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农村发展模式与农业品牌建设
新农村发展模式与农业品牌创立发展研究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史亚军教授一、关于农村村庄的分类(一)对当前农村村庄类型的划分•农村,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为主,人口呈散落居住。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我个人认为,目前有三种类型:1、人们普遍认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常见的、一般意义的农村3、传统的农村1、人们普遍认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民居是新农村的标志性建筑符号。中国农民的传统,有了钱,首先要盖房,民居的建设水平往往成为一个地方富裕程度的外在体现之一。•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经过统一规划而以全新面貌出现的新民居,已成为新农村的标志性建筑符号。建筑形式雷同缺乏乡土地域特色年年建新房,不见新农村建新不拆旧2、常见的、传统的农村村庄•有集镇、村落,人口呈散落居住。•居住、生活功能。•是村民的社交与活动场所。3、历史、文化型村庄•民居是民居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展示空间,同时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像力、文化意识和精神价值,是居住文化与农业文化的体现。广西三江县程阳八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侗寨。清朝以来,程阳逐渐形成八个自然村落,俗称“程阳八寨”。程阳八寨是全国典型的融自然景观、民族建筑、民俗文化、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侗族原生态聚落群和生态民俗旅游区。安徽黟县宏村(二)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也应当是是一个创造文化和历史的过程。•农村的建筑资源是休闲农业的重要依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村建设“千城一面”的问题突出只做线性思考:拆迁、改善,忽略了多功能性•二是旧村改造形成新的建设性破坏•三是“政绩工程”凸显短期行为•四是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五是错位开发造成文化遗产的伤害•六是对现代化的片面理解:•现代化——西化(外观、材质、生活内容)在城市已经开始蔓延:给西方城市当二房——东方的日内瓦、东方威尼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崇拜性消费。•七是对农民处境的不理解农民除了土地和房屋还有什么?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温总理: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2011年4月2-4日在山西吕梁)高枝修剪•八是对农民生活的不了解生活成本在增加•休闲农业(农家乐)是我国农民继土地承包后的又一重大机遇,是城乡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过去靠土地,今后靠房产。•现代化——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少数民族的建筑保存普遍较好,有特色,对本民族文化崇拜并继承。•国人看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次。•外国人看我国传统农村——经常。•能不能让我们建设的村庄一百年之后挣钱!是对我们提出的挑战,和对后人的交代!(三)市民与农民对发展预期的冲突•一是对各自要求与利益的冲突•农民:现代化化的生活•市民:自然与传统的生活二是休闲农业中景观冲突休闲农业利益主体的景观认知差异---互相向往旅游者农民城镇景观乡土景观乡村聚落形态邻里空间关系道路绿化房屋院落菜地取水水面生产工具远离城镇自然布局因地选址散居线形自然窄小沙石矮小坡屋顶乡土外饰分散高大小当地材料间植果蔬传统菜垄观赏性强水井提水人工压水自然坡岸有滩地传统工具人工劳作机械化专业化人工硬化护岸自来水大棚产量高大水泥硬化功能简单高大平屋顶现代外饰整齐密植线形直宽大硬化沿路集居靠近城镇集中布局生产工具水面取水菜地院落房屋绿化道路邻里空间关系乡村聚落形态(四)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能生活,也要能挣钱,又要欣赏农村田园风光。•要让新民居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接待设施与景观组成部分。•2、保护传统农村,传承文化•“时间就是金钱”——“空间就是财富”。生活的空间、思考的空间、幸福的空间•“休闲是世间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一切皆流,无物常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用“爨”字和“爨底下”三个字分别申请了五大项、五十小类产品注册商标。商标注册成功后,爨底下陆续推出了蜂蜜、黄豆、绿豆、玉米面、小米等10多项土特产。用蓝花土布、小竹篓精心包装,并且贴上了“爨底下”商标,特色农副产品给爨底下带来近10万元的收益。爨底下石雕系列•突出爨底下村建筑特点,传承爨底下民俗文化,赋予爨底下特殊的精神内涵。发展休闲农业,门票经济成为源源不断自动增值的旅游资源,增加村镇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对地方经济产生直接推动。安徽黟县宏村,旅游门票收入由2000年的170万元增至2007年的3811万元;人均收入水平由2500元提高到5600元。3、新农村建设直接推动村镇经济发展同样是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西递村。1987年的旅游收入是2000元。1993年旅游门票收入超过47万元,首次超过农副业的总产值。1998年,门票收入就已达到了293万元。到2007年,门票收入已超过2000万元。安徽黟县西递村0.2元、0.5元、2元、4元、8元、12元、20元、25元、38元、55元、80元,西递的门票20年变了11次。西递村的旅游收入如同门票的数字一样在20多年的时间里呈几何数字增长,一张张不同面值的门票是西递旅游发展史的最好见证。4、特色农村建设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特色村镇的民俗接待、农家特色餐饮、农副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等产业随之得到发展,使以乡村旅游业为龙头的农村第三产业走向繁荣。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是一个“小锤敲出千年文明史”的白族古老村寨。新华村的白族金银铜器加工工艺,家家有手艺、户户有作坊,一户一品。已发展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民族工艺品加工基地,产品远销国内外。依托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以及独具一格的民族手工艺品,新华村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民俗文化村”。北京平谷区挂甲峪村规划建设前的挂甲峪村使用新能源的农民新居挂甲峪村,三面环山,曾经是“羊肠路、荒山头、吃水贵如油”的穷地方。经过13年的建设,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型的山区致富路。被经济学家厉以宁称之为“北方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远在深山中的小村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和北京最美丽乡村。奥地利新农村2004•农家乐是当前我国农村农民普遍发展的产业形态。•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农家乐”要以“农”为根向“村”拓展•发展“农家乐”应该以农为根,特别是以农民为根。它的业主是农民,主业是农业,利用农闲发展副业;•“村”包括村容、村貌、村风等内容。是形成“农家乐”品牌的重要载体,是农家乐可持续、规模化发展的前提。“农家乐”要以“家”为平台向“田”拓展•“农家乐”目前是以家庭为单位,体现出“家庭”的形态。“家”是“农家乐”的载体,无“家”不以成“农家”。