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考狭义文化(P5):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文化”的本意是“以文教化”属“小文化”范畴。○考文化结构四层次说(P3):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考中国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中国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孔子)齐:华夏文化正宗继承者之后,保有典籍,注重教化;鲁:文化质朴务实“依本周礼、质朴务实、尊重传统”◆三晋文化:山西全境,风俗质实简约,法家文化发源地。法家三人:韩非子、商鞅、李斯。民风强悍,仁侠好气,山西作家蒋子龙多慷慨悲歌之事,苍凉、质朴、厚重。◆秦文化:以陕西关中、汉中为核心,东起函谷关,西达陇中。文化上的特色:功利主义鲜明,人们津津乐道于耕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等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强调以最实用有效的手段调集资源、富国强兵,而不屑于仁义礼乐的讲究,更无意于驰骋古今的玄思;◆楚文化:与位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上述三个文化区域不同,楚文化是以长江中游为核心地带,特点是幽丽清奇,长于玄思幻想。◆巴蜀文化:巴——主要指今天的重庆,蜀——则偏重于成都。悠久、神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解决。巴人明快,失之浅薄;蜀人从容,却含惰性,瑰宝陆离,多附鬼气,人文荟萃,最是诗人。譬如盆地意识,有人认为就是保守、狭隘,自给自足。四川人的生活哲学崇尚自然性?顺其自然。各走各的路,各信各的神挣钱享受两不误?工作娱乐两不分?义利调和观?四川人的小器小生产小天地小家庭小算盘小朝廷小动作小圈子小气量○考农耕经济的特点(P26)中国是典型意义上的农耕经济1、持续性2、沿河流域是发祥地,经济重心不断南移3、农耕和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相互间的不断融合4、稳定的农业社会和较少变化的经济结构5、男耕女织,以工助耕,或以工助耕为特征的家庭小农业占主导地位6、社会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考农耕经济的积极、消极影响(P27)积极1、农耕文明源远流长,造就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2、农耕经济得到充分发育,农业生产技术足以夸示世界3、有利于社会的持续稳定4、较好的包容性消极1、农耕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影响社会形态的藕断丝连,含混不清;2、农耕经济和平自守的内向性,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3、商品经济成为农业经济的依附,与之一损俱损,一荣俱荣;4、农耕经济的早熟又不成熟,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产生;5、容易造成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6、农耕经济的简单、单一,很容易延续,加强了传统社会的坚韧性,尤其在后期,日益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积累着文化的守旧性,缺乏积极进取的冲动,显得暮气沉沉。○考宗法制度的内容(P43):1、嫡长子继承制2、封邦建国制度(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大夫立下级大夫或“属大夫),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差。)3、宗庙祭祀制度○考宗法制下社会的结构特征(P43)○考君主专制下社会的特点(P44)修齐治平与家国同构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封国制度的一直延续2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3、封建专制政权走向极端四大绳索成为束缚、压迫人们的工具4、对人生控制严密封建宗法、专制社会结构的优劣优:民族凝聚力强,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之间的温情,国家观念至上,民族认同劣: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说教,对伦理宗法的过分讲究,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政治伦理代替法律意识,人们普遍法制意识单薄,法律观念很难有立足之地○考嫡长子继承制的优与弊弊:以时间和血亲来恒定人才胜出与否,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才优劣公认的原则;嫡庶之争。优:某中程度上减少皇位继承的冲突,使皇位继承资格有比较明确的、可操作性的标准,可能避免诸子争立、骨肉相残的局面,以保证政局的稳定,保证皇统万世一系的过渡。○考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P136—138)一、实用性鲜明的实用性,其中又“绝对地以国家的‘实用’为主”Eg:古代天文学1,帝王认为天象直接联系皇家命运;2与农业密切挂钩农业是国家财富的根本。二、整体观重综合,种重总体上把握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Eg:中医学,把人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考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P139—142)一、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重视实际应用曾经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但是过于讲究实际而轻视理论探讨,则使科技在经历一定发展后很难跃入新的水平。Eg:传统数学;成了天文学、农业、赋税商业的附庸,重计算轻逻辑,始终没有形成严密的演绎体系。二、重视政治轻视技术、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重视政治轻视技术eg:《九章算术》北宋后不传;祖冲之《缀术》唐代还在习传,在明代无流传;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与功名无关长期失传,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神宗束之高阁。重道轻器eg:重人文学科轻视自然学科。