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论文
浅谈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文物与文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独立存在又互相交融。文物从属于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但反转过来又反映文化的面貌与特点。文物作为文化的遗存与物证,对文化而言,具有结晶、代表、标志等多重意义和价值;而文化又是文物这一支系统的母系统,它对文物具有统领、指导、评价等多重意义和价值。文物与文化的关系,如果用一个通俗浅显的比喻来说,就是子与母、浪花与河流的关系。表面上看来,文物是陈年旧物,是古董,似乎毫无生气。但是,实质上,文物却是鲜活灵动的,它浓缩历史,反映时代。因此,它又成为文化的精神资源。这正是人类历史上一大良性循环:第一文化→文物→第二文化,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第一文化就是最初的文化,由此种文化遗留的文物,又成为创造新的第二文化的精神资源。如此循环往复,人类便不断创造出第三文化、第四文化……文物在这种文化的升级换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与中介作用,也就是说,文物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元素。文物与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精神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共同促进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魅力四射的青铜器之四羊方尊中国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发达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虽然青铜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但那个时代的青铜器的精巧工艺与优美雄伟的造型至今仍具有巨大的魅力。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商代各种青铜器物,制作精美,引起人们的惊讶和赞美,同时也引起人们对它的铸造工艺的研究兴趣。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或六大文明区的古老民族和国家中,我国是唯一源远流长、一直土生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国家和民族。中华文明久经考验,无数个世纪始终熠熠发光,正因为她具有深扎的根和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应当珍惜这份文化遗产,使她发扬光大,永放光彩。二十年前,在湖北随州城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里沉睡于地下2430年的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这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的空前发现,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总重量达到四千四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从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文物虽然是由文化形成的富矿,又是新文化的资源,但是正同矿藏必需开发利用一样,对文物的开发利用,同样成为关键。对于文物而言,新的文化又是其艺术升华,也就是说,在对文物资源的二次开发当中,开发者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也需要再创造的动力,要对文物进行提炼、加工,并运用联想、想象、灵感等艺术手段,使原本一般的文物,闪烁出新的文化光彩,升华为新的文艺作品。我们可以举我省宁安市唐代渤海国京城——上京龙泉府遗址纪念馆为例,进一步阐述文化对文物的升华这一重要问题。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阿城市的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还高一格。以这里的文物为资源,就升华出许多新的文化艺术精品:著名剧作家付军凯创作出新编历史京剧《渤海王大钦茂》,剧作主题深刻,艺术形式完美,经牡丹江市京剧团排演后,演出效果很好,反响强烈。该剧参加了1995年黑龙江省新剧目调演,并荣获多项奖励。综上所述,文物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文物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文化又是文物的后盾、升华。文物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的结晶,由于文物自身的巨大价值和观赏性突出的特点,它的宣传作用往往更生动、更形象、更直接、效果更好。因此文物展览架起的是中国与世界相互认知、相互理解的桥梁。人们通过参观展览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感受到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曾经做出过的巨大贡献,也感受到今日中国的繁荣昌盛。一个有着如此深厚历史积淀的民族一定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它的崛起带给世界的将是超越历史的新贡献。1980年4月~1981年9月,大型文物展览“伟大的青铜时代展”应邀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沃斯堡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县立艺术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展出。这个至今都令美国观众难以忘怀的展览,当时吸引了130多万名观众慕名前来观看。“走向盛唐展”是由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屈志仁先生发起构想,经过与中方长达7年的共同合作完成的。展览力图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从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的角度,展示出3~8世纪的中国,在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聚散分合、中西方和南北向的文化交汇融合之后,促使中华文明获得多元化的蓬勃发展,从而奠定了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并最终走向盛唐的历史。2004年10月~2005年1月,来自美国各州和世界各国的26万观众参观了该展览,不少专家和学者远道专程赶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观看。《纽约时报》称之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化交流项目”。温家宝总理2007年赴日“融冰之旅”在日本国会的讲话中指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目的是沟通心灵”。赴日本举办文物展览,就是搭建心灵交流、情感沟通的平台,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用文物展览这种社会各界都易于接受的方式,在宣传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为中日关系的改善与正常化构建广泛、稳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1980年8月,“世界四大文明•中国文明展”在日本展出,这是人类最古老的四大文明——中国文明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文明同地展出的展览。参展的展品不仅包括秦兵马俑、金缕玉衣、漆木器、青州石佛造像,还有从未出国展出过的唐代壁画。83万名观众走进了展览馆,展览成为了日本民众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文明的最好课堂。当时经日本主办机构调查了解,“中国文明展”被评为4个展览中最受欢迎的展览。中国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就要使自己更深地融入国际社会,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吸纳。为此,近些年我国与一些国家互办“交流年”、“文化年”和“友好年”,利用建交周年纪念开展多种文化交流活动,而文物展览成为了这些国家间高级别双边活动的亮点,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3月,赴南非首都比勒陀尼亚举办的“华夏瑰宝展”开幕,这是由文化部确定的中南两国庆祝建交10周年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这是我国首次赴非洲举办文物展览,兵马俑、金缕玉衣等约100件精美展品,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使南非观众首次从中领略到了东方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因此文物文化不仅是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的结晶,更架起的是中国与世界相互认知、相互理解的桥梁。文物与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精神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共同促进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标题: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8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