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祥旭权威2017新闻传播学考研中新史重点整理之报刊篇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新祥旭权威:2017新闻传播学考研中新史重点整理之报刊篇中共报纸:●《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的一份大型机关报、日报。1937年10月筹备于南京,因故未能出版。1938年1月11日正式创刊,报社迁设于汉口大陆里。该报在武汉期间,属中共长江局领导。同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报社迁重庆出版。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玎。历任总编辑有华岗(华西园)、吴克坚、章汉夫等。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在上海设总馆,在南京、重庆设分馆。其中,重庆分馆改为四川省委机关报。后因国民党当局阻挠,上海﹑南京两版的出版计画未能实现。重庆分版先后由傅钟、张友渔任社长,熊复任总编辑,于刚任经理。继续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1、版面、内容—a、汉口时,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介绍毛泽东等的游击战争理论,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虽受到周恩来董必秦邦宪等人的抵制,还是给报纸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b、重庆时,在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象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2、发行—国民党当局通过控制报贩和邮局阻止《新》发行,迫使其建立自己的发行队伍,自办发行。3、物资条件—纸张是最大问题。国民党当局企图用断绝纸张供应来扼杀该报。《新》一方面向有关当局提出公平对待。争取报界同业的支持,迫使国民得当局不得不分配一定数量的纸张,另一方面,到市场上零星购买纸张,到产纸地区收购纸张,在重庆附近办小型纸厂,扩大了纸源。4、言论、新闻—始终同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制度作斗争,把合法和非法斗争,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取得了“反检”斗争的一个又一个胜利。重大原则问题上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全力突破国民党的新闻检查,突破新闻封锁不惜冒停刊的危险,直接广泛的向国统区人民群众宣传中共的主张。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反共投降活动,造成诗句危机,声明对顽固派反共摩擦的态度,和原则立场。在编辑、发行上作了周密部署,向国统区人民透露“皖南政变”的真相,揭穿了国民党顽固派妄图一手掩尽天下人耳目的阴谋。除“拒检”外,常常采用“暴检”的办法,来揭露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的罪恶。最常用的方法是开“天窗”,在被检查人员删去内容的报纸版面上故意留下空白,后在控办版面上排上“此段遵检”“被删”“被略”等字样,以示抗议。人民战争时期,新华日报与大公报之间的论战P300内战爆发后,在国民党的摧残下停刊。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创刊的《新华日报》﹐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1952年11月起改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1949年12月10日在重庆创刊的《新华日报》﹐是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出至1954年8月31日因大行政区撤销停刊。●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党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和新华社的《今日新闻》合并而成。第一任社长是博古,总编辑是杨松。该报是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日出的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战时期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1942年整风改革中,解放日报率先改版,以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为主,密切联系群众和工作实际,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集中力量报道整风运动;提出“全党办报”的方针,不是靠几个报馆同人来办。发表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等作了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党报)。1949年5月28日,中共上海市委员会机关报创刊,沿用《解放日报》名字。●《光明日报》1949年6月16日创刊,初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机关报。大鸣大放中犯错误。资产阶级性质的报纸:●新闻报创刊于清1893年2月17日。初期由中外商人合资兴办,共同组织公司经营,以英国人丹福士为总董,斐礼思为总理,中国人张叔和为主要出资创办人,蔡尔康为主笔。清光绪二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十五年(1899年)股权为美国人福开森(John.C.Ferguson)购得,聘汪汉溪为总经理,汪去世后由其子汪伯奇继任。金煦生、李浩然等相继任总编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组为有限公司,称美国公司。福开森任总董,朱葆三、何丹书、苏宝森等为华人董事。民国5年(1916年)因慑于风起云涌的抵制美货运动,改在香港注册,改称英国公司。报纸标榜“无党无偏”、“经济独立”,实际上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后,该报逐渐改革报纸内容,以报道经济新闻为主,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为有充足的经济信息来源,除设专职记者采访外,还在各行各业聘请通讯员,在会审公廨、捕房等处聘请特别报事员,在北京设常驻记者,国内各大城市均建立通讯网;在各国首都也聘请了访事人员,随时向报馆提供信息或直接供稿。报纸还逐日介绍商情、商场动态,经济信息灵通,为工商界所重视。报纸也兼及时事、社会新闻和市民生活的报道。所办副刊《庄谐丛录》,创刊于清末,民国3年(1914年)改名《快活林》,由严独鹤主编,注重趣味性、知识性、通俗性,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该报创刊后十分注重经营管理,实行报纸企业化,并进口双层轮转印刷机,采用卷筒纸印报,提高报纸质量和印报速度,又自置无线电台,收录电讯稿。为扩大发行,该报在全国各地设有分馆、分销处500余所,报纸发行量最高达日销15万份,成为全国第一家突破10万份以上的报纸。民国18年(1929年)福开森将部分股权转让给史量才,报纸产权逐步完全转为中国人所有,但也引起《新闻报》原来一些股东与史量才之间的股权风波。八一三战事爆发,日本侵略军进占上海后,该报首先接受日方新闻检查,不再刊登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任何报道,由此失去读者,发行量一落千丈。十个月后,新闻报馆以美商太平洋出版公司名义出版《新闻报》,原企求以“洋旗报”身份避免日本军方新闻检查。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当天日本海军即接管《新闻报》。未及一年,日本陆军又强行接管该报。