但“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农家乐”未来发展还应向“田”、“原”等外部资源方向拓展,扩大农家乐的范畴,丰富农家乐的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农业景观欣赏等内容的融入等。“农家乐”以“乐”为魂向“休闲”拓展•农家乐”不是换个地方打牌。“乐”要利用“三农”做文章,设计参与性强的项目,简单的农事、农活,如采摘、推磨、苗木盘扎等。以“乐”为魂就是要发扬光大农家的文化内涵,在文化上下工夫,做出项目。•休闲是体验的最高境界,“休闲世间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农家乐”以“富”为本向“和谐”拓展•发展“农家乐”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富农民。是帮助农民在主业收入之外再增加收入。•和谐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包括城乡发展和谐,城乡人均收入均等化,城乡文化发展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新农村建设思考•避免乡村记忆的消失•一些农村在所谓的“旧村改造”和“大村庄“建设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些有历史价值的村庄被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被无情地推倒。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最终将导致农村家园历史记忆的消失。避免农村面貌的趋同•造型单一,排列式、组装式村庄建设。避免农村建设的失调•一些村庄在建设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变高,这些项目往往突出功能主题而忘掉文化责任。避免乡村形象城市化避免农村环境的恶化•一些乡村以对自然的无限制掠夺满足发展欲望,致使环境面临突出问题。不少文化遗产地也出现人工化、商业化等现象。避免我国乡村精神的衰落•一些农村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文化生态,在建设中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实际的假象,表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对乡村精神理解的错位,对乡村发展定位的迷茫。避免农村文化的沉沦•一些乡村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不是深化自身人文历史,而是浅薄化自己的文化内涵,使那些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行为方式,弥漫在农村文化生活中,消解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二、关于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的概念1898年,英国学者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50-1928)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谈到“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华德的城乡成婚论实质上是用城乡融合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引发了田园城市运动20世纪60年代,芒福德从城市发展的立场出发,曾深刻地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英国学者霍华德到美国学者芒福德,从城乡成婚论到“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虽然都没有明确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但从他们的论述及其学术追求中可以看出,城乡融合是他们理论内涵的核心。城乡融合城乡融合指城、乡在互动中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结果。城乡互动可以看作是城乡之间人、财、物、技术、信息和观念的双向互动。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城市和农村之间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从城乡分离、城乡对立,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从而使城乡融为一体。城乡融合•哥本哈根城乡融合指状规划城乡融合成都城乡融合规划我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73(一)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1、城市化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发达国家一些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或国内外移民回城居住。再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化城市化74•2、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定义: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差距发展战略,着力于解决“农民太穷”、“农民太多”的问题,彻底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给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推进城乡互动、城乡交融的城市化进程,建立起与规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社会新体制和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一)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75——城乡地位平等就是要取消城乡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城乡居民和城乡各类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拥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和发展机会。——城乡开放互通就是要打破城乡界限、开放城市,使城乡居民和城乡各种生产要素都能自由迁徙和自由流动,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与效益。(一)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76——城乡互补互促就是要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发挥城市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扩散与辐射作用,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城乡共同进步就是要在坚持城乡地位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城乡开放互通、互补互促机制的作用,加快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农民与市民差距,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这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一)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77(3)城乡融合城乡融合是指城乡区域一体化进程。城乡融合既是一种目标,区域一体化进程也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过程。从经济学角度出发
本文标题:新农村发展模式与农业品牌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9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