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学概论1第一编导论1.文学活动的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世界(文学本质论、文学发展论),作家(文学创作论)、作品(作品构成论),、读者(文学接受论)等四个要素组成的。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论来源:西方古典美学,尤其是德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学说时继承与超越的直接对象,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第二编文学活动1.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集中地表现在:人类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产生的前提。第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第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合目的性{内在尺度}、合规律性{外在尺度})第三,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2.文学活动的地位: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分别以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非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两个方面来解释。3文学活动的构成:(1.)世界:a.艺术模仿论: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艺术模仿论之西方传统:柏拉图(否定性):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理念)世界、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艺术。艺术与理式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肯定性):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理论例证: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序言》、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需要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社会,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艺术模仿论之中国传统:观物取象《周易》、刘勰、荆浩、叶燮。b..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文学概论2艺术模仿论之中国,观物取象说。b.艺术表现论:(2)作者: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者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文学思想产生较晚。其真正的产生应归因于18、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思潮。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1.文学本质的问题:在文学本质论上凸出作者的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应,表现论则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3.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需要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3)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与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文学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的本质所在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内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文学作品构成诗的内容的逻辑陈述肌质作品的个别细节,是诗的本质和精华,是文学的魅力所在。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把个别作品看成文学的表述,把文学系统看做语言,试图抽取出一种具有普遍性功能的文学语法。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4).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者创作出来的文学本文,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姚斯伊瑟尔姚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的转型。尹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需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辨析题:辨析1.科幻小说和神仙鬼怪小说所描写的世界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所以它们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辨析2.作品的形式是完全独立的。辨析3.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不等于现实中的纯粹个人情感。辨析4.作品的意义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4.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A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提出:接触律与相似律。“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模仿某物并达到某种结果,可以使被模仿的事物达到预想中的变化。“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操纵某物可对接触过该物的人施与影响。宗教发生说:评价:文明时代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实用目的的精神,这一点与宗教精神却又共同之处,但他却不能完全将文学与它联系到一起。文学活动是从人类的超自然的宗教活动中产生的。代表人物:赫尔德,格罗塞。康德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自由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游戏活动。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文学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和对闲适生活的需要,人将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文学概论3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最早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来的。德国生物学家谷鲁斯提出“内模仿说”评价: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内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劳动发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B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文学发展有着自身体系化的要求和发展惯性。文学称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恩格斯。①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②.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③.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④.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5.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发展的原因、时间。文学的文化含义(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西方十八世纪前,中国魏晋前(3-6世纪)中国文学审美属性的独立在魏晋时期文学的审美含义:(狭义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这种狭义文学与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和电影一起被称为“美的艺术”。中国魏晋时期开始,宋文帝建立四学正正式脱离,西方16到18世纪,1747年,查理斯巴托其中美的艺术提出美的艺术才是文学。文学的审美含义脱颖而出。文学的通行含义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交相互渗,双重缠绕(1)目的:无功利性与功利性互渗(2)方式:形象性与理性互渗(3)态度:情感性与认识性互渗。文学的审美无功利性,是指作家或读者的创作或欣赏活动不指向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有某种功利性。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审美地掌握世界)。第二,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文学语言与话语的区别:“语言”:指社会集团的语言规则系统“言语”:指个人的具体语言行为。“话语”:既强调文学语言行为的个人性,又认为这种个人性根本上是受制于社会性的,是在个人性中渗透着社会性。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说话人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话语五要素:①说话人,是话语的两主体之一,是体现在本文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②受话人,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③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④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⑤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概论4话语蕴藉有两种情形:含蓄(小中蓄大)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一中生多)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则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空间,令读者回味无穷。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审美特征:第一、内指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话语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第二、音乐性。是指文学话语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第三、陌生化。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话语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第三编文学创造1.文学创造客体: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惟一源泉;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客体即自然(认为文学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最初确立这种观点的是古希腊人,集中表现在“艺术模仿自然”的艺术观中。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在中国主要体现在《易经》),客体即情感(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认为艺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中国古代文论:“诗言志”、“诗缘情”),客体即原始意向(从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始意向”即集体无意识。),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2.文学创造客体的特殊性: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主体:主体即“模仿者”,古希腊到十七世纪——强调世界的作用。主体即“创造者”。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强调作者的作用。。主体即“旁观者”主体即“移情者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客体的“主体化”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主体的“客体化”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3.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最初的构思往往得之于客观事物的触发。4.创作动机:美学动机、社会政治动机、心理动机、对象刺激动机、经济动机。5.情绪记忆:艺术家在对外部世界材料的积聚的同时,也把自己当时获得这一材料时的情绪、心境、情感存储下来了。这种存储,在文艺心理学上成为“情绪记忆”。6.想象与联想:想象有三种形态:一是再现想象,指在内心复现外部事物或现象的过程“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二是比拟想象,指将某种难以言状的东西形象化的过程“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三是虚构想象,指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无物想成有物、或常物想成异物的过程.“白发三千丈”、“孙悟空”。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想象之一种。联想有三种形态:一是接
本文标题:文学概论资料复习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7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