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辨析1、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眼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4、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5、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6、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7、世界统一于存在8、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9、一个完善的人,其本质是理性、自由和意志。10、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11、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就是使主观同客观相一致。12、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13、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1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1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16、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17、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18、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19、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0、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2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24、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25、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有其选择的特定目标,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26、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27、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228、部分质变是质变的一种形式。29、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应当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3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31、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3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33、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34、假象是一种错觉。3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6、哲学是科学之科学37、人为自然界立法。38、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39、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40、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41、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4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就是真理。43、规律是变化、发展的。44、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就能把事情办好。45、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46、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4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4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9、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0、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51、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真实、广泛。52、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53、量变和质变的区别是相对的。3一、辨析1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是英国唯心主义者毕尔生的关于物质与运动关系的错误论断。它虽然也讲运动,但把运动仅仅看做是精神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一种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观点。2答:这是列宁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正确论断。反映特性是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的属性,它是物质形态在同他物的相互作用中复制、再现他物属性并留下痕迹的属性和能力。非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表现为机械、物理和化学的反应,包含着发展出生物反映形式的可能性。生物出现后,则具有了剌激感应性这种反映特性,动物则先后产生了各种感觉和动物心理这种反映形式。高等动物的长期进化则产生了人类和人的意识。人的意识这种高级反映形式不是凭空突然产生的,而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列宁的上述论断不仅是合乎逻辑的,而且是合乎事实的。3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旧哲学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7种错误的看法。在古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去,成为专门的独立的学科。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功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4答;(1)这是恩格斯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正确论断。(2)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互相依存的: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必须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第三,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支配力量,是偶然性的基础和根据。5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人的认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这就是说,都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因此,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不是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引进到认识中来,承认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二,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认识论发展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三,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满足对于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不仅说明世界,而且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6答:这是对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正确命题的错误理解。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必需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把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割裂了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47答:这是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这一命题抹煞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但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命题也是同语反复,没有揭示出不同存在的共同本质。8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承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属于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既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也包括社会的物质性,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属性。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这一原理是被科学证明了的。它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武器。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反科学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9答: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自由和意志。但不能把理性、自由、意志归结为人的本质。这种哲学把人看成是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性质,这是抽象人性论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都是现实具体的人,是从事活动的人,人天生就是社会动物,因此,他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理性、自由、意志不过是现实的社会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归根到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10答:这是恩格斯对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中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我们要坚持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11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它要求人们在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包括主观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符合客观,达到真理性认识;主观要反作用于客观并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使客观达到主观的目的要求即客观和主观一致,实现价值的创造,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该命题只承认主观同客观相一致的方面,而未承认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客观同主观相一致的方面,这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12答:这是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正确论断。社会历史是由人的5活动构成的,无数互相冲突的个人的意志构成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融合为一个总的合力,构成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每个人都对合力有所贡献,都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因为每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有的起推动作用,有的起阻碍作用;其作用的大小、范围、深浅也有程度的不同。但应指出,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13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此论断把两个方面的内容混为一谈。(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物质和意识(或精神)、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反之,就属于唯心主义。(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并非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14答;此说法不对。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以关于客观事物的抽象规定为逻辑起点,通过逻辑中介,达到思想具体,即多种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它是理性认识的深化、发展过程,是形成概念体系,构建理论框架及体系的过程和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它属于总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对事物本质的完整的认识过程。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则是理性认识形成以后,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认识的过程。总之,前者是思维再现具体的逻辑上升过程,属于思维运动;后者已进入实践领域,不可混同。15答:这是错误的观点。(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2)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不仅是唯物主义,而且也是唯心主义哲学一元论,比如黑格尔,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他不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他是在承认绝对精神是世界本原的前提下,主张可知论的。(3)只有不可知论才否认思维和存在的一同性。比如,康德和休谟就是典型的代表。16答:这是一种片面夸大阶级斗争及其作用的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各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它提供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归根到底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这一观点适合于一切社会发展阶段,包括阶级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生产力有一定发展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它必将被消灭。因此,阶级和阶级斗争也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处理社会关系实
本文标题:辨析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65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