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南京金融产业发展思路
南京金融产业发展思路与政策研究——兼论南京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思路与政策研究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委办公厅经济处区域金融中心是指在某一区域内有直接的腹地,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交易活动频繁,且能对区域经济产生极化和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会对区域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目前,上海、北京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广东、江苏提出建设金融强省,天津、杭州、郑州、西安、大连、青岛等其他许多城市纷纷提出构建区域金融中心,都是为了确立金融业作为重要产业的地位,通过加快金融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金融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优化城市中心功能的核心作用。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南京金融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金融已经逐步成为南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产业,南京也成为国内金融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对此,省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建—2—设“金融强市”和把南京打造成华东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的战略要求。因此,回顾总结南京市金融业发展现状,正确把握南京金融业发展定位,明确南京金融业发展战略目标,理清南京金融业发展思路与工作重点,形成加速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整体规划设想及深化方案,对于指导南京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升南京金融业的整体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带动南京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增强南京区域中心城市的要素集散能力,整体推进南京发展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一、南京金融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背景(一)南京金融业基本概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南京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提升,金融业的地位强化,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金融体系重建阶段(1979-1986),在央行商业职能的剥离下,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行江苏分行先后设立,成为当时金融市场的主体。二是市场主体扩张发展阶段(1987-1996),这一时期,金融市场组织体系不断增加,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设立并逐步在南京设立了分行,逐步形成了适应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新格局。三是快速发展阶段(1996至今),这一时期,市场主体、金融市场、市场监管均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表现为南京不仅吸纳了全国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的地区性一级分支机构或地区总部,同时作为全国第二批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之一,外资金融机构逐步进入南京;货币供给和居民储蓄均出现了较快增长,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以1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增长,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逐步活跃,保险业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金融行业;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辖管江苏、安徽两地)、江苏证监局、江苏保监局等金融监管机构纷纷在南京设立。初步奠定了区域范围内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的优势地位,金融业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也逐步显现出来。1、金融体系相对完整。截至2008年末,南京共有分行以上银行业机构29家,其中,政策性银行3家,内资商业银行21家,外资银—3—行5家。证券公司法人机构3家,外地法人营业网点70多家;同时作为省内最为活跃的保险市场,现有保险公司省级以上分公司64家,其中财险公司24家,寿险公司40家。此外,担保、创业投资、小额贷款等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体系逐步形成规模,政府重点扶持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专业性担保公司达到23家,为中小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创业投资机构已达14家,小额贷款组织、村镇或社区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正在各区县逐步设立。基本形成了银行、保险、证券各业并举,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多样化金融体系和全方位的金融发展格局。2、金融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08年末,南京银行类金融机构实现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562亿元,贷款余额7483亿元,金融总量(存贷款总额)在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广州、深圳和杭州,位居第四,在省内位居第一。2008年,全市保费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36.4%,保险机构数量和保费收入稳居全省第一,保险深度达到3.47%,保险密度为1871元。上市公司数量达到48家,累计从资本市场融资近400亿元。3、金融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08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到302亿元(现价),同比增长30.2%,占全市GDP的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7.2%,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绝对值接近“十五”末的三倍。金融业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4、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衡量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国际上通常采用金融相关率即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金融相关率越高,表明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发展水平也越高,资金容量越高。由于缺乏城市金融资产总量数值,这里用存贷款总额近似代表金融资产总量。按此指标,2008年南京市金融机构金融资产总额为16045亿元,GDP为3775亿元,两者相比即金融相关率为4.25,较“十五”末提升了近1.5个百分点。5、金融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有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均为区域性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除了覆盖江苏—4—以外,还辐射到安徽、江西等地区,南京金融资产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接近占都市圈城市的三分之一,资金容量达到4.25,充分体现了南京在区域范围内的资金聚散效应;二是南京作为第二批向境外金融机构开放的城市,南京金融开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目前外资银行已有5家,外资保险机构已达15家,此外,香港、韩国、德国、法国等地金融保险机构也都看好南京的金融市场,正在积极争取在宁开设分行和分公司。三是南京是我国重要的金融监管中心之一,人行南京分行是全国九个大区行之一。在宁的省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也是全省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垂直监督管理机构,在区域范围内具有监管中心地位。(二)南京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评判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南京已基本形成了完备的金融服务业体系,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金融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但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南京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综合竞争力还存在一定的客观差距。