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分流选择与淘汰的尴尬
教育分流:选择与淘汰的尴尬教育分流制度涉及社会多方利益主体的选择,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然而,由于分流手段不完善,各类教育之间缺乏沟通衔接的“立交桥”,教育分流实际上成为一种“淘汰”机制,而非个性化教育的自主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培养的恶性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劳动力,科学合理地构建基础教育的分流制度,通过教育分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国家教育民主化、教育终身化的价值诉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来自专家的声音变被迫“淘汰”为自主“选择”北京教科院职教与成教所所长邢晖初衷良好的选择性分流机制在现实中扮演的却是淘汰性分流机制的角色,它不自觉地变成了“一流”和“二流”教育的分水岭。促进普教与职教的合理分流,改变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吸引社会和学生的主动选择已成为当务之急。教育分流一般是指初中后普教和职教的分流,它符合社会分工和人个体差异的要求,也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类型和特色不同,不存在高低好坏之分。然而,初衷良好的选择性分流机制在现实中扮演的却是淘汰性分流机制的角色,它不自觉地变成了“一流”和“二流”教育的分水岭。职业教育在学历社会、精英教育、高考制度等浓厚的大众情结之下,自然地被边缘化了。职业教育常陷于比普教低一等的无奈和尴尬:职教“不正规”、“没前途”、“不情愿上”是较普遍的社会认识;考分低、品行差、落榜生、失败者是多数职校生的社会定位;职校教师们为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社会地位不如普高而烦恼;“升学率”至上的评价标准让职校校长们屈居次位;在发展规模上,职业教育似乎是高中阶段确保普高数量之后的缓冲带或蓄水池;在办学经费上,很多地区对普高投入比职教大,高成本的职业教育反而投入低;在收费标准上,门庭若市的普高学费大大低于门前冷落的职业学校,而职业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又来自于低收入家庭;在招生机制上,分批次录取也是先普高,后职教;在升学机会上,普高上大学的比例越来越高,中职学校上高职升大学的通道却还很狭窄……诸多教育不平等现象,其根源是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刚刚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给职教带来了提升的机遇。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量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个人的生存发展也需要接受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技能教育,这种人才需求现状要求必须重塑职业教育新形象,提供优质的职教资源,吸引社会和学生主动选择。促进普教与职教的合理分流,改变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必须依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通过政府有力的政策导向,促进社会观念的转变,这是重塑职教新形象的根本问题。中国自古以来“重学轻工”、“重普轻职”,加之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必须通过政府导向来改变社会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这次全国职教会提出“两个100”,2006年继续扩招100万,解决了生源和规模问题,“十一五”期间“100个亿”的中央财政投入计划更是政府投资上的重大突破。其次,要通过校企合作真正办出职教特色,这是重塑职教形象的核心问题。市场和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命根子,技术和技能是职校生的看家本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法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其职业性、多样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树立职教新貌就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沿袭普通教育的老路,真正体现出职教特色来,如:订单式培养、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开门办学、前厂后店、双证书沟通、一证多本、中外合作、弹性学制等。职业教育必须取得企业的支持和参与,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职业教育的特色就不可能充分体现。有人说“职业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这话不一定全对,但也有几分道理。要多向社会开放一点,多宣传一点,让他们了解职教、认同职教、选择职教。最后,要靠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提高职教的吸引力,这是重塑职教形象的重要问题。一是客观对待分流制度。加强对初中阶段的分流指导和高中阶段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针对个人兴趣志向和智力特征作出理智选择,各就其位、各安其分。二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在宏观计划指导之下,适当放权给职业学校,让他们自主考试、自主招生,有利于平等竞争、打造品牌,也给学生以多次选择的机会;分离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采取多次考试、多次录取的办法,避免“一考定终身”;采取多次分流的办法,按分数分流和按兴趣分流相结合,改变按分数先普高后中职的淘汰性政策。三是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职教系统实行校内选课和校际选课相结合,一定区域内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相互选课,学分互认;实行工学交替,学制长短结合,不拘一格吸收社会注册生。四是拓宽升学和就业培训渠道,建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在终身学习的框架下,加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之间教育的衔接和沟通。观察“等观念”阻碍教育合理分流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董泽芳进行合理的教育分流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效途径。合理的教育分流,其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目标是“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是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教育;其立足点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与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教育;其关注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如何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真正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然而,教育分流在实施中却困难重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百工之人、君子不耻”,人分九等,地位殊异,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向人们灌输贵贱有等、尊卑有别的思想。古代科举制正是受这种“政治等级”的诱发,形成的一种“读书——做官——出人头地”的“社会序化”模式。传统的“等级观念”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受“经济等级”、“官本位”与“社会分化”等现实因素的诱发,传统意识与现实存在达到某种契合时,对人们教育分流的观念和行为影响更为巨大。首先,影响教育分流的决策者——政府官员的政绩观。在许多地方的政府官员看来,教育是分等的,办好普通教育和提高升学率就是有功于百姓,升学率降低就是政绩不佳的一个标志。