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无锡实习个人报告寄畅园
无锡实习个人报告风景园林(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学院名称:年月日2一、实习时间:二、实习地点:浙江无锡三、实习目的:在观察,分析园林工程实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园林构成要素(地形、水景、园路、园桥、假山等的工程规划与设计及施工要点,吸取成功实例之精华.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四、实习内容:1.园林地形竖向规划设计与施工2.水景工程(含档墙工程)3.园路工程4.园桥5.假山工程五、工程实例分析:无锡寄畅园寄畅园(图1)是江南古典园林之一,位于江苏无锡西郊惠山之麓,园内面积十五亩。寄畅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1年),原属秦姓私园,初名“凤谷行窝”。明末清初,秦氏后裔请当代著名造园家张涟之侄张钺重行布置,疏泉立石,园景益胜。全园风景逶迤宛转,妙造自然,布局巧于因借,浑合自然,风格苍凉廓落,古朴清旷。寄畅园东西狭窄,南北引长,西枕惠山山麓,地势西高东低。全园以水池为构图中心,东面一带是临水亭廊,西面是假山,南北两端是原有的两组建筑群(图2)。图1图2在中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园中,水和山相同重要,以各种不同的水型,配合山石、花木和园林建筑来组景,是中国造园的传统手法,也是园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流动的、不定形的,与山的稳重、固定恰成鲜明对比。水中的天光云影和周围景物的倒影,水中的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使园景主动活泼,所以有“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之说。寄畅园的水源自天下第二泉。二泉在惠山寺的西南,开凿于唐代,是惠山九龙十三泉中位置最高的一脉,其水质清冽,由唐代茶圣陆羽品评为天下第二。寄畅园从西、南二处引二泉水入园,西面一支引自二泉书院中的香积池,香积池上通金莲、承泽池,再上通二泉,经过八音涧后流入锦汇漪;南面一支引自惠山寺的日月池,其上通金莲池,进入镜池后也注入锦汇漪。“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这二支补给水源,使得寄畅园的一池碧水充足丰沛。二泉水进入园以后,运用各种手法,组成各种有聚有散,有静有动,有大有3小,有声无声的水景。园林用水,从布局上看可分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从情态上看则有静有动。集中而静的水面使人感到开阔宁静,可以使有限的空间具有开朗的感觉。一般中小型园林多采用这种布局形式。和集中用水相对的则是分散用水。它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这样便可因水的来去无源流而产生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感觉。所谓“大水面宜分,小水面宜聚。水分而见其层次,游无倦意;水聚则不觉其小,览之有物”,寄畅园采用的就是这种集中用水和分散用水相结合的方法,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塑造了多变的水景。以园中最大的水面锦汇漪为例,它位于寄畅园的中心(图3),因为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色而得名。南北长80余米,东西宽20米。造园者将这块狭长的水面进行了分割和收放的处理,使它充满了变化,形成园中开朗明净的空间。锦汇漪水面南北纵深,南端比较开阔,由此向北到池岸中部时,由伸入水面的知鱼槛及鹤步滩,将水面收拢,把水面划分为两部分,若断若连(图4,图5)。在水池的北段,七星桥、廊桥将池水分成两个不同情趣的小水面(图6)。七星桥“一桥横架琉璃上”,是分隔锦汇漪空间的重要构筑物,也是横跨水面,贯通东西的要道。它不用江南水乡常见的拱桥,而是平桥,缩短了桥与水面的距离,表现出池水的满溢迷漫。七星桥后面的廊桥,又遮挡了锦汇漪尾水的去向,有断而未尽之意,让人产生无穷的想象。计成在《园冶》中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此处正是采用筑堤或构建廊桥的方法,达到迷远无尽的意境。