在长江三角洲的15个城市中,南京与上海、杭州、苏州、宁波、无锡这6个城市是最为发达的城市,因此选用这6个城市进行比较。长三角主要城市金融发展水平比较(2008年)指标上海苏州无锡宁波杭州南京南京排名金融资产/GDP4.362.182.113.074.474.253人均存款余额25.9613.9711.8111.1816.7213.724人均贷款余额17.6310.458.2810.2517.6311.993保险密度0.440.20.20.150.220.222保险深度0.0440.0180.0210.0220.0310.0362数据来源:各地区2008年度统计公报。上表说明:从金融业综合实力来看,南京市金融业发展水平低于上海和杭州,但比长三角其他城市均要高,当然也高于其他长三角城市以及全省平均水平。—5—同时,南京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些内生机制还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1、金融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受制于金融财税体制的制约,使市级调控在金融业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主权。2、金融业管理相对滞后。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南京是唯一一个没有成立金融办的城市。金融办的缺失导致南京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对我市金融产业的发展、改革和创新进行有效的整体性管理和指导,因而导致我市对金融业管理滞后于金融经济的发展。3、金融业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尽管目前我市规划建设了河西CBD作为金融集聚的载体,但河西金融集聚区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空间集聚规划和功能定位,主要金融机构仍然分布于新街口商圈,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4、金融业整体功能不强。突出表现在“两个不平衡”,即金融产业结构中银行、保险业相对发达,证券业相对滞后,证券法人机构仅3家,期货交易不发达。金融市场结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不平衡,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额仅占间接融资额的5%左右。二、新一轮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南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新一轮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特征1、金融业正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资源都可以以一定的价值量来表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归根到底是资金和资本的配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金融已经历了简单中介——产融结合——金融产业化三个阶段,并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部门和产业,成为市场经济的大动脉和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在经济发展全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金融业正逐步成为重要的产业门类。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经济增长出现加速发展时期,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时,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表现出总体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6—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人均GDP均突破10000美元,与此同时,产业业态均实现了转变,金融业成为重要的产业。主要中心城市的金融产业状况指标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人均GDP(美元)9075105291293211696金融增加值/GDP14.2%10.5%12%4.6%3、金融改革开放深入引领新一轮金融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改革和开放不断深化,金融市场逐步完善,金融创新日益活跃。我国的金融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大城市为集聚地、布散于中小城市的地理格局,而且目前多集中于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东部城市。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使得我国金融业进入新一轮加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今后10年-20年是我国金融资源集聚、整合、聚变的重要阶段,金融资源也将进行新的布局调整。而区域间的经济协作和金融合作,将最大限度地集中圈内货币资金这一稀缺资源,激发资本市场的极化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圈内金融服务对区域经济的倍数效应,从而更为有效地推进圈内经济发展。(二)南京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南京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历史机遇。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把长江三角洲作为21世纪经济开放的重点,同时提出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使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成为第一个国家级意义上的“发展极”。多项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区域,有可能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产业集群理论,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空间布局将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三大核心,分别形成上海、南京、杭州三大产业集聚圈和城市圈。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在其腹地有次一级的金融中心,一方面作—7—为其国际性融入资金向国内各经济区域分离的节点,另一方面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境内业务与境外业务的结合点。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格局为南京经济金融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邻近上海,又是长江三角洲北翼重要的中心城市,势必会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的格局并受到来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强烈辐射。这为南京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2、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开放为南京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国际性机遇。随着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大了经济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近几年来,伴随着国际资本和人力资源向国内的加速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和技术转移,使国内各地区普受汇聚国际资源的好处。长江三角洲作为引人注目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并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自然成了国际资源新的汇聚点,成为全国引进外资最有吸引力的地区。南京作为第二批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也将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的大潮,迎来进一步促进南京金融业发展的国际性机遇。3、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为南京金融业提供更为现实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长三角地区GDP占全国的1/5,江苏GDP占全国的10%。目前,长三角发展规划已经跃升至国家层面,而南京都市圈在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布局中“承东启西、承南接北”,是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转换地带、南方与北方经济发展的交融区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枢纽
本文标题:南京金融产业发展思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5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