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抗战时期的文学一.文学救亡运动(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1.国共合作,建立军委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二)抗战文学思潮形成1.文学大众化民族化A.大众文艺运动内容的报告文学化——形式上的小型化、通俗化、实用化B.民族形式的讨论林冰的“民间形式”观——葛一虹的“五四新文学”观——郭沫若的“综合统一”观。2.抗战文学论争关于“暴露与讽刺”问题的论争——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关于“战国策”派的论争。3.现实主义主潮(并存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三)区域文学的出现1.国统区文学2.解放区文学3.沦陷区文学二.抗战时期的散文(一)报告文学兴起1.报告文学:战时散文的主流2.报告文学创作的分化:国统区趋于限制——解放区走向发展(二)杂文繁荣1.“鲁迅风”杂文派2.“野草”杂文派(三)散文的演变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叙——“在暗夜里呼号”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适悠然的小品三.抗战时期的诗歌(一)战斗的号角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二)何其芳与柯仲平1.何其芳:从《预言》到《夜歌》A.思想情感的转变《预言》:关闭在超现实的唯美氛围中的青年的内心抒唱——歌唱迷离、甜蜜而痛苦的爱情,怀念逝去的往事,咏叹渺茫的人生前途转折点:《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抗战的呼喊《夜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歌唱解放区新生活,颂扬推翻旧世界的人民革命战争,剖析自我的弱点B.诗风的转变由华美、雕饰、晦涩的风格转向朴素、自然、明朗的风格,由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风。2.柯仲平A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促进了解放区叙事诗的繁荣B优秀抒情诗:《哀诗人闻一多》《延安与中国青年》(三)胡风及“七月”诗派1.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1920年试作新诗。1929年留学日本。1933年参加左联。1937年主编《七月》杂志,是“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A诗集:早期诗作《野花与箭》,抗战时期诗作《为祖国而歌》、《血誓》B诗歌理论:让诗情“跳跃在时代的激流里”——诗人应该和“大众之情”完全融合——真正地增强诗的抒情性2.“七月”诗派“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是一个文学主张、艺术风格基本一致的诗歌流派。主要诗人:阿垅、绿原、鲁藜、天蓝、冀汸等。A.“时代激情的冲击波”:用高昂的心音为抗战歌唱——对国统区的黑暗现实愤慨和对解放区的歌颂——在个人与民族融合为一体的“自我”中寻找诗的真谛B.现实主义的诗风:从模仿艾青、田间的现实主义诗艺开始,到汲取西方现代派等多种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C分析名作《孤岛》诗意:诗人与人民大众紧密相连,与正义力量及事业不可或分的血肉联系。艺术:象征暗示,散文式的抒唱,补充式的复句,明朗奔放的气势。四.抗战时期的戏剧(一)短剧的兴起1.短剧A小型化:街头剧、话报剧、独幕剧、茶馆剧、朗诵剧、游行剧、灯剧等。B通俗化:消除观剧与演剧的距离,打破演员与观众的屏障,调动观众参与剧情,进入角色,追求自然逼真的戏剧效果。C著名街头剧:“好一计鞭子”——《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和《最后一计》。(二)郭沫若、曹禺和夏衍的剧作(前面已有专题讲述)(三)现代戏剧的全盛时期1.历史剧A阳翰笙的剧作:《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等B阿英的“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和《杨娥传》2.现实题材剧A于伶代表作:《夜上海》B宋之的代表作:《雾重庆》C吴祖光代表作:《风雪夜归人》3.喜剧A沈浮的剧作:《重庆二十四小时》《金玉满堂》B杨绛的剧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C丁西林的剧作:《三块钱国币》五.沦陷区的小说(一)张爱玲1.张爱玲(1917——1995),河北丰润人。上海沦陷区最走红的女作家。1943年发表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1944年出版处女小说集《传奇》。代表作《倾城之恋》、《金锁记》。2.在抗战之外寻找小说的切入点:既为日伪统治的文坛所容,又给当时精神食粮匮乏的读者以一种新鲜的滋味。A中上层社会病态的生活和心态:家庭专制的“女暴君”们——剖析“食”、“色”双重枷锁下的人性——畸形的恋爱和婚姻——殖民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媾B艺术上的独创:现代派的精神分析和传统章回体的格局相结合——在传奇性故事中弥漫梦魇般的氛围——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优点于一体3.分析代表作《金锁记》A人物形象:曹七巧,一个心灵裂变、人性沦落的家庭“女暴君”。B思想内涵: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的枷锁,人性的扭曲和毁灭。C艺术特色:单线结构——兼用传统白描手法和西方现代派技法(意识流、心理分析)开掘人物心理——文笔俗白流丽。(二)其他小说家1.秦瘦鸥(上海沦陷区),代表作《秋海棠》,描写一位名优与一个被军阀霸占的小老婆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2.梅娘(华北沦陷区),与张爱玲齐名,有“南张北梅”之称。有《蟹》、《鱼》等小说集,描写知识女性的生活与心灵。
本文标题:抗战时期的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0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