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00052组织行为学考前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考前复习资料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一、组织的概念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具体的涵义:(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2)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3)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它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4)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5)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为独立的法人,并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6)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二、行为的概念人的行为特点:(1)具有适应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动态性(4)具有可控性(5)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三、组织行为学概念(1)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2)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3)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4)研究目的:实现组织的目标四、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一、边缘性二、两重性三、应用性五、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1、个人主观内在因素:生理因素——遗传因素、体质状况、生理需要、生物节奏规律;心理因素——感觉、知觉、思维、认识;价值观、理想、信念、态度;个性;文化因素——文化教育、专业技术、职业道德观念、礼仪等2、客观外在环境因素: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群体、领导、整个组织;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条件因素、人群团体因素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二、研究的基本过程:(1)观察和实验(2)分析和评价(3)预测和推断(4)检查和验证三、研究的主要方法:1、案例研究法2、观察法3、心理测试法4、调查法:(1)面谈法(2)电话调查法(3)问卷调查法5、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2)现场实验法(3)准实验法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一、知觉、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的概念(一)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二)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应。(三)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角色的知觉、对因果关系的知觉、自我知觉。二、知觉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三、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1)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2)知觉归类四、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1)知觉防御(2)首因效应(3)晕轮效应(4)投射五、X理论:X理论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要证明人是经济人,对工人的管理可以用强制的和惩罚的方法。其基本观点如下:1)一般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2)多数人缺乏进取心、责任心,不愿对人和事负责。3)一般人干的工作都是为了物质和安全的需要,人工作是为了钱。4)人具有欺软怕硬、畏惧强者的弱点。六、Y理论:Y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该理论于1943年由马斯洛首次提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是“自我实现人”,其主要论点如下:1)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2)人具有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愿望。3)人具有独创性,每个个人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合理性。4)人愿意工作,人愿意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人是愿意负责的,愿意对工作、对他人负责任。七、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归因论研究的基本问题:(1)关于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原因。(2)社会推论问题。(3)期望与预测。八、归因论的依据与应用:(1)依据:良好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发动和维持其成就活动的一种心理状况。(2)应用:激励人们坚持到底,而且尽可能地把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归于不稳定性因素。九、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十、价值观的分类:1.按人员的不同对象: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2.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史布兰格)3.按不同行为方式。(格雷夫斯)4.按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最大利润价值观、委托管理价值观、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十一、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生产型价值观。第二阶段:生产经营型价值观。第三阶段:经营价值观。十二、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1.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2.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3.保证企业提高竞争力。4.价值观可以作为招聘录用新员工、提升新的管理者的标准之一。十三、态度的特性:1.态度的社会性。2.态度的针对性。3.态度的协调性。4.态度的稳定性。5.态度的两极性。6.态度的间接性。十四、工作态度的功能:引发各种工作行为:影响对工作的直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直接关系到工作绩效的大小。十五、组织认同感对员工的影响:组织认同感远远超出了对组织忠诚的范围,这意味着员工主动把组织提升到同舟共济的高度。十六、组织认同感对组织的作用:(1)有认同感的员工很少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2)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通常表现比较出色。(3)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会坚决支持组织的政策,会自觉地贯彻执行这些政策。(4)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把组织当做自己的家,能最充分地发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十七、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1.真诚的关心着员工的利益。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3.改善工作,是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5.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十八、个性的性质:1.组合性。2.独特性。3.稳定性。