三、封建制度的遏制○1科技人员地位低下;(政府机构中不仅所占比例极小,而且待遇低微)○2始终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3统治者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考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P148—150)一、综合观、大教育观二、辩证观、对立统一观三、内在观,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考古代教育思想(P150—158)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2、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填空《礼记。中庸》把孔子学思并重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步骤3、循序渐进,由博返约4、长善救失,教学相长填空《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5、言传身教,尊师爱生填空黄斡在其编撰《朱子行状》中说:“朱子讲论经典,通贯古今,率至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考古代艺术各门类(P178)各门类等级高低不一:是诗文最高.→其次是绘画与书法→再次是建筑,雕塑○考中国古代园林核心(特色)是情趣。(P181)在结构上没有使人紧张的对称。其情趣主要是自然情趣,亭台楼阁均随地赋形,巧夺天工。书法构成基础:线条流畅;结构美;匀称美。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时间:魏晋始○考历代书法的大体源流(P184)朝代——风貌——字体——代表人物晋——尚韵——行书——王羲之唐——尚法——楷书——颜真卿、柳公权宋——尚意————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明——尚态————徐渭(浪漫派)、董其昌(帖学派)、郑燮(碑学派)○考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篆、隶、楷、草、行(P184)○考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P187):1、散点透视的“游目”;2、以大观小;3、遗貌取神;4、游目式的笔、色、墨○考(P191)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气韵生动....(中国艺术的根本概括)中国艺术的最大特点——对虚无的重视......中国艺术的基本准则——虚实相生....;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和.中国艺术两大基本类型:阳刚、阴柔阳刚:儒.家、青铜器、汉画像砖、杜甫诗、范宽的全景山水、颜真卿楷字、宫殿建筑、民间打击乐;阴柔:道家、彩陶、宫廷舞蹈、婉约词、行书、园林。○考中国传统伦理美德(P212—219)○考“五伦十教”(P212)1仁爱孝悌6修己慎独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2谦和好礼7见利思义夫义妇顺、朋友有信。3诚信知报8勤俭廉政4精忠爱国9笃实宽厚5克己奉公10勇毅力行○考中国伦理思想体系内容构成:人伦、人道、人性;(P224)“礼”的法则;“仁”的原理;修养的精神。○考仁、义、礼、智就是“中国四德....”,它与理智、正义、节制、勇敢的“希腊四德....”形成对照,体现了不同的民族精神。(P225)○考孔子的哲学基本观点——“仁”内涵(P246):1、“仁”就是生命的相互通感,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2、“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3、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4、“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考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P245):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智慧○考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P248)○考张载..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志士仁人)(P250)中国文化的类型:伦理型文化○考中国文化的特点(P269—270):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这种强大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凝聚力...等诸方面。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考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P281)中国学术发展: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朴学:考据学eg《六经古音考》)○考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2、以人为本3、贵和尚中(万物并育而不害,道并行而不悖)4、刚健有为○考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功能: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整合创新功能○考理欲之辩,理性与感性的辩证关系(P320—322):感性欲求——“谋食”理性欲求——“谋道”;1、核心:超感性的欲求,在理想追求中,达到精神上的满足;2、儒学的正统化,理性优先的原则被不断强化,感性的欲求则一再被压抑;(存天理,灭人欲)3、理性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人的普遍本质,感性则更多地关联着人的个体存在。突出理性的要求同时意味着强化人的普遍本质和漠视人的个体存在。○考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内圣”“外王”(P322—324)“内圣”:表现为善的德性(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内容)+“知”的规定。“外王”:指治国平天下的事功。事功:指为国勤奋努力工作的功勋“内圣”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外王”事功不过是其逻辑的必然结果。
本文标题:文化概论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69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