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机电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题目:关于民工子弟教育生存现状的实证分析及民工子弟学校发展趋势研究作者:机电工程分院“心手相牵共享阳光”暑期社会实践团组员:陈建强、施金成、姚杰、袁立群、林从、陈洁、詹建敏、郑洁、陈亚东、陈笺、刘伊丹、章崇阳等2010年8月杭州心手相牵共享阳光用激情体验生活用成果回馈社会2关于民工子弟教育生存现状的实证分析及民工子弟学校发展趋势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许多年龄处于义务教教育阶段的民工子弟,也随之进入城市。城市中民工子弟如何接受义务教育,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民工子弟目前的教育生存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这许多的问题,而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与民工子弟息息相关,目前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远低于实际社会需求,也存在着许多的瓶颈问题。关键词:民工子弟,教育,民工子弟学校,发展瓶颈引言: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适应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涌向发达地区,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民工潮”。随之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约为1982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在全部流动儿童中,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的占74%。也就是说进城务工民工子女从数量上看已将近1500万。他们不能接受或不能良好地接受义务教育,生存状况堪忧。而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也受到了多方面原因的制约,这一社会问题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1.关于民工子弟和民工子弟学校的含义民工子弟,一般指随父母从欠发达地区来到发达地区,需要接受义务教育,但户籍仍在农村的未成年人。民工子弟学校,产生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大城市,是指非经政府出资设立,而由市场机制作用,在中国户籍管理制度制约下(城市里的社会资源并不对等的向农民工开放)解决农民工子弟不能完全接受政府投资所办学校的义务教育的困难,形成的条件简陋、设施不齐全的简易流动学校,它很难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反被界定为非法(往往是取缔的对象)。2.城市民工子弟受教育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心手相牵共享阳光用激情体验生活用成果回馈社会3关于民工子弟入学问题,早在2003年9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流入地政府应采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2004年3月份,国家又出台规定,从2004年秋季开始,民工子弟入学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实际中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政府都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公办学校资源紧张,而且各地教育局又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加上公办学校的高消费超出农民工家庭的承受能力,民工子弟入读公办学校非常困难。究其原因,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政府的扶持力度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2.1城市民工子弟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缺乏为每个人提供同等教育机会的物质基础,教育机会存在诸多不平等,对于以农民工为主的广大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不平等更为严重。第一,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尽管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可以“自由”地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民工子弟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不论这些孩子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还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民工子弟基础教育被排斥在城市和乡村的教育体制之外,而被迫以体制外的市场化方式来解决。第二,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自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过三次改革:即“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三次改革,都始终坚持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户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进行配置地方政府是筹集经费、设置学校的主要部门。民工子弟具有明显的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分离的特点,使其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产生矛盾。一方面,流出地政府虽然对其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接受义务教育负有完全责任,但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的就学情况进行管心手相牵共享阳光用激情体验生活用成果回馈社会4理和监督;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出地流入地政府在法律上也不承担经费等主要责任。这样,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在对待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上均处于“无责任”的境地。相应的教育法规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出现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2.2城市民工子弟受教育的途径有限民工子弟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选择民工子弟学校,造成民工子弟受教育的途径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公办学校大都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在公办学校辐射不到、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域,民办(简易)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其难。以汉南区为例,“九五”期间,众多流动人口居住在这些城郊结合部。大量人口的涌入,给这里的公办学校带来巨大入学压力。众多民工子弟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借读,只好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第二,子弟学校发展缓慢。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分权背景下,流动儿童教育机会的供给主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因此流入地政府财政实力直接影响流动儿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尽管部分地区在资助辖区流动儿童教育上投入了巨大热情,但长远来看,当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入学时,当地财政将面临巨大压力。无论在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保障、师资配备还是在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因为财政压力往往都疏于扶持、管理和监督,使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民工子弟无法接受正常的、良好的义务教育。