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1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考纲分析这部分内容由七块组成:感觉与知觉—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注意与记忆—重要的学习品质之一思维—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动机学习迁移有助于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学习策略—学习理论—很强的指导意义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的特性一、感觉的特性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绝对感受性: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二者成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感觉所能觉察的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成反比关系1834年,韦伯开辟了对最小可觉差的新研究,并提出了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K=△I/I,其中K为韦伯分数,是常数;I为原刺激量;△I为此时的差别阈限。(二)刺激的时间效应感觉迟效: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到形成感觉有短暂的潜伏期。感觉后效: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感觉现象。在视觉中表现尤其明显,称为后象。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2感觉适应:在刺激连续作用下,感觉随受刺激作用时间而逐渐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数为降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三)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对比: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之后,喝一杯蜂蜜水会觉得很甜。感觉补偿: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强于常人。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彩色最容易引起联觉,如红橙黄、青色和蓝色给人感觉不同。二、知觉的特性知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知觉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一)选择性人的知觉对象受注意指向和知觉定势的影响。例如,在黑板上写字时,字就是学生知觉的对象,黑板就是字的背景。(二)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三)理解性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对事物的理解是知觉的必要条件。(四)恒常性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第二节注意与记忆一、注意(一)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二)注意的分类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没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努力参与。引起无意注意:一是刺激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特点。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32.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第一,加强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第二,合理的组织活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都比单一讲课,更易引起学生注意。第三,第三,用坚强的意志和干扰做斗争。3.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这对完成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工作有重要意义。但有意后注意的形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三)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1.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注意到对象的数目。影响注意广度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对象集中、排列有规律—整体、范围广二是个人活动任务。任务越复杂,注意广度缩小。相反,任务少,注意的范围就越大。三是个人的知识经验。专业素养深厚“一目十行”。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稳定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的持续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方法:三点注意对象的特点;内容丰富比单调主体的状态;身体、精神主体的意志力水平。抗干扰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注意的分配条件:第一,有熟练的技能技巧。第二,有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果它们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同时进行几种活动要困难些。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44.注意的转移:是人能根据一定的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为了顺利完成某项复杂的活动,注意中心在不同对象间的迅速往返转移,就构成了注意分配现象。三、记忆概念: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一)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1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3)逻辑记忆。以词语为中介、以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是人类所特有的。(4)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易保持和恢复,不易遗忘。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分类(1)瞬时记忆。0.25~2秒保持时间。又称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一瞬时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2)短时记忆。5秒到2分钟保持时间。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大约为7±2个组块。另一个是工作记忆,即指长时记忆(3)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保存时间较长,容量没有限度。(二)遗忘的规律和原因1.遗忘的定义:是对于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或重现。遗忘是大脑对信息进行自动加工的结果。2.遗忘的进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在心理学史上对记忆进行系统实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有规律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5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3.遗忘的原因(1)痕迹衰退说。遗忘是记忆衰退。源于亚里士多德,桑代克发展。(2)干扰说。遗忘是因学习和回忆间受其他刺激干扰结果。干扰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前面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干扰。倒摄抑制:后面学习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干扰。(3)动机说。遗忘是因为不想记忆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4)同化说。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三)运用记忆规律有效学习的办法1.深度加工材料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理解和记忆的方法。2.有效运用记忆术是运用联想方法对无意义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创设了“关键词方法”,3.进行组块化编码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4.适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5.合理进行复习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即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即每次时间长、次数少)。研究表明,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降低疲劳感,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而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总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6根据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要做到:第一,复习要及时。遗忘规律第二,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第三,复习过程要尽量多样化。第四,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准备性。第五,注意用脑卫生。第三节思维与问题解决一、思维概念: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的联系。二、思维的种类(一)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方式)1.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动作是支柱。2.具体形象思维:运用表象进行思维活动。表象是支柱。3.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形式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概念是支柱。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二)经验思维、理论思维(经验还是理论指导)1.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例如太阳东升西落就属于经验思维。2.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教师利用理论思维传授科学理论,学生运用理论思维学习理性知识。(三)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思考步骤、意识清晰程度分)1.直觉思维:未经分析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2.分析思维: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四)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思维方向)1.聚合思维: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7是把问题各种信息集中得出正确的或最好答案的思维。2.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都带有创造的成分。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特征。(五)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成分多少分)1.常规思维:用已获得知识经验,按惯常方式解决问题思维。2.创造性思维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种思维的综合,是一种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特征: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多有直觉思维出现;创造想象参与,多有灵感出现。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从婴儿到青春期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二)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儿童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认知结构中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逻辑推理。标志: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守恒。辑思维和群集运算。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1.命题之间的关系2.假设—演绎推理:3.抽象逻辑思维:接近成人4.可逆与补偿5.思维的灵活性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8概念:是指在具有明确目标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方法,为此而运用的一系列有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基本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和系列性影响问题解决因素:(1)问题的特征:受问题类型、呈现方式因素影响。(2)已有的知识经验:经验的质和量影响(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是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4)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第四节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功能(一)学习动机的含义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启动机制。(二)学习动机的功能:三种功能1.激发功能:能激发个体产生某一学习行为。2.指向功能:能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指向某一具体目标。3.维持和调节功能:调节个体学习行为强度、时间、方向。二、动机的分类(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动机的起源。(二)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按引起动机原因分。内部动机比较稳定,外部动机则不稳定的。(三)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按引起行为与目标远近关系。(四)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五)主导性动机和非主导性动机按动机对行为作用大小和地位分。主导性动机起决定性作用;非主导性动机则起辅助作用。三、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出现可能性的力量。强化起增进学习动机作用;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9惩罚起削弱学习动机作用,但有时也使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局限性:过分强调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二)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
本文标题: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7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