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案例知识的特征及其教学启示的研究
-1-案例知识的特征及其教学应用研究冯锐,董利亚,杨红美(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摘要:案例知识作为一种来自于个人或他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知识,它表征了人们解决问题的经验,包括“做什么”“如何做”的策略,并承载了相关情境和细节信息。它与高度抽象和组织的一般化知识不同,表征着人类思维和决策的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它具有典型性、叙述性、情境性、实践性、个人性和整体性等特征。案例知识作为一种启迪人们解决问题的引导性资源,逐渐在基于案例的知识管理、认知工具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创建等方面彰显出了它的教学价值,它已经成为促进经验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给教育教学领域带来了许多创新变化。关键词:案例知识;经验知识;知识管理;认知工具;学习环境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学习与知识是紧密相联的,当我们提及到“学习”时,必然涉及到“知识”。“知识如何获得”“知识如何表征”等问题是我们需要理解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已经使用了多种方法来表征知识,基于规则和基于模型的表征就是其中的典范。基于规则或模型的知识表征是以对领域内知识的预先确定为前提的,这就意味着知识是确定性的、不变的、具有普适性的,否则无法将其抽象为形式化的普适规则或模型。而经验知识或实践性知识往往具有隐性的特点,它并不像课本上的知识那样可以用语言或文字清晰地表达出来,它具有不易表达的特征,是对传统知识表征方式的一种挑战。案例是个人经验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最自然、最有力的表征方式,它能有效地促进隐性知识以及个人知识的生成、迁移与应用,促进和支持复杂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案例是一种合乎科学的,但又未被完全接受的知识形式。由于案例知识(CaseKnowledge)的叙事性表征过分依赖情境和言语,所蕴含的经验有赖于个人的经验,没有经过逻辑抽象和演绎。因此,在大多数科学学科中,案例知识被认为是“过于简单的叙事形式,以至于它不能满足科学演绎的阐释需求。”[1]所以,它被视为合法知识之外的个人知识。传统上人们为了在其逻辑阐述中显得科学化,习惯运用规则、原理等高度概括化的一般知识来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应-2-该认识到,“普通百姓”在他们的日常意义协商和问题解决中经常使用的恰恰是叙事性的阐述形式[2]。案例知识似乎以一种人类固有的维度传达着信息,而这种维度在逻辑阐述中却被无情地剥夺了[3]。本文将对案例知识的本质特性及其教学价值进行深入且全面的探讨,旨在阐释和理解案例知识作为一种经验知识形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一、案例知识的本质特征(一)什么是案例知识“案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词,一提及“案例”,人们就会自然想起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或一些故事。可以说,我们周围一直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中的案例。案例是人类最古老、最自然的意义感知形式,人类历史上积累的经验知识主要通过故事或案例传承下来的。我国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都是通过故事传承到今天,例如,毛遂自荐、田忌赛马、割席断交、围魏救赵等故事不胜枚举。人们就是在讲述故事、倾听故事、理解故事,以及应用故事的过程中长大的。波金霍恩(Polkinghorne)认为,故事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人类可以赋予它们的暂时经验与个体行为以一定的意义”[4]很多理论学者认为案例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个人知识和进行检索的[5]。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用来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案例。所以,人们将案例理解为“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其中所包括的内容,能引起大家思考和争论的兴趣,且富有启发性”。[6]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所谓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7]李忠如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8]大卫·里克(DavidB.Leake)将案例定义为“一个通过情境化来表征经验的知识片断,这一经验给问题解决者解决遇到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其非常重要的启示和教训”[9]。(二)案例知识的本质特征案例知识作为一种来自于个人或他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知识,它表征了人们解决问题的经验,包括“做什么”、“如何做”的策略,并叙述了相关-3-信息、情境和细节,是一种整合性、场景性和多元表征性兼具的复杂知识。它具有表征经验的叙事性特征和逻辑性特征的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而且这些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体现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之中。它与经过高度抽象和组织的一般化知识不同,往往具有典型性、叙述性、情境性、实践性、个人性和整体性等特征。1.典型性。案例知识是对真实发生事件的“实在”描述,它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决非杜撰出来的故事或事实。“故事是发生在一个真实情境中的、蕴含一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可能也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并且有不同的解决办法。”[10]一个故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嵌入在实际发生的特定案例中,从这些案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功用和价值。所以,有些专家认为案例是含有特定领域问题或复杂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郑金洲教授指出,“案例虽然展示的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要与故事一样生动有趣,但案例与故事也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那就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事件的真实再现。”