池的西岸,又有两处用条石划开水面,分出了两个大小悬殊的小水潭,以“小水澄泓”来烘托“大池一望浩渺”,使小者愈幽,大者更大,这是理水的对比原则。南北长向的锦汇漪经过多次分割和收放,通过大小对比和节奏变化,丰富了池水的层次,提升了池水的意趣。图3图44图5图6如果说锦汇漪属于静态之水,那么八音涧就属于动态之水了。充满了流动之美,音响之趣。“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这是晋代诗人左思的写景之句。锦汇漪西岸假山群中的“八音涧”真实地反映了左思的名句,也集中体现了自然界幽谷溪涧中的声音美。八音涧原名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总长36米,宽窄不等,高深一人。涧中石路迂回曲折,人行其间,上有茂林,下有清泉,别具清幽。明代著名的造园家张南垣及侄儿张鉽把二泉水通过园外暗渠引入涧内,使无声的泉水随涧道上下迂回,高低跌宕,忽狭如线,忽成小池,时左时右,时急时缓,时高时低,时隐时现,极尽变化之能事。水流在峡谷空间大小的变化中发出各种悦耳的音响,产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大有“高山流水”之调。涧水出峡,又汇成小潭,最终汇入锦汇漪中。这一景名为“飞泉”,惜已湮没已久。在理水过程中,水的处理不是孤立的,必须加强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处理好水体与地形及周围建筑的关系。寄畅园的景色,主要是围绕着锦汇漪而展开的,山影、云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先月榭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从池北的嘉树堂向东看,可见“山池塔影”,将锡山龙光塔借入园中,空间层次丰富多姿,使之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借景的楷模。池中有一座九脊飞檐的方亭,名“知鱼槛”,游人可倚栏观赏鱼藻。池的周围山石嶙峋,建筑林立,各种景物点缀配置,勾勒出了曲折窈窕的水面轮廓。西部的假山造型,也是张南垣及张鉽的杰出代表作品,模拟惠山九峰连绵逶迤之状,构成一幅九狮图。假山高3~5米,怪石嶙峋,变化丰富,与水池的比例相称,又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在立面上,池岸的高低曲折,临水建筑的前后错落,桥面和栏杆的横向划分,花木的婆娑树冠,都起到了组织空间的作用,使锦汇漪一个水面,包含了无数的层次,错落有致,次第展开,形成了意犹未尽,深邃不知穷尽的艺术效果。寄畅园山的轮廓有起伏、有主次。其中部较高,以土为主,两侧较矮,以石为主,土石间栽植藤蔓和树木,配合自然。山虽不高,而山上高大的树木却助长了它的气势。假山间为山涧,引惠山泉水入园,水流婉转跌落,泉声聒耳,空谷回响,如八音齐奏,称八音澜,与“天下第二泉”相连。知鱼槛对面的山岗,是造园者精心掇叠的假山,它是寄畅园内的主山,完全用本地山石围叠,并以土填实,这是明代常用的造园手法。这里把土山当做惠山的余脉来处理,采取南北蜿蜒的方式,这样和横卧在背后的惠山脉络一致,气势相连,而且假山与真山山石一致,质理相同,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池西假山处于惠山之麓,与水池基本平行,前迎锡山晴峰,后延惠山远岫,把假山当作惠山的余脉堆成平岗坂坡的形式,使其与惠山雄浑自然的气势相埒。假山高度平均为3米~55米,视觉感观上既与锡、惠两山融成一体,又与水池相互衬托,相互生色,山景全部倒影入池,收到水漾山摇的生动效果。假山构筑材料土多石少,石料全部采用黄石,与惠山的土质石理统一,有大斧劈皴、浑厚嶙峋之感。假山内部的岩壑涧泉——八音涧出奇制胜,涧道盘曲,奇岩夹径,怪石峥嵘,高林蔽日,浓荫满地,融曲涧、澄潭、飞瀑、流泉等诸般水景于一身,水声琤琮与岩壑共鸣,与山外开朗清旷的风景形成强烈对比,充分体现了《画筌》“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假山因八音涧的布置,也就增加了生动灵活之趣,堪为现存江南古典园林中叠山理水的杰出典范(图7,图8)。图7图8假山临池处有一片伸向池心的石矶——鹤步滩与山麓水涯的曲折小径相连。石矶高出水面少许,平展沙脚,如假山石脉,奔趋水中。临水一抹,远望似浮渚浅岛,介于半山半水之间。由于它的布置,不仅使假山与水池吻合得更加紧密,而且水石相错,意态清逸。北端建有茶室三楹,其右岗峦巨柯箕踞拥翳,左侧曲廊亭榭委婉峙立,池面受到襟对挤夹,使实际尺度不过七十余米的水面深度,呈现清波澹远之致。又因池心知鱼槛与鹤步滩枫杨老干,隔水相揖,加以七星桥横波垂影,形成了景观中的前后借景,增加了风景层次,延伸了水面透视度,使水景更显幽邃不尽(图9,图10)。