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江苏省海门中学200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江苏省海门中学200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第I卷(共3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强人/强人所难横行/横七竖八没落/没世难忘B、市侩/脍炙人口对峙/恃才傲物弹劾/放浪形骸C、坍塌/殚精竭虑桎梏/栉风沐雨腼腆/暴殄天物D、朔风/夙兴夜寐谥号/相得益彰讣告/前仆后继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的背景下,奥巴马赢得大选,登堂入室,入主白宫,毫无疑问,给美国民众带来了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希望。B、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期间,无锡城里万人空巷,老老少少,围坐在自家的电视机前观看比赛,像过节一般,好不开心。C、启功先生晚年的书法更加炉火纯青,字体规整,笔画清秀,但力透纸背,可谓刚柔并济,达到了古今书法艺术的上乘境界。D、满文军最近因聚众吸毒被捕入狱,这位农民出生的被誉为“农民歌手”的艺人的堕落,让众多歌迷伤透了心,都替他自怨自艾。3、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未纳入高考范围,选修课在很多学校名存实亡。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开发的教材有十几套,但学校真正选开的几门选修课也大体是与高考密切相关的。基于选修课开设的现状,你是否同意将选修课纳入高考范围?请陈述两条理由。(5分)答:(1)表态:▲(2)理由:①▲②▲4.下面是从一封信中摘取的一段话,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加以改正。(4分)大伯的信和特产俱已收到,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忆及大伯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不胜感激。至于您托我为您的犬子毕业联系工作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俗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相信您会喜欢。⑴将▲改为▲;⑵将▲改为▲;⑶将▲改为▲;⑷将▲改为▲。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人,徙开封之雍丘。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永城县,有治声。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通判陈州,会河决,治堤费万计,亿不赋民而营筑之。知洋州。州豪李甲,兄死迫嫂使嫁,因诬其子为他姓,以专其赀。嫂诉于官,甲辄赂吏掠服之,积十余年,诉不已。亿召甲出乳医示之,冤遂辨。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河北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事虽辨,犹降通判大名府。吴植知临江军,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因衙吏至京师,审之,语颇泄,钦若知不可掩,执吏以闻。诏付台①治,而植自言未尝纳金,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达钦若。亿穷治之,盖植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植乃除名。并按钦若,诏释不问。自薛奎后,亿独掌台务者逾年。知益州。故事,益州岁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是岁大旱,亿倍数出粟,先期予民,民坐是不饥。又疏九升江口,下溉民田数千顷。雏、茂州地接羌夷,蕃部岁至永康官场鬻马,亿虑其觇两川,奏徙场黎州境上。唃厮啰与赵元昊相攻,来献捷。朝廷议加唃厮啰节制。亿曰:“彼皆蕃臣也,今不能谕令解仇,乃因而加赏,非所以绥御四方也。”议遂寝。元昊岁遣人至京师,出入民间无他禁,亿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官主贸易,外虽若烦扰,实羁防之。知开封府范仲淹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差除不平,而阴荐亿可用。仲淹既贬,帝以谕亿。亿曰:“仲淹举臣以公,臣之愚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遂除户部、参知政事。会忻州大震,谏官韩琦言宰相王随非辅弼才,又言亿子综为群牧判官,不当自请以兄纲代之。遂与宰相皆罢。卒,赠太子太保,谥忠宪。亿性方重,治家严饬,虽燕居,未尝有惰容。见亲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宋史》)注:①台:御史台。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亿不赋民而营筑之赋:征税B.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贷:借款C.遂除户部、参知政事除:授官D.亿性方重,治家严饬饬:谨慎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韩亿“有才干”的一组是(3分)①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②自薛奎后,亿独掌台务者逾年③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④虑其觇两川,奏徙场黎州境上⑤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官主贸易⑥见亲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⑥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洋州恶霸李甲,为霸占家产而逼嫂改嫁,诬称她的孩子是别人的,还贿赂官吏拷打其嫂,欲使其屈从。韩亿明察秋毫,使十多年的冤案得以明断。B.通过审查吴植的衙吏,朝廷发现了吴植贿赂一事,王钦若见事不可掩盖,就主动请罪,而吴植为推脱罪责,反诬陷衙吏错把他问候亲近人的话说给了王钦若。C.有一年益州大旱,韩亿打破惯例,拿出多于往年几倍的官粮先救济老百姓,益州的百姓因此没有遭受饥荒。他又疏通江道,使几千顷的民田得到了灌溉。D.范仲淹向皇上献《百官图》,指责宰相吕夷简官员选拔不公,并暗地里推荐韩亿。范仲淹遭贬之后,皇上告诉了韩亿,韩亿说自己从做官以来,从来没有为官职结交托请别人。第Ⅱ卷(共126分)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2)亿穷治之,盖植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3)今不能谕令解仇,乃因而加赏,非所以绥御四方也。▲三、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1)①本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钓娃形象?②概括第二句和第三句分别侧重从哪一方面描写钓娃形象。▲(2)①分析“莓苔”暗示钓处在环境上有什么特点。②请从表现手法上分析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2)征于色,发于声,(▲)。(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只是朱颜改。(4)及尔偕老,老使我怨。(▲),隰则有泮。(5)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6)扈江离与辟芷兮,(▲)。(屈原《离骚》)(7)巧言乱德。(▲)。(《论语》)(8)(▲),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寂寞书院冷叶文玲①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②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③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④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⑤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⑥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⑦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⑧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⑨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⑩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⑾就在这小小屋舍的粉墙上,我又看到了今人书写的有关嵩阳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的介绍,行文虽只几款,却使我对这所曾在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书院更为敬仰:却原来,它是自宋至清末于官学私学之外的一种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构。⑿“介绍”又说,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开展争辩;教学也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在学习上也以学生个人阅读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⒀令人再次怦然心动的还有后面一条: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之间的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感染学生。⒁我一改往常对一些花花绿绿景地中的道具不屑一顾的习惯,特别有兴味地坐在了那张古朴而漆色斑驳两头翘卷的讲案后面,坐在那把同样古朴的木椅上,遥忆着自己的做学生年代和当教师年代。⒂我在这案后椅上凝然端坐的一刻间,思绪汹涌,滋味万千,人生的许多体味似乎都齐齐在这一刻聚集。⒃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⒄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⒅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⒆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11、文章第⑧段写道“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是指什么?(5分)▲12、结合文段理解“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这句话的含义。(6分)▲13、文章第⑨段描写书院中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有何用意?(6分)▲1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嵩阳书院之“冷”的?(6分)▲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选定后不得再选做另一类文本。(15分)甲、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新文学运动的四兄弟:新诗、小说、散文、戏剧,同气连枝,而各有炎凉际遇。文苑春秋,也像世俗门庭,散文一支,似乎门楣偏低,矜贵不如新诗,显赫不如小说,风光不如戏剧,却也独树一帜,别有一番清华气象。“五四”一代的前辈朱自清,说“散文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刘知几揭橥(橥:zhū,栓牲口的小木桩)作史三长:才、学、识。章学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袁枚以为写诗也须三长,
本文标题:江苏省海门中学200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40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