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比较文学ComparativeLiterature学科分类: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绪论一、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定义)究竟什么是比较文学,这是这一学科最基本的问题。而恰恰是这个问题,可以说从这门学科诞生起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而且一直存在争议。这其中的缘由是多方面的,包括:1.它本身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具有动态性;2.它的研究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展、变化,具有开放性;3.它的研究者的思想观点,研究角度和范围各不相同,形成看法不一致。除此以外更关键是对这一名称的“名”与“实”的理解,特别是这一名称中“比较”一词的真实含义。“比较文学”这一名称是由法语译成相应的英语(ComparativeLiterature)以及其他语言的。无论在西方语言还是在汉语中,这一术语的名与实确实存在着不甚切合之处,并未表达这一学科的真谛,而且容易引起误解。这是由于:其一,这里的“文学”指的是文学研究,而不是文学创作、文学现象。所以,文学研究是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归属和基本属性,也是质的规定;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是“比较”一词并不仅仅是通常所讲限于一般“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与方法”这一汉语词典中的意义,而是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一种观念、一种自觉意识。通常讲的“比较”本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与人类认识史同样古老而悠久。有比较就有鉴别,人类在具有识别事物的能力时,就已经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而且可以说一切研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比较,“思考就是比较——就是寻找异同点”。在任何严肃的科学研究中,比较是无处不在。同样,自有文学以来,比较就一直是文学研究中最普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果认为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即比较+文学=比较文学,那就是一种误解,没有抓住比较文学中“比较”的真谛,也就看不出这一学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既然“比较”不是比较文学的独创,也不是比较文学所专有,也就是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那么什么是比较文学中“比较”一词的真实含义呢?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并不仅限于一般方法论上的意义,而是一种跨越性文学研究的观念,即文学研究的对象必须具备“跨越性”。从地域观念上,是跨越民族的界限,从学科领域上,跨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这就决定了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是一种跨界限的文学研究。作为方法还包括考证、演绎、统计、对比等。这样的文学研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只有当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感到在民族文学范围或文学本身范围内进行文学研究,不足以说明问题,不足以揭示文学的本质、发展规律,便要求打破这两种界限,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新的探索。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名称虽然名不副实,但目前国际上仍在继续使用。这是因为约定俗成,没有必要再去为它寻找什么新的名称。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历史上争论曾经相当激烈,由此还形成不同的学派。不同学派都以自己的理解对其下定义,定义之多,形形色色。即使在我国也是如此,不同的教材,表述也不一致。这种现象并不是毫无意义,反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随着人类的研究实践和认识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着的,因此对于学科的界定也应不断进行调整,以反映当前的实际。不过这个问题涉及到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本身的理论建设,而且要从事理论研究,概念的界定又是不可缺少的,每一研究都需要构造自己的基点,需要人为的划界,这就构成了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悖论。我们的教材采用了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比较文学”条目的界定: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这是一种描述性的且兼收并蓄的定义,主要说明了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及研究范围,但仍存在着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还有北京师范大学陈惇教授主编的《比较文学》教材的界定: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是独立的文学研究学科。这一界定,简明扼要,直指要害,指明了比较文学的基本属性是“文学研究”,而本质特征是“跨越性”。但这样的表述过于简单,具体仍需要做进一步说明。一个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点的规定,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进来,表述得一清二楚。总之对于一门学科的定义主要是从它的主体上,从它的基本精神上加以把握。二、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和作用比较文学以跨越性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文学研究是历史发展和文学研究自身演变的必然结果。以往的文学研究,不论外国还是在中国,主要局限在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范围内,比较文学打破了民族、学科的界限,这比任何文学研究都具有更广泛的意义。1.有助于研究视野的拓展和治学方法的改进2.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3.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中外文学史和文学理论4.有助于促进各国文学和文化的联系与交流三、比较学者的素养(比较文学的学科要求)比较文学是一门涉及面广的国际性学科,从事比较文学需要广阔、扎实、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缜密的思辨能力、敏锐一定感受力,尤其是对文学没的领悟力。这就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训练,具备学科规范和要求:1.应掌握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即要有明确的学科意识2.应尽可能地熟悉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3.应具备比较身后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4.应努力掌握多种语言5.应了解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乃至正果文化领域的知识。第一编比较文学的历史和性质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虽然它历史不长,但发展异常迅猛。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不同的学派,目前的研究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不过,在学科形成之前,比较文学经过了长久的孕育过程。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罗马。