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机械院机自1306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报告
序号湖南省首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报告题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报告——我们的道路学校名称:湖南大学小组成员:童唯釜邓子龙梁光宏叶可专业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306班指导老师:杨美新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2015年5月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反映了中国人民意愿,适应着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广泛的现实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是有着很大优势的。一,中国特色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优势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便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又因为唯物辩证法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科学社会主义要想发挥其自身作用、实现其自身发展,只有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之所以各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正是因为各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历史文化和发展程度各有不同.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因为它是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中国特色”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发展阶段方面上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的一个重大贡献,便是他提出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个科学定位.马克思曾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列宁也曾经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新社会的初级形式”,毛泽东曾把社会主义区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邓小平则在把握我国国情的情况下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我国制定现阶段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防止”右”或”左”的思潮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的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第二,在发展道路方面上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特,首先在于它在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但什么是社会主义?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有人说社会主义就是在政治上共产党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在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指导,在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其实,这三个认识只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原则.邓小平在总结了教训的基础上,认为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三,经济体制方面的“中国特色”.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分配制度的同时,我们党还在经济运行体制的方面作了选择.根据一些的社会主义观念,人们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体制只能是计划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计划经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的暴露.邓小平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运行新体制,正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经过十几年的艰辛探索,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创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第四,经济制度方面上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也体现了自身的鲜明“特色”.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所有制结构是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就是由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所组成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建国后前三十年的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是类似苏联模式的.实践证明,单一的和过分超前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模式是不能最大限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也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是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第五,文化制度方面上的“中国特色”.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逐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些规律和途径,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很多.我们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为我们党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来武装全党、教育我们的人民;二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是建设和谐文化.通过宣传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其中好的一面,培育和谐的精神,推行和谐理念,使中华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的任务.第六,政治制度方面的“中国特色”.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的关于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原则要求,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也进行了不懈探索.一是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二是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为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在经济制度上,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又坚持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与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国际金融危机危及的时候,中国也出现了像西方国家的困难局面。然而,中国应对金融危机,也体现了优势,尤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强劲的体制力量。面对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计划制定和实施10个重点产业振兴,如汽车等,这些重大政策相互促进,对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危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来越显示出巨大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保持了党和国家活力,动员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十六大以来,我们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展党内民主,并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推进决策的科学与民主;坚持科学民主立法,政党意识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建立和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党和国家机关行使权力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作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等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所有的奋斗,最终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十六大以来,我们确信我们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变化,努力生产力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不断提高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及进一步探索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系统和机制,放手让一切管理、技术、知识、劳动、资本的活力发挥出来,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的被利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努力消除不正确的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是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民主与效率的高度统一。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优势(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坚持“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线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三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意义(1)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2)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3)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4)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1)鲜明的时代性。(2)浓郁的民族性。(3)实事求是的科学性。(4)高度的民主性。(5)深广的群众性。(6)勇于改革的创造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道德,有思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建设道路优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第十个专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充分反映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阐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地位作用、历史课题和指导思想;二是阐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制度;三是阐述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任务;四是阐述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全面提高我军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五是阐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军事领域,要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意义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今天,怎样认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地位作用?这是我们学习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首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这段话是对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地位作用的集中表述和基本定位,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国防和军队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的思想。首先,建设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江泽民指出“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设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还面临着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面临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任重道远。其次,强大的国防和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坚强后盾。实现祖国的安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震慑并坚决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破坏我国安全统一的种种图谋,更好地肩负起捍卫祖国安全统一的神圣使命。再次,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我们党在新世纪头20年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全保障,这是政治对军事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防和军队为政治服务的集中表现。当代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内容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和军队,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本文标题:机械院机自1306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8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