图9图10寄畅园借惠山九峰连绵逶迤、岗峦起伏的形象和江南水乡重洲浅渚、湖港交叉的特点,把假山当做大山余脉布置,把水池当做大水缩影来处理,使得平岗坂坡博合无垠,曲岸重涯,婉转有致,体现了《园治》所谓“借景无因,触情俱是”的寓意,在风景布局上长于利用地形,巧于结合外因,冶内外于一炉,纳千里于咫尺,突破有限空间,以少胜多,小中见大,6达到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效果。把人为景物与自然风光和谐统一起来,是造园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综上所述,寄畅园在因借周围自然山水的处理手法上,达到了内外合一的境界。提炼自然山水,将惠峰、二泉掌握在手,须呈现处则峰峦连绵,须隐蔽处则依稀难见,须流泻处则淙淙而鸣,须低伏处则呜咽而逝。所谓:“隐蔽”、“低伏”,又是欲扬先抑,反照“呈现”、“流泻”的对比处理。这种以内引外,因外实内,内外风景着着扣连,环环相套的布置,是寄畅园借景独到之处。它以冶锡山、惠山、二泉、寺塘泾的景色于一炉,不仅在实际观感中扩大了园林空间,在风景上更创造了无限景色,使有限的小面积紧凑处不尽幽深,宽畅处异常清旷,使人们虽浏览了面积极小的寄畅园,却反有踏遍惠山九峰十三泉之感。此园之优胜成功,除借景独到外,还在于造园家在园林布局、风景部署以及细部处理上,决不斤斤于园中一山、一水、一亭、一榭之奇巧纤丽,而是着重于山水屋树的各尽其宜,园林整体的和谐协调,达到山为水峙、水为山映、亭为花掩,树为泉漱的程度。所有山水泉石、竹木亭榭,不以一景见长,不以局部为奇。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借资,隐现出没,得自然之意,由内部发出,构结外景,使得内外空间渗透交流,远近风景统一扣连。因造园家将山石泉池,绿化建筑等诸般构成园林风景之部件掌握自如,故长于利用地形,巧于结合外景。对全园布局,宜山宜水、宜亭宜榭、该起该伏、该大该小、当掩当露、当疏当密,胸中预有成法,故使此园景色,举凡亭榭廊房,所见无不有山,而水为之灌潄。涧池泉潭,所见无不有水,而山为之砥柱。全园包孕着千变万化的山水画面,在全园树木苍蔚蒙茸、浓淡叠交的气氛笼罩下,又体现了此园苍凉廓落,古朴清旷的独特风格。7无锡梅园无锡梅园坐落在无锡西郊,交通便利。背倚东山、浒山、横山,南临太湖、蠡湖、梁溪,自然山水素有“湖山第一”之称。东山、浒山乃海拔为28m和45.8m的小山丘,东山呈南低北高的地势,园景沿山脊渐次向上,从南至北一路展开,至浒山园景以念劬塔为链接点呈东西走向,为全园制高点形成标志性建筑。梅园依山植梅,以梅饰山。全园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保留了完好的原地形。无锡梅园始建于1912年,是荣德生先生怀着“为天下布芳馨”的初衷建立的,从建园之初的5.33hm2,经过百年的发展壮大,如今总面积已达45hm2。无锡梅园与杭州超山、苏州邓尉并称江南三大赏梅胜地,它为今后的植物专类园景观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无锡梅园主要分为以下6个区域:入口广场区、荣氏文化为主题的纪念区、园林博览区、寺庙景观区、梅品种国际登陆园区、山林景观区。梅园的入口右侧用体量稍大的黄石(高约4.5m)做为景观标志石,并刻有“梅园”二字(图11),体现主题。为了使黄石的运用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设计者在标志石的旁边另安置一块体量稍小的黄石,并巧妙运用大小不一的黄石形成花阶,既使黄石形成一幅天然组合之景,又用主景植物梅花点缀黄石,共同表现梅园主题。梅园的游客服务中心与景观大门分别在标志石的两侧,站在入口广场处,可以望见念劬塔隐隐约约的矗立在林木之间,此处很好的应用了夹景的手法。入口广场区面积较大,能充分满足人流集散、交通组织的需要。重大节日时,广场上有传统的舞狮表演,烘托气氛。入口右侧建有生态停车坪,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图11荣氏梅园位于整个梅园的西南面,其主要景点有梅园刻石、洗心泉、香海轩、天心台、念劬塔、乐农别墅、太湖石峰、豁然洞等。其中,荣德生先生的铜像立于香海轩前(图12),为此处景点更增人文内涵。但周围的钢制栏杆显得画蛇添足,影响了雕塑的艺术效果。纪念区的整体风格为中西合璧。拱形门窗,青砖墙面,青瓦屋面,靠山之墙多为毛石贴面,既朴素又自然。标志性建筑念劬塔是荣德生兄弟为纪念母亲石太夫人八十冥寿而建,八角三层高18m,飞檐翘角尖顶(图13)。登上塔顶
本文标题:无锡实习个人报告寄畅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9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