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护理学基础大致完整版
绪论1、护理学:是医学科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是研究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伦理、知识、技能及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2、过程: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以人类健康为中心的护理3、菲碧:第一个女执事和第一个女护士4、南丁格尔的贡献:(1)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2)为现代护理事业奠定了基础;(3)著书立说指导护理工作(《医院札记》和《护理札记》);(4)创立了护理管理体系;(5)强调护理伦理及人道主义护理观念。5、1907年,南丁格尔国际基金会;5月12日,国际护士节;1835年,广州,第一所西医院;1888年,福州,第一所护士学校;1909年,中华护士会;1920年,协和医院,第一所本科护校;1922年,中国加入国际护士会;1993年,建立护士执业考试及注册制度。6、本课程基本任务:履行护士“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专业职责。医疗环境1、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2、环境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内环境包括人的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略)4、环境中护士的职责。(略)5、医院环境的特点:适宜的物理环境;安全的生物环境;舒适的心理环境。6、WHO规定的噪音标准:白天理想强度35~40dB,噪音在50~60dB就能产生相当大的干扰。病区的“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一般病区室温保持在18℃~22℃为宜,对新生儿、老人,以及对患者进行检查、手术.....室温以保持在22℃~24℃。病室的湿度一般以50%~60%为宜。一般通风30分钟即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7、医院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医疗服务环境和医院管理环境。8、护患关系:是一种服务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特殊的人际关系,护患关系的好坏,对患者态度的取向和护理工作的质量有直接关系。9、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医护人员最重要的基本素质。(热情、主动、耐心、周到)10、病床之间的距离应不少于1米。11、病床符合使用、耐用、安全和舒适原则。12、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利用杠杆作用;扩大支撑面;降低重心;减少身体重力线的偏移,尽量使用大肌肉或者多肌群;用最小量的肌力做功。患者入院和出院护理1、护院护理:是指患者经门诊或急诊医生诊查需要住院治疗并签发住院证后,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的一系列护理工作。2、入院护理的目的:使患者及其家属感受到欢迎和被关心;促进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评估并满足患者的各种合理需求;做好健康教育;实施个别化、整体化的护理,维护患者身心安全与舒适。3、分级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4、特级护理适应对象: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重症监护患者;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的患者;严重外伤或大面积烧伤额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实施连续性肾脏代替治疗,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略)适应特点:专人24小时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摆出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实施床旁交接班。5、出院护理:指患者经过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稳定、痊愈需要出院或者需要专员,或患者不接受医生的建议执意出院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措施。6、出院护理的目的: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协助其尽快适应原来的工作和生活,并能遵照医嘱按时治疗或定期复诊;指导患者办理出院手续;清洁、整理床单。7、四人搬运:适用于颈椎、腰椎骨折或者病情较重的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医院感染:指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所获得的感染,包括在医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院外发生的感染,不包括(略)2、医院感染的三个必备条件: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宿主。3、感染源:是病源微生物的储源,指病原微生物自然存在、繁殖并排除的宿主或场所。4、传播途径:接触传播、空气传播、消化道传播和注射、输液、输血传播。5、易感宿主包括(不完整答案):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接受各种入侵性诊疗方式的患者;营养不良或精神状态差的患者;婴幼儿及老年人患者。6、根据病原体的分类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根据病原体种类分为细菌感染、(略)7、内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指(略)8、控制医院感染的意义: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费用的开支;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专业发展;形成医疗安全的社会环境。9、清洁:只用清水、清洁剂和机械洗刷等物理方法(略)【并非杀灭微生物】10、消毒:运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的除芽孢外的(略)、11、灭菌:(略)12、干热法:相对湿度在20%以下的高热。一般繁殖体在干热80%~100%经1小时可杀死,芽孢160℃~170℃,2小时死亡。13、干烤法:160℃,2小时;170℃,1小时;180℃,0.5小时。放物量不超过烤箱高度的2/3,有机灭菌温度不超过170℃,开柜温度40℃~50℃以下。14、湿热法:温度低,时间短。15、煮沸法:玻璃、金属冷水放入,消毒10~15分钟;尖锐、细小、易损用纱布包好,沸水放入5~10分钟。海拔300米,延长2分钟,有效期不超过6小时。16、下排~~~:维持20~30分钟达到效果。17、预真空~~~:维持5~10分钟,,分为预真空法和动脉真空法。18、快速压~~:分为下排气、预真空、正压排气。第一个装载量不超过容积的80%,第二个不小于10%,不超过90%。19、检查灭菌效果的三种方法:工艺监测、化学指示监测、生物指示剂监测。20、低温蒸汽消毒:温度73~80℃,持续10~15分钟消毒;流通蒸汽消毒:温度在100℃,持续15~30分钟。