”不好的人,还讲“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现在的文化血统论,连这种幌子都不要了,变成赤裸裸的唯名是从,真是可悲亦复可叹!⑤与高校招录人才的怪象相映成趣的,是公务员招考。最近几年来,公务员招考的门槛越来越高,不少机关招人的条件是“研究生及以上”,甚至有的直截了当就要求“博士研究生”。而这些博士要做的并非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而是一般的接电话、贴信封、买花圈、干会务、跑联络之类的事务。现今不少党政机关炫耀自己人才荟萃,其经典表述就是其单位某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多少人,而且这些博士的本科硕士阶段都是在名牌大学。⑥文化血统论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它首先表现为对人才奋斗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抑制乃至消解。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提倡并受到全社会自觉认同的自学成才论、自我设计论,都是强调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文化血统论的出现,本质上是对人才奋斗精神的严重抑制和对人才创造能力的无端限制,2是新的宿命论,是一种社会倒退。⑦文化血统论的出现,也堵塞了阶层流动的渠道和角色转换的空间,甚至可能导致阶层固化,使社会缺少活力。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是可以流动的,其途径主要是通过个人自身的努力和成就向上提升,或者因自身存在的问题反向流动。文化血统论并不重视后天的努力及其成果,而是单纯看重过往的“出身门第”,并以此决定人才取舍或价值评判,从而导致不思进取,为宿命论提供市场。长此以往,人们可能不会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⑧文化血统论的出现,还可能导致人们不良情绪和不善行为的出现。既然后来的努力并不重要,人们就会安于现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更多的可能是不满现实,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社会上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将其当作发泄的机会和渠道。近年某些群体性事件的出现、“网络义和团”的喧嚣,不能说与文化血统论的出现没有任何关系。⑨解决文化血统论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进行全方位的改变,要尽力尽快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于国民观念平民化的教育和引导,在全社会树立勤奋改变命运、付出终有回报的风气和信念。1.文章开头从“政治血统论”谈起,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选出第③段空格处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2分)A.尽管也B.无论都C.即使也D.虽然却3.第③⑤两段举例揭示了文化血统论的“怪象”。第③段议论“教育部门引进人才”,侧重于从_______________的角度举例;第⑤段议论“公务员招考”,侧重于从____________的角度举例。(3分),4.根据文意,在第⑦段空格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人们可能不会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5.选出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3分)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6.本文和左思《咏史》在主旨上有哪些异同?试做简要分析。(4分)【附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看见的看不见的镣铐①普希金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呼吸,都是在圣彼得堡止息的。②在清幽的莫伊卡河畔,有一栋三层的老房子,它就是普希金最后的居所。普希金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短暂的一生,曲折而壮丽。他反对农奴制,反对沙皇,支持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曾经被幽禁。一八三七年,他为了捍卫家族和妻子的名誉,与法国人丹特士决斗,饮弹身亡。在他的故居的一个小盒子中,陈列着普希金的一缕头发,它软软的,3茸茸的,色如成熟的玉米璎珞,状如春光中飞扬的柳絮。普希金活了三十八岁,这样的一生,也就是春天..的一生。③我们游涅瓦河的时候,船上的导游指着岸上的一座老房子说,当年普希金在决斗的路上,曾在这里歇脚,喝过咖啡。我想如果换作别人,那杯温热的咖啡,可能会绊住他的脚,但普希金没有,他走出咖啡馆,毅然去了决斗场。毫无疑问,他是个勇士。他倒下了,他的诗歌却像俄罗斯白桦林上空的云雀一样,动人地歌唱着。④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生,是与疾病、贫穷和苦难抗争的一生。他活了六十岁。他人生的天空,乌云笼罩....,可他用那支苍凉的笔,化作闪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界———《白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哪一部不是灿烂的呢!由于负债累累,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圣彼得堡居无定所,搬迁频繁。他最后的故居,离一个菜市场很近。在他故居的门口,我遇见了三个卖浆果的老年妇女,她们穿着长裙,包着头巾,很像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为了生计而奔忙的小人物。在陈列室,我看到了一副锈迹斑斑的脚镣,它是陀斯妥耶夫斯基4年苦役生活的见证。他戴着它,写就了《死屋手记》。任何描写苦难的文字,在这副脚镣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这副脚镣,如岁月的风铃,带给人无限的伤感。