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河北工业大学制药2班1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药物:影响细胞生物学过程,用来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3.药动学: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4.药效学:研究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禁忌症,适应症等。5.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6.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7.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对疾病有防治效果的作用。8.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会给病人带来不适和痛苦的药物反应。9.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10.毒性反应: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使机体内药量达到最小中毒量以上时出现的反应。11变态反应:是机体对药物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12.继发效应(继发性反应):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1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生物效应。14.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对药物产生的特殊反应。15.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能与特异性配体(ligand)结合,并能传递生物信息,引起生物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多为蛋白质、核酸等。16.向下调节(又称不应性或衰减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激动剂后,使受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下降。17.向上调节(又称上增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拮抗剂后,使受体数目增多或亲和力增强。18.同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使自身的受体发生变化。19.异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对另一种配体的受体产生调节作用。20.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21.拮抗剂(部分激动剂):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的药物。(能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22.储备受体:有些药物只占领部分受体,就能引起最大效应,剩余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23.竞争性拮抗剂:指拮抗剂和激动剂可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其药理效应强弱取决于两者的浓度和亲和力。24.非竞争性拮抗剂:指拮抗剂和激动剂虽不争夺相同受体,但会妨碍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即使不断提高激动剂的浓度,也不能达到激动剂单独使用时的最大效应。25.量反应:指药物效应的大小可用数或量的分级来表示。如:心率、血压、尿量、血糖浓度等。26.质反应:指药物效应的大小只能用阴性或阳性来表示。27.强度(效价):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的剂量。剂量与效价成反比。28.效能: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此时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强。∇半数有效量(ED50):使全部实验动物半数产生有效的作用所需的剂量。∇半数中毒量(TD50):使全部实验动物有一半中毒所需的剂量。∇半数致死量(LD50):使全部实验动物有一半死亡所需的剂量。29.治疗指数(TI):TI=LD50/ED50。是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此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间距离越大,越安全。30.安全指数(SI):LD5/ED95的比值。31.安全范围:是指最小有效量和中毒量之间的距离。河北工业大学制药2班232.最小有效量(阈剂量):是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33.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4.吸收: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经过多种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35.生物膜:是细胞、细胞器的膜性结构的总称。36.*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又称为脂溶扩散,指脂溶性药物直接溶于膜脂质中通过生物膜。易化扩散:又称载体转运,是某些非脂溶性药物的一种转运方式。滤过:又称水溶扩散,是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0.4nm的水溶性药物通过生物膜的亲水性小孔,实现跨膜转运。37.主动转运:又称逆流转运,属主动转运的药物较少,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38.*首过效应(首关消除):是指某些药物口服后,被肠粘膜和肝脏代谢灭活,使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叫做首过效应。血脑屏障:血-脑之间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入脑的屏障,由脑组织和脑脊液、血液和脑组织、血液和脑脊液这三种屏障组成。39.生物转化: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40.肝药酶:是存在于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统,可催化多种药物发生化学变化。41.排泄: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42.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可随胆汁进入肠腔,又在肠腔被重吸收,形成肝-胆-肠之间的循环。43.药时曲线(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44.半衰期(half-life,T1/2):指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45.清除率:指机体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肝肾功能。46.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速度和程度。47.安慰剂:是一些不含活性药物的剂型,对精神因素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较大。48.耐受性: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降低,需加大剂量才能有效。49.快速耐受性:在短时间内连续用药数次后,立即产生的耐受性。50.交叉耐受性:有时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药的敏感性也降低。51.抗药性:指反复用药后,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52.精神依赖性(习惯性,心理依赖性):指精神上对药物产生依赖性,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或连续用药,以达到舒适感。躯体依赖性(成瘾性,生理依赖性):指身体上对药物产生依赖性,病人一旦停药,会出现一些戒断综合症。53.协同作用:指合并用药后,使药效增强。54.拮抗作用:指联合用药后,药效被减弱。突触:节前纤维与次一级神经元的连接;神经末梢与效应器的连接。#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55.递质:当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从神经末梢释放的具有传递神经冲动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递质。56.胆碱受体:能选择性与ACh相结合的受体。57.肾上腺素受体:能选择性与NA、AD相结合的受体。58.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又称为:拟肾上腺素药;拟交感胺类药物。59.麻黄碱:麻黄碱是从中药麻黄中提取的生物碱,现已人工合成。河北工业大学制药2班360.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又称为抗肾上腺素药,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61.局麻药:是指在用药局部能暂时地,完全和可逆性地阻断神经的冲动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局部的痛觉和感觉消失的药物。62.表面麻醉:将药物涂于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纤维麻醉。63.浸润麻醉:将药物注射到皮下或手术切口部位组织,使局部的神经纤维麻醉。64.传导麻醉: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使该神经支配的区域麻醉。65.蛛网膜下腔麻醉:又称脊髓麻醉或腰麻。硬膜外麻醉:将药物注射到硬膜外腔,通过扩散,使神经根麻醉。66.癫痫:是一类慢性、复发作性大脑功能失调综合症,其特征为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高频率放电并向周围扩散。67.惊厥: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过度兴奋的一种症状,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或局限于某些肌群不自主的强烈收缩。68.镇痛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在不影响意识和其他感觉的条件下,选择性地使疼痛减弱或消失的药物,其中大部分为麻醉性(成瘾性)镇痛药。69.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并且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也称为非甾体抗炎药。70.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使尿酸产生过量或排泄受阻,尿酸盐沉积在关节结缔组织和肾,引起高尿酸血症及粒细胞浸润,导致临床以关节炎样发作为特征的一种疾病。71.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是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表现。72.静息电位:心肌细胞在未受到刺激时的电位。由于心肌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差异形成的极化状态。73.动作电位: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产生并能扩布出去的电位变化。74.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75.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症状群的代谢内分泌疾病。76.胰岛:是胰腺腺泡之间存在的散在细胞团,约有100万个胰岛,约占胰腺总体积的1%-2%,内含四种细胞,分泌不同激素。77.抗菌药物:是指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的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抗生素)78.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指用化学药物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等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所用药物简称化疗药物。79.抑菌药:仅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80.杀菌药:既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又能杀灭微生物的药物81.抗菌谱:每种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82.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83.抗生素后效应:指药物与病原微生物接触一段时间后,即使药物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仍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的现象。84.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浓度。85.天然耐药性:天然或经突变所产生的耐药性。86.获得耐药性: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因药物与细菌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本文标题: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0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