[11]案例之所以是典型性事件,是因为“它是对以往事件或故事的记录,它描述和存储着人类认知活动过程中静态和动态的知识”[12],人们能够从案例提供的真实故事中说明或诠释类似事件。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件发生过的事情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和意义;也不是每一件发生过的事情都会成为案例而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一个事件或实践活动之所以成为案例知识而被记忆,主要是因为这个事件给予了实践者或经历者某种意义上的启示。案例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已经不是自然形态的社会生活,而是经过人们体验、认识和加工过的个人知识。2.叙事性。案例是人们叙事的一种表达方式。洛朗·理查森(LaurelRichardson)认为,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13]。布鲁纳(Bruner)提出,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存在着两种本质上不同的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布鲁纳认为,叙事性思维主要集中在人物以及他们行动的原因、他们的意图、目标和主观经验中[14]。叙事学者图兰(Toolan)指出,叙事使我们认识到有序联结事件的序列,通常涉及到经验者的竞争者或对立面,人或半人,或其他动物,我们人类可以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15]。案例-4-是叙述发生在他人或自身身上发生的故事,并展现了故事发生的事件序列、意图和状态。案例知识具有经验的叙事性,这是因为人类似乎天生就有用叙事的形式来组织和呈现他们经验的天赋。叙事不需要太多的认知,而且它又是意义协商的一种方法,通过他人在故事中所表达的信息可让自己走进他们的意义领域。根据波金霍恩的观点,只有通过叙事的案例能够担此重任,因为它“致力于将意识元素组织到有意义的事件中”。波金霍恩发现,当要求从业人员阐释行动或决策的缘由时,从业人员往往喜欢使用叙事性的知识。他们似乎更关注事件的过程以及发生的故事:“他们借助历史案例并使用叙事性的解释来理解为什么与他们一起工作的人们以他们的方式工作”[16]。奥尔(Orr)对影印技术人员的研究发现,叙事形成了他们实践的主要元素,而且也成为了这些技术人员谈话、交流的基础,它为这些技术人员提供“通过团队交互实现经验知识社会分布的手段”。奥尔发现这些从业人员用案例来架构和处理问题。案例被用于解释不幸的事件;用于理解,解释和指导诊断;用于教授和学习新的方法;用于应对不确定的事;用于更改对问题的看法;用于警惕失败;用于提供解决方案;用于拓宽问题空间;用于寻找问题起因;用于阐释某一观点;用于挑战同类技术人员;用于构建问题解决者的自信;以及用于预计未来的问题。对这些影印技术人员来说,案例知识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它是“技术人员共享的记忆。在此共享记忆中,他们通常以故事的形式保存和传播鲜为人知的知识”。当被唤去解决困难的问题时,技术人员总是被期望来用良好的回忆去应对新的问题情境。对这种故事的良好记忆将会成为一种受技术人员欢迎的“资源”[17]。3.情境性。情境性是指知识并非是学习者头脑中静态的智力结构,而是一个包括人、工具、环境中的其他人以及运用知识的活动在内的认知结构[18]。从知识工程的角度看,情境知识是通过情境对知识进行表达和组织的知识形式,表现为一种情境化的知识表达和组织方式。德国一位学者对知识和情境有过一段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19]。-5-案例知识是人们过去情境的一种反映,它通过故事、事例等形式来描述人们问题解决的真实而复杂的情境,蕴含着人们解决问题时的时间、空间和各种社会环境条件,也反映着人们不断探索,历经多次尝试错误的过程、方法和结果。例如,一个船舶碰撞案例应该包含有船舶碰撞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通环境、水文气象等环境信息,这些信息揭示了碰撞事故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供船舶驾驶人员在利用案例决策船舶行驶路线,回避碰撞行为时必须参照的重要信息。因为,离开了这些特定的境脉信息,任何有关船舶碰撞的普遍知识都只是没有现实价值的教条知识。尽管这会降低知识的概括性,但是,对赋予理论性的和抽象性的科学知识以意义并对这些知识加以应用而言,案例知识是易于帮助人们理解和迁移的,因为获得了“抽象观念”并不能保证可以将它们应用于某一具体情境中。运用“情境化”的知识比运用“抽象化”的知识更容易,我们可能知道某一抽象知识是适用的,却不知道如何准确地应用它,这一点对于学习是至为关键的。这是因为迁移能力依赖于人们对于过去知识或经验的回忆。如果我们在记忆中具有某一知识的境脉信息,那我们就能更好地通过情境回忆出来。4.实践性。通过实践获取的知识就是实践知识。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大脑中存在着很多的案例,这些案例源于自己或者他人解决问题的经验;可能是具体的,与某个具体事件密切相关,也可能较为概括,如同描述日常生活事件共同顺序的脚本。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总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决定。案例承载着解决问题丰富的知识,它比较客观且真实地记录了事件发生的背景、人物等境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人们在动态的情境中把握规律,寻求答案,启迪和引导人们思考和决策。“案例是一种以对实际情景的描述而引起的分析、讨论、演绎、归纳、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说:案例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20]所以,案例知识是一种以实践特征为基础的知识,是与具体情境相关联的,不像学术性或理论性的知识是去情境化的,失去了个人的、隐性的个人特征。罗伯特·迈克考米克(RobertMcCormick)从台球的视角论述了实践知识的所有特征。台球高手不仅精于击球,而且对球在桌上如何运动也颇为清楚。他们能够对每一次撞击后球的运动轨迹做出预测,能够控制好击球的姿势,选择好的击球角度。台球手知道的东西与物理学家、数学家的抽象知识进行比较,主要是台球手具有实践知识,而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拥有学术性的知识。首先,台球手运-6-用了相当多的定性知识(qualitativeknowledge)。这种定性知识同数学和物理学理论所提供的知识具有明显的差别。二者不仅在风格上不同(如定性知识用半球做参照,而不是用角度做参照),还在处理现实复杂性的能力上存在差异(例如定性知识考虑旋转转移)。第二,台球手的知识是适应具体境脉的,对境脉的理解以及根据境脉信息调整击球姿势、角度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虽
本文标题:案例知识的特征及其教学启示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09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