脚镣囚禁了他的脚,却没有束缚住那颗自由的心。⑤陀斯妥耶夫斯基直到去世前,才偿还完所有的债务,而他为人类留下的,却是无价的、不朽的艺术珍宝。他因为死亡,终止了搬迁;也因为死亡,这最后的居所,为他所拥有了。陀斯妥耶夫斯基所生活的时代,圣彼得堡只有八十万人口,而为他送葬的,足足有八万人!⑥托尔斯泰不像陀斯妥耶夫斯基,他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享有至高的荣誉。他出身贵族,不过他为这个出身而羞愧,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一想到自己的生活是由他人侍候时,就感到卑污,感到难过。那些人为使自己和家人免于冻死、饿死而在卖命。”他最终离开莫斯科,来到乡村,与想过自食其力的生活不无关系。去庄园前,我们参观了俄罗斯社会科学院的艺术博物馆,在那里,我看见了托尔斯泰自制的一双靴子。那双靴子样式简单、实用,不过,它们不是一般大小,可见托尔斯泰做靴子,并不如拿笔那么自如。这双靴子,踏过了多少朝露和霜雪?⑦从莫斯科到托尔斯泰的庄园,大约4个小时的车程。沿途是广袤的俄罗斯原野。这条路,是托尔斯泰的叛逆之路....,回归之路....。那是一座白色的小楼,托尔斯泰在这里,接待过屠格涅夫、高尔基、契诃夫等作家,《战争与和平》和《复活》也诞生在这里。也许是户外蓊郁的森林烘托的,这故居无比地温暖,无比地安详,毫无阴郁气,给人以亲切感。我真想坐在一把硬木椅子上,握着一杯茶,听听风声。故居中陈列着托尔斯泰穿过的道袍似的粗布衣服。看过列宾那幅《托尔斯泰在写作中》的画的人都知道,他习惯在拱顶室写作。那里原来是个仓库,托尔斯泰看上了它的安静。拱顶室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微微驮着背,带着谦和的笑容,迎接着参观者。列宾画中描绘的墙壁上挂着的农具,已不见了,不知那农具去了哪里?⑧出了故居,我们拜谒托尔斯泰的墓地。他的墓离他生前的居所并不远。那座墓没有墓碑,周围是高大的冷杉,墓地旁边有一条浅浅的沟谷,好像沉陷在大地的一支笔。托尔斯泰躺在那里,看着他耕过的农田,看着他骑马经过的树林,也看着后世的风雨。我想在万物生长的声音中,他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也会生长吧。4⑨有些镣铐,可以看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而有些镣铐,是看不见的。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试图挣脱一副无形镣铐的束缚,那就是他一出生就加在身上的贵族的镣铐。他在不断地谴责自己的过程中,使作品走向了博大辉煌!普希金呢,他挣脱的是生命的镣铐,当名誉和尊严受到损害时,他宁可用鲜血,祭洒他的青春,这怎不叫人为他生命的纯洁和豪情而赞叹呢!⑩这些伟大的作家,因为有了温暖的、济世的心,有了高贵的、不屈的灵魂,不管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镣铐,都无法桎梏他们,因为他们的心没有牢狱,海天一般地广阔,长风一样地自由!7.第②段“这样的一生,也就是春天的一生”中“春天”是_________。(2分)8.联系全段..内容,分析第③段划线部分的表达效果。(2分)9.作者在第④段描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门口“卖浆果的老年妇女”,说她们“很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为生计而奔忙的小人物”。这样写的目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10.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中“叛逆之路”和“回归之路”分别指什么。(3分)(1)“叛逆之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回归之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选出下列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6分)A.第②段通过对普希金头发的描写,表现出他柔弱的一面,塑造了一个立体的普希金。B.第④段以“乌云笼罩”来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始终伴随着疾病、贫穷和苦难。C.第⑥段对靴子的描写,体现托尔斯泰虽想融入平民生活,却无法摆脱贵族镣铐的痛苦。D.第⑦段插入作者品茶听风的想象,从侧面烘托了托尔斯泰故居温暖而安详的平民气象。E.第⑨段划线部分表明在普希金看来,当名誉和尊严受到损害时,苟活是为生命戴上镣铐。F.本文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娓娓道来,舒缓流畅,感情真挚,耐人寻味。12.联系全文,谈谈标题“看见的看不见的镣铐”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业。(4分)(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6分)[注:任性6空,若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13.(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2)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3)____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4)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5)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明月几时有》)(6)_____________________,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7)雾失楼台,月迷津渡,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8)
本文标题:浦东新区2012届一模语文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4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