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讲教育关怀人的生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为教育学家们所争论,在近代,对教育与生活之关系探讨较为深入的应首推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他提出了:“教育与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主张;在我国,生活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及“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教育思想。约翰·杜威(Johndewey)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无人能够相提并论,至今仍然具有十分广泛和重要的影响力。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一个无比庞大的体系,在这样一个体系中,关于教育与生活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并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对教育与生活内涵的透彻论述不仅揭示了教育的最基本事实,而且触及到教育的最实质层面,展现出教育的本然状态和真实过程。以这些思想为基点,又衍生出对教育的其他方面的论断。因此,要深入学习和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必要首先解读他对教育与生活的论述。一、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的论述最具典型的就是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关于教育的本源性的命题。中国现代教育学者吴俊升教授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再评价》一文中就指出:“`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口号。”[1](P278)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育即生活”在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地2位。透析“教育即生活”的论断,使我们首先认识到教育就是一种生活,而且,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纯真的、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只有把教育当作是一种生活,教育才能回归它`自然'的本位。”[2]可以说,教育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教育不能表现为一种生活,脱离了生活,与生活毫无牵连,就会失去其根基所在。审视“教育”这种生活,它不是一般的生活,而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是以“教育”作为核心内涵的生活。我们不妨将其称为“教育生活”。“教育生活”以“教育”作为生活的根本特质,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生活”,过“教育”的生活。所以,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其它的什么过程,而是人的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人的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生命成长的体验。因而我们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特殊人生历程,接受教育的人生历程。在此之中,人怀抱以希望与信仰度着他的人生,创造着属于自我的美好生活。这是一个活的、现实的过程,点点滴滴的教育生活情境都将影响着人的成长与发展。把教育视为生活,把教育与生活紧密地、内在地联结在一起,是教育的实然也是教育的应然。倘若教育不能表现为一种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那么,教育就会失去其本源所在,就会失去其根基所在,就会处于一种无根状态。我们强调教育是一种生活,表现为一种生活,一种属于人的特殊的生活,目的在于,要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认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内涵,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充分认识到教育的生活性,充3分认识到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所在。从生活的角度来认识教育,来阐释教育,这已经成为当今重新理解教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可以说,只有从教育的源头———生活———出发,才能从最实质的层面来理解教育,从而从根本上去建构教育的一切。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杜威在1897年发表的《我的教育信条》一文中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3](P4)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又指出:“众所周知,儿童生活在现在,这不仅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而且是一件好事。”[4](P63)于此同时,他对“教育即预备”的学说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这些论述中,从生活的角度提出了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生活或是为了其他?若是为了生活,那么,为了什么样的生活?为了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是为了生活本身、为了当下的生活?杜威的思想观点非常明显,教育就是为了现实的生活,为了当下的生活。他说,“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5](P357)可见,其中包含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进一步说,教育是为了当下的生活,是为了现在时的生活,不是仅仅为了将来时的生活,更不是指向于过去时的生活。他鲜明地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为的是给教育指明它的发展与前进方向,即教育必须指向于人的生活,指向于人的当下的生活。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绝不是为了某种非人的目的或持有某种功4利化的意图。虽然一些以培训为目的的活动也冠之于教育的口号,但从教育的根本价值而言,教育是为人的发展和完善而产生和发展的,是以整个人生为目的的,它不是为了人生的某个片断。从人生的角度、从生活的角度看,教育必须指向于人的生活,才能摈弃功利化的束缚,才能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发展人,从而拓展教育的价值。也就是说,生活不仅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根基,同时也是教育的方向和归宿。在这里,教育为了生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教育是为了当下的生活;其二,教育是在为了当下的生活的基础上为了将来的生活。单中惠教授在评论杜威这一观点时指出:“尽管杜威指出了`预备说'的不良后果,但是,实际上,他并不反对教育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他所期望的是教育以现在的生活为起点而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所反对的是教育脱离现在的生活而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1](P298)教育预备说仅仅强调的是,教育为了将来的生活而忽视了儿童的当下生活。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仅仅生活于未来之中,这是很不合理的一种教育生活。杜威首先就强调了“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即生活的过程,因此,只有过好当下的生活,才能着眼于将来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不能受到关注,就违背了“教育为了美好生活”这一观念的深刻内涵。先前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发生了偏向,简单地认为教育只是着眼于将来,仅仅是为了成人时期以后的生活而进行的,而没有关注当下的情形。