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讲义资料
1认知心理学知识要点第一章概述认知: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认知心理学:其实质是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反应时法(1)减法反应时(2)相加因素法(3)开窗实验2、口语报告法3、计算机模拟与人类认知4、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1.对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扩大了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2)使研究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2催生了新的心理学分支社会认知心理学、认知生理心理学3对实践领域有重大影响人工智能、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第二章知觉1.知觉的刺激物说和假设考验说对知觉的看法的不同直接加工理论(刺激物说)间接/结构主义加工理论(假设考验说)无内部表征参与依赖于内部表征受自下而上加工驱动既受自上而下又受自下而上加工驱动外部事件的记忆对知觉作用不大外部事件的记忆对知觉起到关键作用在进行知觉时存在互相独立的生态学和生理学水平。认为人类需要理解各个知觉加工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2.总体优先效应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总体特征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支持实验:Navon(纳冯)的两个实验(大字母和小字母)23.词优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支持实验:Reicher(赖克特)实验4.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支持实验:Weisstein(韦斯坦)&Harris(哈里斯)5.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以及它们的关系自下而上的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关系:自下而上的加工与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有关;自上而下的加工与从整体到局部的加工有关6.模式识别的理论(1)模板说(2)原型说(3)特征说支持证据:1)Neisser(奈塞尔)(1964)视觉扫描实验2)生理学证据:a.动物具有特征觉察器b.what和where通路c.Pritchard(1961)的固定网膜实验概念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自上而下加工)数据驱动加工:由外部成绩开始的加工,同时说先对小得的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二达到对感成绩的解释。模式: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原型: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特征觉察器: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动物的视觉系统中含有一些专门化的神经细胞,只对有一定特征的刺激做出反应或有最大反应。What通路:从枕叶中的初级视皮层向颞叶下行,主要负责加工视觉刺激的颜色、形状和特性。(即加工刺激是什么的神经通路)。Where通路:从枕叶向顶叶上行,主要负责位置和运动信息的加工。3第三章注意过程(一)知觉选择模型1.过滤器模型的基本内容支持证据:Broadbent(布罗德本特)双耳分听实验Cherry追随程序双听实验2.衰减模型的基本内容Treisman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不过,这种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其余通道的信息也可通过,但受到衰减,强度减弱。已贮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即意义分析)有不同的兴奋阈限。支持证据:Treisman(1960)的实验(二)反应选择模型3.反应选择模型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而注意选择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支持证据:Hardwick(哈德威克)的实验4.能量分配模型人的加工能力有限,即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因此资源的分配方案体现出注意的选择,即只要不超过可得到的能量,就可同时接收两个或多个输入,或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若可得到的能量很少,就只能接收一个输入和进行一种活动。解释双作业操作:两耳面临相同性质的作业,而且得到数量相近的资源,那么两耳的作业的水平也会相近5.特征整合理论该理论认为,事物由客体和特征构成。一个客体通常可以由多个维量构成,特征便是这些维量的特定的值,而客体则是多维量特征的结合。加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散注意,利用平行加工自动地对特征进行登记,是自动加工的过程;第二个阶段为集中注意,将特征整合为客体,主要进行系列加工,是控制加工的过程。支持证据(1)Treisman的实验(2)错觉性结合现象双耳分听技术实验范式:主试通过耳机,向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听觉刺激。然后,要求被试完成一些任务。4追随程序双听技术实验范式:同时给被试双耳以刺激时,要其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资源限制加工:某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材料限制过程:某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控制加工:资源整合理论中,第一阶段是分散注意,利用平行加工自动地对特征进行登记自动加工:资源整合理论中,第二个阶段为集中注意,将特征整合为客体,主要进行系列加工错觉性结合: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即一个客体的特征与另一个客体的特征结合在一起。Stroop效应:在识别色字颜色时,词的颜色与词义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被试者反应时间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stroop效应。负启动效应:对有关信息的成功选择(目标的激活)也需要同时对无关信息的主动抑制(分心物的抑制)。第四章知觉与模式识别1.两种记忆说的基本内容记忆不是单一的系统,存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不同系统的记忆,二者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长时记忆可长时贮存大量信息;而外部信息经过感觉通道却首先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它是长时记忆的缓冲器和加工器,信息可通过在短时记忆内的复述进入长时记忆。