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探索共生文化建设,提高学校办学品质
1探索共生文化建设,提高学校办学品质——六安路小学中铁校区创建合肥市“新优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5、2—2018、2)第一部分创建基础一、学校概况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2011年9月落成使用。学校地处庐阳区城市森林版块,毗邻大房郢水库,占地35亩,建筑面积14700平米,建有标准的运动场,篮球场、排(羽毛)球场,室内体育馆、多功能报告厅、可容纳200名学生就餐的学生食堂,音乐室、舞蹈房、书法室等活动教室一应俱全。各类教学设施齐全,办学硬件达到区域内一流水平。学校建成后以作为为六安路小学教育集团的分校区,由集团统一管理、驻点副校长负责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由名校孵化成长,名校优质资源的注入使学校建校三年有一个较高的起点。2015年1月,中铁校区脱离六安路小学统一管理,独立运行。目前学校有校长1人,教导主任1人、总务处主任2人。校区拥有教职工67名,四个年级27个教学班,学生1430多人。学校学生来源有很大比例是城镇化进程中进城的失地农民,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占6.4%;企业工人(含国企、私企、服务行业)占41%,个体经营占31%,无业(夫妻双方均无固定职业)占21.6%;学历情况:大专及以上学历占24%,高中(含中专)占27%,初中占30%,初中以下(含文盲)占16%。二、学校发展优势1.名校孵化的活力团队:校长金红是原六安路小学的优秀教师、管理干部,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教学成果显著,先后被评为区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市课改先进个人、市级骨干教师;2012年被评为合肥市十佳师德楷模,2014年被评为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管理团队其他成员均2是原六安路小学优秀青年教师。2014年通过六安路小学人才引进分配至校区4名骨干教师,校区现有市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教坛新星1人,市骨干教师1人,区教学能手1人。校区教师富有朝气,平均年龄为27岁,所有教师都能敬业爱岗,责任心强,工作激情高涨,易于接受新观念,新思想,能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是一支充满活动的教师队伍,相互支持、帮助已经形成风气,教师工作氛围好,对校区的归属感强。集团化管理带来的大平台让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树立起自己努力的标杆。2.区域教育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庐阳区教育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的主要举措中“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出,“新建小区配套等加大教育布点和资源整合力度,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前期区教育体育局通过六小集团化建设为中铁校区搭建发展平台,名校效应下,学校生源呈激增态势,平均每年增长超过500人,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和发展的机遇;在校区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进行脱离,给校区自主发展提升品质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此背景下,六小中铁校区就在努力提升办学品质、实现整体优化、融入庐阳区区教育发展的大潮之中,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3.较好的办学条件奠定的物质基础校区占地35亩,运动区拥有400米8道标准塑胶跑道,拥有标准的人造草坪的足球运动场,一个风雨操场,有室内排球馆、篮球馆,还有室外羽毛球场乒乓球桌,有广阔的空间能让孩子们尽情挥洒。教学区有四栋教学楼,有48个教室,班班安装电子白板,互联网信号班班通,班班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综合楼内有3个自然实验室,5个计算机教室,3个书画教室,3个音乐教室,1个舞蹈房,1个综合实践活动教室,1个科学实践基地,一个面积800平米的学生阅览室,还拥有一个面积100平米的校园电视台,还有一个能容纳500人的大3报告厅。优厚的办学条件为学校的“新优质”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三、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1.文化建设还未起步,学校文化整体设计还未成形三年来,中铁作为集团管理下的分校区,文化建设以“诠释”为主,集团对于学生培养目标、校训、教风、学风等核心理念内容,也在探索阶段,中铁校区独立运行后,需要尽快完成符合六小中铁实际的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引领校区各项工作的开展。2、新校新教师集中,教师结构不合理校区66名在岗教师有17名校聘教师(平均年龄23.5),2名幸福小学交流教师,48名在岗在编教师平均年龄27,其中30岁以下年轻教师38人,教师职称方面:小中高1人;小高(评)6人;小一19人;小二3人;无职称19人,高级职称仅占教师总数的10.6%。校区教师均为近三年招考进校的年轻教师,有单质化发展的可能性,也带来扎堆结婚、扎堆生子、扎堆请假的困局;教师专业成长在一个层面的人数过多,无法形成梯队,教师教研意识强,但教科研水平偏低,另外,校聘教师过多,教师队伍不稳定,对学校今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3.教师教研能力需要快速提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愿意钻研、渴望提升,但整体研究水平不高,需要加大对教师教学科研的培训引领,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建设,提速教师专业成长。4.学校课程建设需要整体设计形成体系目前学校课程建设分为“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建设两个方面,活动课程依托学校少年宫建设,课程种类多,正逐步形成精品课程项目,“学科课程”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深入和融通。5.激增的教育需求对学校教学的冲击4由于的校区教师的敬职敬业,学校受到学生的喜爱,教学质量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周边家长对孩子入学、转学的强烈需求(新生400以上,转学100人以上)与学校发展的规律、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尖锐的矛盾。转学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校区年轻老师经验欠缺,校聘教师过多、教师队伍不稳定形成突出矛盾;由于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占校区学生41%的家长是产业工人,为了孩子教育“买房上学”,进城后为生存疲于奔命,疏于对孩子的管教,隔代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脱节现象。6.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整体办学条件校园原设计方案的缺陷给目前的学校使用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加大改建力度,“校园电视台(教学研究录播室)”还未建、校区图书馆,校区活动室、功能室条件简陋,缺少活动的文化氛围。第二部分学校创建目标学校创建工作要顺应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目标的需要,面向全体儿童,通过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课堂教学、体验活动、家、校、社区共建等途径,致力于儿童的心智与体魄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把学校办成有一定文化品味具有精神感召力的地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办学品质。