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更是忽视了当下,对当下的生活关注不够,甚至为了一时之功利目的而蔑视、牺牲当下的生活,这绝对违背教育的5初衷,失去教育对人的真实关怀,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因此,当前谈教育回归生活,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教育回归的是当下的生活,回归的是现实的生活,回归的是实实在在的教育的真实的生活过程。[6]三、教育生活与日常生活经验的关联对“生活”的概念,杜威有其自己的理解。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强调指出:“我们使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失败、休闲和工作。”[4](P7)后来,他在《经验与自然》一书中又指出:“`生活'与`历史'具有同样充分的完整意义,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生活是指一种机能,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其中既包括机体,也包括环境。”[3](P273)在杜威的思想中,把“生活”与“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指出生活与经验的内涵具有一致性,这对于我们理解受教育者个体在教育生活中怎样接受教育、怎样进行经验组合和改造,也即怎样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人自其出生以来,就进入到一个既有的人类经验体系(即人类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系统化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之中,并受其影响。在以后的生活历程中,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历程,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由于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是各不相同的,是独特的,所以只有建构一种内化于自我的经验体系,人才能真正地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这是进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性认识。因而教育必然与人的经验过程发生联系。人的经验是在自我生活的历程中产生和发展的,6是与自己日常生活全面相关联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教育或教育形式,都必须考虑人的已有的自我的生活经验。如果忽视这个因素,那么,教育的功效就会大大降低,教育最终也将背离人的生活。在谈到教育、教学的内容时,杜威深刻地指出,“直接教学的教材因为没有和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况相融合,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没有现实的感觉。最好的一种教育,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4](P178)教育的材料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教育生活建立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才真正体现了教育与生活的实质性的关联,教育才能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事实上,教育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关联性问题,是教育中的一个突出性的问题,怎样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和教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学生的生活经验一直很少成为传统课程研究的关注中心”,“在学校教育中,很少有对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予以学科知识教学那样的重视”,[7](P213)很少从教育的本义上来理解生活经验的教育学意义。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形成和发展,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具有生活意义和教育意义。“教育就在促进儿童的经验不断地改造或改组的过程之中,实现了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因此可以说,教育改造或改组人的经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塑造人的生活的过程,或者说,教育就是不断地重建人的生活的活动。”[8]因此,在教育生活中重视学生生活经验是至关重要的。“生活经验涉及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尤其是情感、态度、兴趣、爱好等7方面,即使我们按照内容来划分,生活经验中也包含了各种成分,如科学、自然、地理以及社会的各种领域。生活经验是综合性的,是全面性的,是体验性的。联系到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我们欣喜地看到,课程目标中明确地提出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富有个性的学习(即与自我经验联系的个性化学习);课程评价中主张考试内容要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9]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已经迈出了富有实际意义的一步。正如杜威所认为的那样,学校应该成为儿童能真正生活、获得他所喜爱的生活经验、发现经验本身意义的地方。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的论述是深邃的、全面的。当然,以上对杜威教育与生活思想的解读只是其中几个基本的方面,从中我们足以看出教育的应有之意在于关怀人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该以现代的眼光全面地、深刻地解读这些思想,用这些思想来指导我们审视现实教育问题。当前教育改革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教育要回归生活,回归属于儿童的生活世界。倘若以上教育理念能够真正得以实践,那么,儿童将会真正发现,他自己所接受教育的世界,他自己在教育中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真正属于他的生活的世界,是他的生命潜质得到全面展现、身心真正获得生长的世界。那么,教育生活世界就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就是一个幸福的世界。诚如尼尔所言,幸福是生活和教育的目的。教育能够达成人生幸福,就不妄为教育,就是真正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8第二讲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一、两个基本教育命题在教育发展史上,中美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确立信条式的教育命题,分别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即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不难看出,“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生活即教育”则昭示的是生活的教育意义。重读杜威和陶行知,我们感受到的是众多的启迪。(一)重读“教育即生活”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入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正如滕大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盖棺论定地说,美国传统的教育一方面是脱离社会,一方面是脱离儿童。杜威所要探讨的正好环绕着这两大问题:一是使美国学校和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一是使美国学校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1](序言P10)因而,“教育即生活”命题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从而,“教育即生活”的实质可作如下理解:1.“教育即生活”命题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教育即生活”并不是在教育与生活之间简单地划上等号,而是强调教育对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9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1](P9—1
本文标题:教育与生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68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