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届高三寒假自主提升验收考试历史试题_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届高三寒假自主提升验收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0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24.管仲认为:“有道之君……下有五横以揆(即纠察之意)其官,则有司不敢离法而使矣。”宋代学者王应麟指出:“至秦,人主自亲事以操制臣下”,“而御史大夫遂与丞相分权矣”。材料说明A.建立监察制度成为历史必然B.建立监察制度是为了社会稳定C.监察制度在春秋时已经建立D.在秦朝时监察制度已经推行25.所谓“罢市”,是指城市工商业者采取集体行动,非正常地终止商业交易活动。据《大清会典》,雍正二年“议准地方如有借事聚众、罢市、罢考、殴官等事”,都要严惩,否则有关官吏并以“溺职例革职”,严禁地方民众借“罢市”等方式对朝廷任免贬黜施加压力,否则“加倍治罪”。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罢市”是古代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方式之一B.严禁、严惩成为历朝统治者治理“罢市”的手段C.这从侧面表明市民阶层的逐步形成和崛起D.传统社会的政府管理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2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之哲王所以正百辟者,既已制官刑儆于有位矣,而又为之立闾师(地方小官),设乡校(乡里聚会议政场所),存清议于州里,以佐刑罚之穷。”这表明顾炎武重视A.道德教化B.民众治理C.社会舆论D.乡村自治27.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A.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B.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28.皮科在其《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讲》中反复强调,上帝不仅创造了人和宇宙,而且还让人处于一个中央的位置,使人容易观察到世界的一切;同时,上帝在用其法则去限制其他一切生灵的本性时,却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自由地发展和塑造自己”。据此判断,皮科应是A.古代希腊的哲学家B.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C.宗教改革的领导人D.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家2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该材料旨在说明A.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必然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偶然C.鸦片战争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D.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30.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A.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B.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C.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31.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这段材料说明了在近代中国A.列强商品输出靠中国商人经营B.外商和华商形成竞争共生关系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经济命脉D.中国商人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32.有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从根本上取决于A.社会主义商品体系建立B.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C.指令性经济计划的实施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33.19世纪,伯恩斯称之为“经济民主主义”的思想兴起:“任何人不应该没有必要地遭遇生活的不幸。这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过时的自由观念并不是同义词……经济民主主义要求儿童们不被自私自利的雇主所剥削;老年人不能继续工作时,不应该被抛到人类的垃圾堆上;穷人和孤苦无靠的人们不应该被迫承受工业事故、失业和疾病的全部担子。”可见,“经济民主主义”关注的公平主要是A.在一个能够自由运转的私人市场中维持机会均等B.关注无产阶级和弱势群体为主要内容的事实公平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程序公平D.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34.下图漫画是《大西洋伙伴排座次》,其对应的国际关系应是A.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B.资本主义世界的鼎足之势C.美苏“冷战”的加剧D.欧洲希望与美国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35.下表是依据《剑桥欧洲经济史》中苏俄的相关资料改编而成。对此的正确解读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危机B.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国家安全C.经济资源日益集中到政府手中D.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基本建成第Ⅱ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是从什么视角(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试分别从全球视角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6分)材料二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开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那个体系的目标就是通过贸易和制造业而不是改良和耕种田地,通过城市工业而不是通过农村各行业,来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富足。但是,作为这些发现的后果,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小部分(这部分指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以及波罗的海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它们已变成不计其数、欣欣向荣的美洲殖民地的商品制造者,也成了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各国完全意义上的运输者和部分意义上的制造者。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商业体系“壮观和光荣的程度”,(4分)并指出欧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5分)材料三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尽管世纪末有些国家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摘自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4分)简述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如何突破这两种阻碍的。(6分)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放到美国全球战略的大背景中、特别应根据美国对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态度来进行考察。尽管在公开场合大讲中国的友谊,但美国政策的长期目标,肯定不是建立在利他主义或依恋中国文化或中国人民的感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美国对战后东亚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实际考虑之上。……1945年春,海军部长弗雷斯特尔直截了当地询问国防部长史汀生:“我们针对苏联影响远东的政策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希望有一个对抗这种影响的抗衡者?这个抗衡者是中国还是日本?”(20世纪60、70年代)在基辛格影响下,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其宗旨是在中国、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均衡,同时与日本和西欧保持良好关系。——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评材料中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观点。(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请考生从第44、45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选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材料二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称新学制,因为该年是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1)根据材料一,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壬戌学制”的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7分)4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8分)(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7分)2013年高三第二学期寒假自主提升验收考试历史参考答案答案:DBCBBDCBCBDC40.(1)阶级斗争(或革命史观)。(2分)全球视角: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分)文明演进视角: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2分)(2)程度:世界市场不断扩展:北美、大洋洲、欧亚各地不同程度卷入(2分)欧洲贸易中心转变:重心转向大西洋贸易,促进了西欧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2分)角色:新航路的开辟者、殖民者、商品制造者、运送者、世界市场的主导者。(5分,1点2分,答出3点满分)(3)自然因素:交通不便导致巨额的运输成本;(2分)人为因素:贸易保护和关税壁垒。(2分)突破:在自然因素方面,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航运和网络的发展方便了沟通和运输,使各地间联系更加密切;(2分)在人为因素方面,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为世界贸易创造了自由的环境,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朝着自由贸易方向发展。(4分)41.(12分)观点:美国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建立在全球战略尤其是东亚战略基础上。(1分)表态:同意上述观点(1分)论据:20世纪40年代,与中国以合作关系为主。(4分,任两点得4分)二战中与中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并对中国提供援助,支持中国抗日战争。二战后初期,支持南京国民政府,希望中国充当美国在东亚利益支撑点,遏制苏联。新中国成立后,以遏制中国为
本文标题: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届高三寒假自主提升验收考试历史试题_Word版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09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