有些地方政府不顾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始终把分流的重点放在普通教育上,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在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上往往是普教为上,不愿下功夫去办职业教育,教育分流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致使许多地方一度出现了一些名存实亡的农业、职业学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其次,影响教育分流的对象——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陈腐的等级思想与现实中文凭和待遇、晋升紧密挂钩的政策形成了现时代的共振,使相当一部分青年只想读书——升学——做官或做学问,以实现“治国平天下”或做“人上人”的抱负,导致国民对高层次教育与某些热门专业的需求盲目膨胀,而对中、低层次的教育和一些与农、林、地、矿相关的专业则态度冷漠。一些普通高中毕业生因高考失利被迫进入高职院校,就认为“低人一等”、“前途不如他人”,终日苦闷彷徨,悲观失望,少数人甚至“破罐破摔”。其三,影响教育分流的执行者——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观。实施教育分流对学生进行分流指导,主要靠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分流存在偏见,把提高升学率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不是引导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与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流向,而是用“想穿皮鞋,还是想穿草鞋”(前者指考普高、升大学,后者是指读职高、当农民)刺激学生选择读普高,升大学。其四,影响教育分流的参与者——学生家长的成才观。在“望子成龙”的观念下,许多家长把孩子能否考出好成绩——上好学校——找好工作,看作孩子能否出人头地的标志。千方百计让孩子上重点小学——挤重点中学——争名牌大学,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与时间陪读、陪练,或送进各种“培优”班、补习班。有的家长甚至准备让子女在普通高中里打“持久战”,一年考不取大学第二年再来。在农村,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观念更为普遍,很多人不愿意让子女读职业高中,学习农业、职业技术。其五,影响教育分流的配合者——社会各行业的用人观。受传统“学历崇拜”思想的影响,今天仍有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新职员时,不是根据人的素质进行选拔,而是依据学历高低与学校的名气。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人才使用中的“螺旋效应”更加明显,由此不仅造成了人才的高消费,也加剧了社会对于高学历与名学校的非正常追求。其六,影响教育分流环境的提供者——整个社会的评价观。社会衡量学校、家长评价教师,主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就是升学率。升学率高,社会鼓励、家长赞扬;升学率低,社会批评,家长埋怨。许多教师深受其苦,即使主观上不愿追求升学率,但是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也不得不干违心的事。正是上述种种观念的偏颇,汇合成一股巨大的阻力,影响教育分流顺利实施的同时,也严重地妨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来自局长的声音职业认证可为“学历崇拜”解毒江西景德镇市教育局副局长缪晓波受陈旧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人才的理解比较片面,大多数人判定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多依据其学历而非能力。而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则有助于在社会上树立“学力比学历更重要”的观念,可以使学生在面临教育分流时不会盲目追求文凭和普通教育,而将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作为一种合理的选择。有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在教育分流道路的选择、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衔接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但是我国现在的职业资格证书市场存在着证书含金量不高,多头管理等问题。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实行“双证”制度,要求学生同时获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和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毕业,可是由于教育部门与劳动就业部门协调尚不到位,就业准入制度、持证上岗制度难以实施。完善我国的职业证书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各种类型教育证书之间的沟通与衔接的问题。应增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推广力度,与就业准入相结合,增加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为教育分流制度的实现提供保障。为各类教育架起成才“立交桥”山东省莱芜市教育局副局长罗万军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与衔接的“立交桥”,顺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建立教育“立交桥”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们构筑通向劳动力市场的不同渠道,形成合理的社会人力资源结构。但是,由于培养目标、计划、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不同,我国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缺乏沟通与衔接。这种封闭性结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造成了不良影响,职业教育使学生缺乏坚实的基础知识,欠缺终身学习的能力;普通教育陷于书本知识,没有教会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普职之间的封闭,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学生最初的选择,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另外,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缺乏真正有效的、科学的衔接,无法为学生提供继续受教育的机会,难以摆脱职业教育终结性教育的局面。教育分流要与终身教育接轨,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建立各类教育的‘立交桥’,使人们有多种成才渠道,并非只有高考独木桥一条路。调查收入少地位低半数学生不愿读职校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2005年中国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调查”显示,虽然对职业教育高度认同,但多数中学生仍不把它作为自己的选择。52.3%的中学生认为“即使自己非常适合读职业学校,也不会选择职业学校”;49.8%的中学生认为“即使自己想去,父母也不会同意”,职业教育难受青睐的尴尬处境依旧。职业学校缘何让人“想说爱你不容易”?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是主要原因。调查中,29.9%的中学生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收入比较低”,25.3%的中学生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进不了政府机关”,13.5%的中学生认为“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职业学校”,11.5%的中学生认为“学职业技术只能当工人,社会地位低”。另外,在读的职业学校学生也对职业教育信心不足。调查显示,50.7%的职业高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份不满意,甚至39.1%的人感到自卑。学生们根据切身体会指出了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56.3%),学生素质偏低(45.2%),政府重视不够(41.9%),学历不符合社会的高学历要求(38.7%),缺少实习机会(32.5%)。找不到好工作和就业难是职业学生担忧的主要问题,分别占65.4%和64.2%,其次是担心挣钱少(40.0%)、学费高(30.0%)、人际关系难处理(30.0%),而且,对就业的担忧,职业学校学生明显
本文标题:教育分流选择与淘汰的尴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6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