2.系列位置效应的解释(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2)两种记忆说:结尾部分的回忆成绩之所以好,是因为这些项目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系列起始部分比中间保持较长时间,是因为可以的得到较多的复述,因而比中间部分的回忆成绩好。3.感觉记忆具有大容量、时间短、具有感觉通道特异性4.多存贮说的基本思想5.记忆的加工水平说(1).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语义的分析。(2).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3).在进行信息加工过程中,加工愈深,所需的时间也愈多,以语义水平的加工需时最多;5加工愈深,再认的成绩也愈好。自我参照效应: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的时候,回忆出的信息更多简单的保持性复述:机械的重复精细的整合性复述: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把它与其它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加工。第五章短时记忆1.短时记忆: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2.短时记忆的特点:有限的容量时间短暂组块作用复述作用3.组块在短时记忆中的作用组块的大小是影响有限容量的因素组块类型是影响有限容量的因素记忆材料的性质是影响有限容量的因素知识经验是影响有限容量的因素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的原因(1)存贮有限说(以贮存说为基础)短时记忆是槽道贮存,由于槽道有限,而每个槽道只能贮存一个组块,所以短时记忆容量有限。(2)复述回路说(以加工水平说为基础)短时记忆是一个加工器,它有一个复述回路,专司复述,而短时记忆痕迹的衰退极为迅速,若不及时加以再现或复述则将衰退。短时记忆容量实际反映着人在短时间内复述的项目数量,短时记忆容量无固定数值,复述需时少的项目记得多,反之则少。(3)贮存与加工权衡说短时记忆空间有限,若所需贮存的项目多,则项目所要占据的空间就多,那么留给短时记忆加工或操作的空间就要少。这体现出了贮存与加工之间的权衡。5.、短时记忆中的代码方式(1)感觉代码:听觉代码和AVL单元视觉代码(2)语义代码66.斯滕伯格的记忆扫描实验支持短时记忆的提取是完全的系列扫描完全的系列扫描:比较+比较+比较+比较+决策快快快快慢(总耗时相对短)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比较+决策+比较+决策快慢快慢(总耗时相对长)效率反而低7.、遗忘的原因a、痕迹消退说:记忆痕迹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将随时间自然消失,自然导致遗忘。b、干扰说:阻止复述的作业对短时记忆中信息发生干扰而导致遗忘。AVL单元: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组块: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平行扫描: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那么,被试的反应时将不会随识记项目数量或记忆集的大小而发生变化。系列扫描: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项目一个个地相继比较,那么被试的反应时将随着识记项目增多或记忆集增大而增加。直通模型:信息不是通过比较来提取的,人可以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提取双重模型:综合扫描搜索模型和直通模型而提出的探测法: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最后一个数字呈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该数字称为探测数字,它在前面之出现一次,被试一打听到声音,就要把探测数字前面出现位置的后边一个数字回忆出来第六章长时记忆1.语义信息提取中的现象1)范畴大小效应:当要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属于另一事物的一种时,如果所属事物范畴变大,则判断所需时间也增多。2)熟悉效应:人们对较熟悉句子判断较快,而不管其范畴大小。3)典型性效应:对一个概念或范畴的典型性成员的判断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4)否定判断效应:对伪句的判断与真句一样也有范畴大小效应;对某类句子做出否定判断很快。5)启动效应2.长时记忆的相关模型的评价1)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NetworkModel)优点:分级贮存,节省空间缺点:(1)不能解释一些现象(2)涉及的概念间关系种类少(3)分级贮存,增加提取时间72)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ActivationModel)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更适合于人,可解释语义信息提中的五种现象。3)命题网络模型优点:表征不同类型的记忆信息不足:较难解释前述各种效应4)集理论模型A.非预存模型,强调计算、推理。能解释范畴大小效应、否定判断效应B.较难解释熟悉效应、典型性效应5)特征比较模型A.解释原则简洁B.难于区分两类特征语义记忆:对语词、概念、规则和定律等抽象事物的记忆,所贮存的事物不依赖于个人所处的某个特定时间或地点。情景记忆: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的事件的记忆,保持的信息总与个人生活中特定的时间或地点相联系,具有自传体的性质。单纯编码说:认为人的长时记忆中只有语义代码,是抽象的命题表征。双重编码说:长时记忆中既有语义代码,又有表象代码,形成命题表征和类比表征。第七章表象1.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验证的逻辑: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作业与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如果结果相同或相似,证明二者机能等价。(1)知觉–记忆(2)带栅栏格的表象组(3)不带栅栏的表象组2.请简要介绍支持双重编码理论的实验P1383.通过心理旋转实验说明表象的加工特点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1)表象的实质是一种类比表征,与外部客体有着同构的关系。2)同构是指内部表征的机能与外部客体的结构联系是相似的,如心理旋转与客体的物理旋转。3)表象与外部客体的同构关系尤如锁与钥匙的关系,虽实体不同,但机能上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4)表象是记忆表征,但信息
本文标题: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讲义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1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