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把握教材尺度,让创新转起来
科学把握教材尺度,让创新转起来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学校石翠柏把握教材尺度,让创新转起来科学课程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以特定内容研究问题,教学时我们把握教材尺度,挖掘创新点,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提高一个层次。如何在教学中让创新的种子萌发,就要把握教材内容的尺度,实实在在的引导,保证创新意识落在每个学生的头脑里,逐步在教学中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小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科学问题。下面举两个教学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案例一、五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教学主题: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里面有一段有关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教学片段,教学提供的材料是大小水槽一个,量筒一个,尺一把,在和学生讨论如何用水测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策略时,一是测量水上升高度,二是收集排出水的体积,三是水下降法。第一种方法还好,容易操作;第三种方法,学生思维定向,很难想到这样的方法;第二种就有很多注意的地方,误差很大:小水槽的水怎么判断装满?即使装满水,排出的水又要倒到量筒,在此过程中,是不是造成水的收集不完整,所以测同样的物体但是结果不一样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学生在测量中,水装满的问题,二次倒水的问题,极大的影响排出来水的量,所以我们最后的读数就极不准确,前后几次的平均值,每个合作组的误差很大。到此,问题抛给了学生,有什么办法使数据更加准确呢?学生思维就活跃开了,解决水满的问题,用滴管,或者直接拿个有开口小嘴的烧杯,用量筒接住排出来的水等等,最后学生想到直接用个塑料杯,穿个小孔,接上长吸管,情况就好办多了。直接倒水进塑料杯,水多了,就直接先通过吸管排出来,水停止排了,塑料杯里的水就“满”了,然后直接放不规则的物体,此时我们就直接用量筒接住从吸管排出来的水,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堂课里只有这样慢慢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体现科学教学效果的实用性。案例二、“水果电池”实验器材中,有导线,发光二极管,铜片和铁片。制作方法简单,用导线连接发光二极管和铁、铜片,将铁、铜片插入水果中,就组成了一简单回路,发光二极管就亮了。这样的连接顾然再简单不过了,学生很容易掌握,但是我们知道只要我们把铁、铜片插入水果,水果汁就会流出来,可能会造成短路,因为我们制作的过程中导线尽量短一点,电压才会大一点,效果才能得到保证。而且我们看不到插进水果里的铁、铜片情况,他们有可能碰在一起,影响实验效果。而这样的情况也导致学生做实验时,二极管没有亮。出现这样的实验效果,影响教学效果,更是打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出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朝着创新道路迈上科学探究之路。既然水果不行,我们可以打成水果汁,将这些所有的材料都固定起来,用一个小盒子装水果汁,用水果汁来当电解质,更加接近伏打电池模型。创新之后,二极管亮了,学生开心的同时,创新的路子也就通了。通过这个实验,把一个看似很深奥的科学问题,用生活中简单的材料就解决了,学生兴趣很高,明白了科学是生活中的发现,只有你做个有心人,都能有所收获,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我们总是在喊着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我的印象中,大多数对小学生来讲,你让他做出多好,多高端的创新作品,这是很难实现的,这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我们科学教师要把握教材尺度,立足于课堂,在课堂上找到与创新有关的片段,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认知本课的基础上,创造出新思维的火花,然后再鼓励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完善或者执行自己的金点子。创新可以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步一步来,一个学期哪怕说只有一半的课时,我们坚持这样去做,效果是明显的。
本文标题:把握教材尺度,让创新转起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98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