总体目标探索民主开放的管理机制构建融通共生的课程体系培养“三会”“三有”的合格学生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建设互助共生的学校文化学校发展目标坚持科研兴校,依托庐阳区教育体育局的行政支持和专家团队引5领的优势,通过3左右的努力,深化办学特色,建设学校“共生”文化,推动学校整体发展,聚焦基于学生学业质量为基础的“课程建设”、“学科教学”、“评价改革”、“教师发展”、“学校文化”、“和谐师生关系”、“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等,深化人文素养、体教、艺教、科教的融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打造特色项目,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学生培养目标以做“会学习——乐学善思、兴趣广泛;会活动——策划建言、积极参与;会生活——睦邻助困、健康身心”的合格学生“有礼仪——文明守礼、养成习惯;有诚信——守时重诺、以诚待人;有责任——守责力行、关爱集体”的“现代小公民为培养目标,探索社区、家庭、学校共营互生,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的基本素养,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富有生活情趣,具有积极健康的身心,具有主动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充满自信、行为文明、富有责任感的小学生,为其终生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发展目标以“好学习,善研究,能合作,会创造,求发展”为群体性教师发展目标,培养一批在普通办学情况下能够主动、健康发展的新型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师德、身心健康、理念先进、知识结构合理、学习与研究意识突出的教师队伍。管理人员发展目标通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力争培养出一批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能够主动筹划本部门工作、执行力强、沟通能力强的管理人员,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养,通过管理者的成长,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形成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小学管理体系和管理人员队伍。第三部分学校创建重点项目:6探索共生文化建设,提高学校办学品质学校是建校仅仅四年的新建学校,前期发展一直依托集团管理,缺少独立的构思与富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建设,面临百事待举,百业待兴的紧迫发展态势,亟待激发学校所有教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汇集各方力量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因此,学校的创建工作就是要将师生、教师家长、管理人员和教师建设成为互助共生的关系,强调的就是合作、互助、共赢。以建设和谐共营,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为目标,通过民主管理,参与共建,形成新校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第三部分学校创建项目实施要点一.凝练团队文化精神,探索“共生”学校文化基础1.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组织结构,形成互动“共生”的文化形态中铁校区新校起航百事待举,学校年轻教师多,中层管理干部配备不齐,因此激发学校每一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发掘自身潜力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校长——副校长——部门——年级组——教师的单主体、单向度、单一性的分层、分级管理,减少中间层级,变3级甚至4级管理为2级管理,探索“校长室直接领导下的年级组管理委员会负责”的组织机构,形成“一室四中心”“一组长四干事”执行机构,以行政组织与非行政组织平行管理为特色,建立非行政组织“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监督评价各个执行组织运行情况。合并改组原教导处、总务处、少先大队部为负责学校人事、财务、7后勤保障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心”,负责学校课程研发建设、教学管理的“课程研究管理中心”,负责学生学籍管理、学校大型学生活动开展、德育体验活动、学生各项咨询工作的“学生发展中心”,负责学校宣传、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信息管理中心”,与年级管理委员会形成相互支持的共生关系,如下图示:六安路小学中铁校区学校民主管理组织机构图:把原来介于校长室和年级组、教研组之间的中层管理机构(包括教导处、总务处等)改置为咨询服务系统,建立校长与年级组的直接领导关系,把教育、教学的管理权更多地下放到年级组,由年级组来统筹本年级的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学生能够参与学校管理,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学校主人翁的情感,实现教师、学生的自我管理。咨询服务系统和教育教学系统的关系不同于直线式的指挥、命令关系是一种服务和协调的关系,割断传统的经过中层管理机构上决策、执行教代会、校长室咨询服务系统学校人力资源中心、课程研发与管理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学校信息中心(服务、协调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系统年级管理委员会(策划、完成年级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8传下达的直线联系,建立新型的参谋式服务,是学校内设机构重置的关键。学校制度建设根据校情和学校特色组织结构逐步完善,制定《年级管理委员会委员工作职责》《年级管理委员会运行机制》《学校校区公开及民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办学行为。2.完善创建非行政性组织,提升学校发展活力在重视行政组织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非行政组织的信息反馈作用,拟成立由各中心主任、骨干教师、校外专家组成的“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将“具有一定教育思想,在教学上形成一定风格与特色,具备引领和指导年轻教师”的优秀教师吸纳进“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并赋予一定的职责,定期对各个年级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调研考察,定期反馈情况。随着学校的发展,还可以逐步加快“教师工作坊”的建设,为优秀教师、有特长的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3.开放学校管理,激励多主体参与,营造“共生”文化氛围(1)引导学生参与管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参与环境建设。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机会,将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渗透到校园环境中,发挥环境布置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参与活动开发。在学生活动开展上,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价值导向,积极听取学生意见,创设开放灵活的活动机制,注重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和有效性,拓展活动内涵、提升活动意义。参与学校管理。成立“红领巾智囊团”,并定期安排到各行政部门挂职,参与学校管理的各项工作。9(2)
本文标题:探索共生文化建设,提高学校办学品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7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