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内容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的方面。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两者的交互性关系,并将其有机地结合,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关键词:阅读写作结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可见,读和写是紧密联系的,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点,即读写的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因此,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读、说、听、写各项能力,使之达到全面发展的途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切实做到“以读促写”呢?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结合优美词句段,品词品句写作文从词句入手。“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读写能力是在日常的多种形式的反复训练中提高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我觉得文中“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上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话的“扇走”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体会“扇走”一字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扇走”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用“带走”而用“扇走”?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扇走”一词既体现了银杏叶的形状,又赋予了人的特点,使文字更生动。从而学生也明白了在写作中一定要斟词酌句,才能把文章写得更优美。在教学这课书时,我还利用文中的比喻和拟人句,让学生进行仿写。从精彩片段入手。例如《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有位教师是这样教的,他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七嘴八舌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老师为模特,把老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老师。这样经过多次读写训练学生就能抓住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2、结合文中空白,以读促想写作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想象,写好作文也需要想象。所以我们必须去启迪、开发、提高、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课文常因表述需要而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这些“留白”处,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读写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应适当地让学生依据文意发挥想象,补足情节内容。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坐井观天》时,因为最后一句“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这一句正好留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有一天,青蛙跳出了井口一看,说。3、结合故事结局,展开拓展改写作文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改写,既能满足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胃口,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完《草船借箭》后,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把它改编成剧本,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改编的剧本表演。这样,学生就既熟悉了课文,又提高了写作能力,还培养了表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改写不仅可以改变叙述顺序或人称,还可以改变故事结局或表达方式等。二、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词汇,让写作成为“有源之水”。(一)让学生多读、精读,积累素材对于阅读带给写作的益处,张中行先生曾从表达与内容两方面作过这样的阐释:其一,“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就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其二,“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恰当,更生动”。其三,“吸收‘思想’(包括各种知识)”。其四,学“思路”。“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对于学生来说,吸收快,接触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得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恰当,更生动。这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首先,阅读要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为写作提供范例。无疑,教材就是这样的范例。学生通过研习、化用(能动模仿)一篇篇精美的范文,可以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中得到启发,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以及语言和语感的积淀,进而为写作找到拐杖和依靠。其次,要阅读富含优美句子的文章和便于学生积累的文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类的阅读积累,能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语言素材库。第三,要阅读“文以载道”的文章,以及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的小寓言或小故事。(二)坚持让学生写读后笔记写读后笔记不仅是学生积累词汇和生活素材的重要手段,还是学生训练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阅读精美文章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或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的写法,或以作品蕴涵的思想内容为基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当然,学生写好后教师还要定期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并将写得最好的几篇当众读给大家听。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每周都在“学习园地”中张贴几篇好的阅读笔记,让大家观摩评议。这样,不仅被选中的学生会受到鼓励,而且其他同学也会在评议中受到启发。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说法。显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拧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谁都希望孩子们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大千世界中的千变万化,心灵空间中的奇思妙想。作为教师要启发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
本文标题: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5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