以后不同时期都有带有比较文学性质的文学研究,但由于缺乏自觉的理论意识,还不能称为具有学科性质的比较文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直到19世纪末才正式诞生,它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诞生一、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打破了封建社会闭关自守的状态,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经济和商业的联系与往来,而且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一点,《共产党宣言》作了明确的阐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存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这一表述言简意赅说明了比较文学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根源。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促进了各国文学交流和文学的比较研究。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掀起了一场全欧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既有规模空前的文化交流,又有对文学民族根源的追寻。由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学都无法独立于整个欧洲文学之外,作家和学者在研究文学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比较的方法。如被称为“世界比较文学的先驱者”,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1766—1817)在她的两部著作《论文学》(1800)《论德国》(1809)中,把欧洲文学分为南、北两种类型,认为两种类型的不同与欧洲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法国和德国两国文学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每一个民族都必须成为别的民族的向导。……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竭诚欢迎外来的思想”的观点。斯达尔夫人的研究和思想对法国比较文学起了开拓性的作用。3.19世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关联学科的出现,给文学研究带来启发。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进化论和实证主义的传播,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兴起了各种比较研究,形成了各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关联学科,如比较解剖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法学、比较生理学等。这些新学科、新观念,启发人们从整体性,相互关联的角度来认识欧洲各国的文学。实际上比较文学这一名称就是受到当时兴起的各种比较研究的启发。二、“比较文学”的萌芽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的是两个不出名的法国教师,他们编选了一部各国文学选集,取名《比较文学教程》,于1818年出版。虽然这部选集只是简单地把古典文学和法英等国的一些作品的片段收集在一起,并不是真正的比较研究,但却第一次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一名称,而且开始了对不同民族的文学的系统的关注。1827年至1830年,法国学者维尔曼(1790—1870)在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讲授“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等内容,并把自己在182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称为《比较文学研究》。1830年,安贝尔继维尔曼之后,在巴黎大学开设“各国比较文学史”讲座,受到广泛欢迎。他们的工作使“比较文学”这一名称得到广泛传播。但是他们的工作同样缺乏系统的理论,只能祘是比较文学的萌芽。三、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比较文学学科才正式诞生,其标志是:1.理论著作的出版2.高校课程和机构的设置3.国际会议的召开这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的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1.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2.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3.70年代以后。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学派。一、法国学派法国是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的中心。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兴起和确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法国比较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人物是巴登斯贝格(1871—1958),他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力图以具体可靠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写了许多重要的论著,而且还创建了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1830),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评论》(1921),主持出版了比较文学丛书。他的工作是法国比较文学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特色,并取得了国际的公认。后来就有所谓“法国学派”之称。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1871—1948)。他于1931年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和历史。他把比较文学视同历史科学,认为比较文学应研究国与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关系,找出文学影响的途径,还主张以一国的作品作为解释另一国作品的出发点,进行实施联系的考证,认为: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比较”这两个词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的。梵·第根还第一次把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三个范畴,并在这个意义上规定:“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问题,是一切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比较文学”研究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总体文学”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凡是超出两国之间的二元关系的问题,即属于总体文学。在这里,梵·第根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及其“经过路线”,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影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强调要作“精细和准确的考据”,而排斥审美批评和鉴赏在比较文学的作用。这一点后来受到批评,但他为比较文学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为法国学派作出贡献的还有卡雷(1887—1958)和基亚(1921—)。卡雷在理论上继承了前辈的观点,把研究国家间文学上的事实联系作为比较文学的目标,但他更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他给比较文学下的定义是: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家、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存
本文标题:比较文学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4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