《新闻报》二次遭劫,媚外求安全的幻想破灭,不仅为中国人民所鄙视,报馆财产也被日本军方所控制,沦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以《新闻报》在上海沦陷期间为日伪服务为由,接管该报,任命钱新之为董事长,程沧波为社长,赵敏恒为总编辑、詹文浒为总经理。拟定了《改组〈申报〉、〈新闻报〉办法》,使国民党在该报的股权占51%,达到全面控制该报目的,从而使原先民营性质的《新闻报》成为“未挂国民党党报招牌的党报”。1949年5月上海解放,该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报纸停刊。后在上海复刊,由解放日报主管。现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文汇报抗战时期创刊:民营抗日报纸创刊于1938年1月25日,上海租界“孤岛”时期,也在洋旗报行列。曾任沪宁、沪航铁路局高级职员的严宝礼等几位爱国人士集资创办。严宝礼实际上任总经理。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创刊后,义正词严地鞭笞汉奸丑类,揭露伪“上海大道市政府”的罪行;积极宣传抗战,及时报道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事迹,十分重视报道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绩,热情介绍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抗日根据地延安的情况;拥护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呼吁国共合作、一致对敌。1939年被勒令停刊。战后:1945年8月18日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声称该报为无党派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以言论自由为最高原则,矢志保持高尚的报格。但实际上在政治上倾向国民党,常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立言记事。1947年5月24日被国民党查封。解放后:逐步由私营转为公私合营以至公营,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1956年迁往北京,改版为国家教育部的机关报《教师报》,10月1日起又恢复原名迁回上海出版。变成了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报纸,但不是党的机关报。1957年开始的整风运动,在自由鸣放的引诱下,被当成“大鱼”钓了上来。当时的编辑是老报人徐铸成,在“大鸣大放”中,大量刊登各种批评意见,在编排处理上也比较突出,引起强烈反响,因此在反右斗争中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大公报《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法租界,由皈依天主教的满族人英敛之(英华)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12—1916英敛之由英敛之主持,属于改良派报刊,在政治上主张变法维新、保皇立宪;对外先是亲法,后转而亲日;因为有法国公使馆做后台,报纸又在法租界出版,因此敢于揭露清政府的黑暗和贪官污吏的罪行;经常为穷人鸣不平,多次举办赈济灾民的活动。以敢言、报风严肃、替劳苦大众说话、揭露时弊等特点深受读者欢迎,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1916年,英华将报馆卖给安福系财阀王郅隆,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浓重亲日倾向的报纸,为读者所厌弃,不得不于1925年11月停刊。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年五四运动时期,大公报的胡政之是采访巴黎和会的唯一的中国记者,他的“巴黎来电”成为人们争相阅读的内容。第三阶段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吴鼎昌(当时“北四行”的总经理任社长,胡政之(当时是国闻通讯社社长,并主持《国闻周报》)任总经理,张季鸾任总编辑。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以后长期以此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抗战时期停刊或内迁。1946年,该报总管理处迁至上海,统辖上海、天津、重庆三馆,后又恢复香港版,设立台湾办事处,发展成为拥有上海、天津、重庆、香港4个分社的报团组织。国共谈判期间,貌似公正的《大公报》则采取很暧昧的报道方针,时阴时阳。就国内外十分关注的和平与内战问题,持反共立场的《大公报》还同《新华日报》产生过激烈论战。《新华日报》的社论揭穿《大公报》“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借人民之名,掩权贵之实”的立场。解放战争后期鼓吹第三条道路。P306第四阶段1949年至今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1950年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并根据指示既不正式对外宣布,也不故意否认。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申报》的发展:自1872年到中国解放《申报》的创办和早期新闻业务:1872年《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在二战后上海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中出现。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十分重视办报质量。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其早期新闻业务的特点是:一,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在国内多个重要城市都聘定特约记者,报道当地新闻。并重视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二,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三,不断拓宽新闻的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四,还加强报纸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五,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措施。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另外申报馆还经营副业: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兼营书籍出版;创办白话新闻报、画报等;在发行和广告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经验。意义:《申报》的创办和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成了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同时让很多人都看好报业这块市场,使上海商业性报纸在19世纪80年代后出现大发展的局面。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时期历来比较保守。1916年后改变态度反袁。曾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袁世凯的贿赂,指责帝制活动是“无端自扰”,“实难赞同”。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对于重要政治问题,一般只报道、少评论或不评论,用大量北京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的不足。还增设《星期增刊
本文标题:新祥旭权威2017新闻传播学考研中新史重点整理之报刊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40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