4.倾向性。5.整体性。十九、个性倾向性特征定义: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1)兴趣。(2)需要。(3)动机。(4)理想、信念、世界观。(5)价值观与态度。二十、气质差异与类型:1.多血质(活泼型)。2.胆汁质(兴奋型)。3.粘液质(安静型)。4.抑郁质(抑制型)。二十一、性格分类:1.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划分: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或称混合型。2.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划分:外倾型、内倾型。3.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划分:顺从型、独立型。4.按人的行为模式划分:A型、B型、C型、D型、E型。二十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一)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二)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与个性:1.家庭影响2.文化传统影响3.社会阶级和阶层影响。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一、创造性行为的特点:(一)首创性(二)有用性(三)适应性(四)主动性二、创造性行为的类型:(一)技术发明型的创造性行为;(二)科学发现型的创造性行为;(三)艺术塑造型的创造性行为;(四)组织管理型的创造性行为。三、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一)有明确的目标和宏伟的志向(二)善于发现问题(三)勤于思考(四)富于灵活性(五)善于应用(六)怀有好奇心(七)充满自信(八)坚持独立思考(九)勇于坚持到底四、开放创造性能力应具备的客观环境:(一)家庭环境(二)学校环境(三)组织环境(四)社会环境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一、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1、有利于个人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基础。2、可使组织减少人才流失。3、为各级各类组织识别、选拨和使用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4、能促进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5、有利于组织和本人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和开发计划。6、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果。二、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内容:(1)职工要学习和掌握对自己的事业生涯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能力.(2)职工必须具备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在事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环境与改变环境,这是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关键.(3)职工必须学会与主管人员就事业生涯目标进行沟通和反馈的能力.(4)职工必须学会对事业目标进行调整的能力.三、组织对职工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1)鼓励和指导职工进行事业生涯设计和规划.(2)监督职工事业计划的执行,并及时向职工反馈信息.(3)在招聘和选择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现有的职工的事业计划情况,也要考虑到新员工的职业期望和兴趣,更要考虑到组织的要求和所提供的事业发展途径.(4)人力资源的配置也需与事业设计和规划统一起来.(5)定期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是对员工事业计划的监控.(6)组织必须为员工提供广泛的培训和开发活动,帮助他们获得和提高其事业生涯发展所需的工作知识和工作技能,以便在事业生涯道路上顺利并实现事业生涯目标.事业生涯管理的特点:1)个人和组织必须都承担一定的责任,双方共同完成对事业生涯的管理.2)必须有高质量信息管理工作.3)事业生涯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四、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1.受个人条件的影响2.受父母的影响3.受到朋友、同辈群体的影响4.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5.学校教育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五、事业生涯选择的步骤与方法: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事业生涯的选择要经过两个重要步骤和相应的方法:(1)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2)对组织的了解和选择.对组织的了解设计到以下几个方面:a.对组织性质,结构,规模,经营管理状况,竞争能力,组织文化,领导风格等方面的了解.b.对组织内部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条件等方面的情况的了解.c.对组织内部发展机会,晋升途径,工作报酬方面情况的了解.六、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R现实操作型I调查研究型S社会型C常规(传统)型E管理型A艺术型七、五种职业锚(薛恩的职业分类):1)技术职业锚:对专业技术感兴趣,希望成为技术专家2)管理能力职业锚:以分析能力、人际能力和感情能力见长3)创造性职业锚:在冒险中取得成功4)安全感职业锚:按雇主的要求行事,以维持工作安全、体面的收入等5)自治独立职业锚:教授、职业作家。八、职业生涯发展的理想境界:(1)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或优势(2)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决策(3)完成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的目标.九、整个生涯的阶段划分:(1)成长阶段(2)探索阶段(3)创立阶段(4)维持阶段(5)衰退阶段十、如何做好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有很多注意的问题:(1)制定事业生涯计划要留有余地,执行过程要有灵活性.(2)在实施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中,要给予工作择业的权利与自由.(3)为实施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工作,还必须为所有成员提供平等就业和就职的机会.(4)广泛开展心理测定与职业咨询,做好双向选择(5)两种生涯的结合.十一、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1、正确的心理认知1)认清人生的价值2)超越既有的得失3)以万变应万变2、剖析自我的现状1)个人部份2)事业部份3)家庭部份3、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1)友伴条件。2)生存条件。3)配偶条件。4)行业条件。5)企业条件。6)地区条件。7)国家(社会)条件。8)世界条件。4、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1)人脉2)金脉3)知脉十二、生涯定位:1)给自己一个定位2)拟定生涯发展策略3)规划短程可行方案4)检讨与修改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一、群体发展的阶段(一)五阶段模型:第一阶段:形成;第二阶段:震荡;第三阶段:规范化;第四阶段:有所作为;第五阶段:终止阶段。(二)间断----平衡模型:第一阶段:第一次会议;第二阶段:平衡阶段(特点:群体在其长期的一贯性运行的存在过程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要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和紧迫感而引发的)。二、群体的类型: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三、非正式群体的特征:A、规模不大B、有很强的凝聚力C、群体压力大D、信息反应灵敏E、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四、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一)组织战略(二)权力结构(三)正式规范(四)组织资源(五)
本文标题:00052组织行为学考前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93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