21、紫外线消毒:最强波段:250mm~275mm,使用C波紫外线。22、紫外线灯管:15w,20W,30W,40W.23、紫外线消毒器:紫外线空气消毒器、~~~表面消毒器、~~~消毒箱。24、紫外线灯管有效距离不超过2米,时间为30~60分钟;表面消毒距离25~60cm,时间为20~30分钟;液体消毒,水厚度小于2cm。25、紫外线消毒使用温度:20~40℃,适宜湿度40%~60%。紫外线直接照射30秒可引起皮炎,灯管间歇3~4分钟,开始时5~7分钟后计时。26、化学消毒灭菌剂的使用原则:(1)根据物品的性能及病原体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和使用方法;(3)需要消毒的物品应洗净擦干,浸泡时打开轴节,使之浸没于溶液中;(4)消毒剂定期更换,发挥剂应加盖并定期测定比重,及时调整浓度;(5)浸泡过的物品使用前需用无菌等渗盐水冲洗,以免消毒剂刺激人体组织。27、常用化学消毒灭菌的方法:浸泡法、擦拭法、熏蒸法。28、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技术。29、无菌保质期7~14天,开过后限24小时内使用。30、隔离:将传染源传播者和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以达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同时保护易感人群免受感染。31、隔离原则:悬挂隔离标志;进入隔离室按规定戴好口罩,穿好衣、帽、鞋;进入前备好所需物品,减少脱衣和刷手次数;患者接触过得物品或者掉地的物品,均视为污染物,消毒后方可给他人使用;病室每天要进行紫外线消毒;严格执行陪伴和探视制度;终末消毒处理。32、隔离按目的分为保护性隔离和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的隔离。33、保护性隔离:也称反向隔离,是为了防御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被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感染而设计的隔离。休息与活动1、休息:是指一段时间内将对减少活动量,使患者身心放松,没有紧张和焦虑,处于一种平静、安宁的生理心理状态,包括身体休息和心理休息。2、休息的意义:减轻和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维持机体生理调节的规律性;促进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减慢新城代谢,减少能量消耗;促进蛋白质合成及组织修复,缩短病程。3、休息的方式包括:消极性休息和积极性休息。4、休息的护理措施:增进生理舒适,促进心理放松;选择适当的休息方式,保证充足睡眠。5、睡眠:机体失去对知觉和反应的一种可逆行为。(睡眠分期84页)6、睡眠周期为60~120分钟,平均90分钟。7、睡眠质量标准包括睡眠的深度、睡眠时间、饱满的精神状态。8、睡眠障碍:睡眠量及质的异常,火灾睡眠过程中有异常行为出现。9、失眠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失眠、亚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根据元婴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10、睡眠性呼吸暂停分为中枢型呼吸暂停、阻塞型呼吸暂停和混合型呼吸暂停。11、睡眠的特点:睡眠去同步化;睡眠中断;睡眠剥夺;诱发补偿现象。12、促进睡眠的措施:创造安静、舒适、安全的睡眠环境;做好就寝前的晚间护理;解决睡眠中的特殊问题;心理疏导;健康教育。13、促进患者活动的措施:活动前评估;指导和协助患者活动。14、ROM练习:指反复进行某个或某些关节的各方向运动,以维持和恢复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15、等张运动:又称动力练习,指肌肉收缩,肌肉张力不变,肌肉长度改变的运动,可带动关节和肢体的移动。16、等长运动:又称静力练习,指肌肉张力增加,肌肉长度基本不变,也不发生关节移动的练习。舒适与安全1、舒适:个体身心处于轻松自在、无焦虑、无疼痛的健康、安宁状态时的一种自我感觉。2、不舒适的护理原则:预防为主、去除诱因、心理支持。3、卧位:患者的卧床姿势。正确的卧位对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和保证安全均有积极的作用。4、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1)卧位姿势要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2)至少每2小时更换一次卧位,并加强受压部位的皮肤护理;(3)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患者每天改变卧位时都要~~~~(4)保护患者隐私。5、按卧位的自主性分为:主动卧位、被动卧位和被迫卧位;按平衡性分稳定性~和不稳定性~。6、主动卧位:病人活动自如,体位可随意改变,自己采取的卧位。7、被动卧位:病人自己无变换卧位的能力,由他人帮助采取合适的卧位。8、被迫卧位:病人意识存在,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由于疾病的影响,被迫采取的卧位。9、卧位的姿势:仰卧位(去枕仰卧位、仰卧中凹位、屈膝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半坐卧位、端坐位、截石位、膝胸卧位、头低足高位、头高足低位。10、去枕仰卧位:用于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用于全麻术后未清醒的病人和昏迷的病人。11、仰卧中凹位(休克卧位)姿势:抬高头胸部约10~20度,抬高下肢30度。意义:用于休克病人,抬高头胸部有利于呼吸,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12、仰卧屈膝位姿势:在仰卧基础上,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意义:用于腹部检查,或做导尿、会阴冲洗的病人。13、侧卧位:用于灌肠时,肛门检查,臀部肌肉注射,配合胃镜检查,另外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变换,可预防褥疮的发生。14、半坐卧位:与床成30~50角,意义:1用于心肺疾患可减轻呼吸困难;2用于腹腔,盆腔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3用于面部及颈部术后,可预防或减少局部出血;4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15、端坐位:将床头抬高70--80度,膝下支架抬高15--20度。意义:用于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由于极度呼吸困难患者被迫端坐。16、俯卧位:1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2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患者。3胃肠张气所致腹疼。俯卧时,腹腔容积增大,可缓解胃肠胀气引起的腹疼。17、头低足高位:床尾垫高15~30厘米意义:1用于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易于咳出。2用于十二指肠引流术,顺位引流出胆汁。3用于产妇胎膜早破,防止脐带脱垂。4跟骨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时利用人体重力作反牵引力,防止下滑。18、头高足低位:姿势:床头垫高15~30厘米。意义:1颈椎骨折进行颅骨牵引时作反牵引力2减轻颅内压,预防脑水肿。3开颅手术后,以减轻脑部出血。19、膝
本文标题:护理学基础大致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2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