2.3城市民工子弟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民工子弟受教育的权利要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然而当前相应制度及法律、法规的空白与缺失,造成了民工子弟教育状况的窘境。第一,现行《义务教育法》不能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户籍就成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而民工子弟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这样一方心手相牵共享阳光用激情体验生活用成果回馈社会5面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情况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入地,流入地政府既无义务也不可能投入大笔教育经费完全承担众多外来人口子女就学的责任。这种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待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处于一种“无责任”的境地,消解了政府管理、支持和资助民工子弟教育的积极性。第二,相关政策执行不力。虽然各地都对城市民工子弟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实际中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没有明确的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这类学校几乎处于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各地相应的财政拨款也往往被挪用为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3.城市民工子弟的生存状态呈现出的边缘化第一,教育的边缘化。农民工进城子女虽然随父母居住在城市,但他们在城市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城市公立学校的为他们设置的门槛太高,很难进入。这种教育公平失衡的现象严重,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都有所体现。即使享受了进公立学校受教育的权利,他们的教育也有一些无形的屏障,很多农民工进城子女在公立学校学习期间,常遭到城市孩子的排斥,城乡孩子间界限明显,形成互不来往的小群体,有时还回发生暴力冲突;另外老师不公正的态度和来自学生家长的偏见等,这些屏障一定程度上都促使进城子女的教育边缘化。第二,城市心态的边缘化。受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影响,他们大多从事的工作收入较低,生活困难,经济条件的限制也导致其子女进城后常面临城市的繁华与自身处境的巨大落差,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导致在城市心态上的边缘化。这种边缘化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由于不被城市社会认同,绝大多数人远没有在心理上融入城市社会,他们自我评价低,自卑心理强烈,城市心态容易呈现出边缘化。第三,归宿感的边缘化。进城子女的归宿感主要是在其居住社区和就读学校与同辈群体交往中以及对城市的感受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辈群体是非正式的初级群体,其成员在年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同伴间的互心手相牵共享阳光用激情体验生活用成果回馈社会6动是儿童社交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居住社区来看,民工子弟往往与其父母居住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聚集区,即是外来人口集中分布的定居区,这束缚了他们与城市社区的同辈群体发生互动;从就读学校来看,特别是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民工子女,他们面对城市孩子的优越感、误解和老师的区别对待,明显能够感受到较强的社会排斥,他们更加自卑,难以产生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同时,他们的父辈在城市遭遇的种种偏见和歧视,都在他们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更多的被歧视和被剥夺感以及对城市的敌视的态度,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归宿感的边缘化。4.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现状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是投资来源以个人投资办学为主,办学层次以小学教育为主;学校多设立在城乡结合部,民工广泛聚居的地区;达到正规办学水平标准的寥寥无几,学校收费低廉,教学环境差,办学条件简陋,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室、课桌椅、教学用具,更不要提活动场地;学校规模差异也很大,从十几人者到几百人者均有学校的师资水平良芳不齐,许多管理者与教师根本没有教育教学经历,状况令人担忧。第一,民工子弟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从学校规模来看,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几十人、几百人,有的学校则有上千学生。学校的规模过大或过小,对教学安排都将带来一定困难,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基本设施来看,由于民工子弟学校多属于个人投资,基本设施依靠个人解决,经费来源大都来自学生学费,招生对象又是流动人口中的低收入阶层,这就决定了学校基本设施状况的紧张与简陋。由于经费有限,学校的教学设施相当简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二,民工子弟学校软件建设滞后。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全部实行聘任制,但真正签合合同的为数极少,学校的人员管理比较松散,教师的流动性人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利于教学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由于民工子弟学校运作的特殊环境,师资水平与公办学校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第三,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由于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制约,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类学校教学中还只是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心手相牵共享阳光用激情体验生活用成果回馈社会7学生能力培养。学校缺乏教学设施,加之教师水平有限,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薄弱,年级越高,表现越明显。5.关于民工子弟教育生存现状的实证调研分析民工子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未来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代人的未来和所在城市的发展,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流口号下,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此问题。为了深入地进行实证分析现状,特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调研。5.1针对大学生群体展开的调研大学生群体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的群体,为了更好的了解他们对民工子弟的生活及教育现状的看法和意见,特针对大学生进行了调研(发出问卷150份,回收率86%)。调研结果如下:1.您对所在民工子弟的生活及教育现状关注程度怎样?(本题样本量为130个)2.您觉得社会大众及媒体对民工子弟的生活及教育关注程度怎样?(本题样本量为130个)3.您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您所在民工子弟的情况?(本题样本量为130个)序号答题选项投票数百分比1很关注3225%2偶然关注5140%3很少关注3627%4从不关注118%序号答题选项投票数百分比1很关注3023%2偶然关注
本文标题:机电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15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