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1.作为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单独完成人的品德发展任务。答:正确。德育是全面促进其它各育发展的动力和能源。德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人思想品德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而且对整体教育中其它各育的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它能以其鲜明的社会性质对其它各育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目的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它能为学校师生开展各育活动输入精神动力,提供思想认识上的先导,使其它各育的实施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有力条件;再次,德育能够培养学生从事其它各育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非智力因素,增强其它各育的实际效果。2.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答:错误。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3.学校德育不应只是以各种规范约束学生,还应注重引导学生领略人生和生活的意义。答:正确。从学校的计划来看,德育内容分为计划性的内容和非计划性的内容。计划性的内容,即被明确纳入工作日程、作为明确工作任务的德育内容。这一类的内容,往往表现为有布置有检查、有明确的实施要求等。一般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确立的。非计划性内容,即指没有明确纳入工作日程,而因为偶然的需要而涉及的德育内容。这一类的内容,往往表现为有布置有检查、有明确的实施要求等。一般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确立的。非计划性内容,即指没有明确纳入工作日程,而因为偶然的需要而涉及的德育内容。4.(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具有不同特点和进行方式,因此,在(外在)教育中不可能会有自我教育发生。答:错误。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这意味着整体教育中蕴含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德育资源),注重整体教育中的德育,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各育”的这种互含性,决定了“各育”的互为性。使得每一育的开展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为其他各育的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体教育中进行德育,会使德育得到整体教育的烘托;同时应看到学校中的“各育”,都统一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都是整体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任务。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现在许多学校在德育中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请你分析这其中的道理。答: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有其特殊性,这就是把它们思想意识的形成与转变作为主要任务。而对于思想意识形成与转变这样的问题,是不宜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因为,大多情况下,压服的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只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坚持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是我国教育性质的具体体现。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是使青少年成长所必需。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与“两极”发展的可能性。他们既可能接受正确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又可能接受不良影响,养成坏的或不好的行为习惯。他们的特点是,既然富于理想,又注意实际;既品德高尚,又不拘小节;既勇于独立思考,又容易盲目信从;既然理智沉稳,又易感情冲动等等。要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就应予正面教育和疏通引导。2、中外不少教育家、思想家都强调对学生的教育要“长善救失(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请你分析这是为什么?答:长善救失,即发扬积极原则克服消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长善救失。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学生思想内部的斗争主要表现为他们自身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二者之间强弱状态的不断变化,导致人思想品德表现有所不同。当积极因素得到增强,并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时,消极因素就会受到抑制或被消除,人的思想品德就会向健康的方面转化和发展。反之,积极因素就不能很好地主导思想品德向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良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实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断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有利于增强学生战胜“自我”的积极体验,提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并养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三、案例分析(共20分)1、新学期开始了,刚参加工作的宇婷老师被安排做初一(3)班的班主任工作。怎样才能教育好学生?她向一位多年做班主任的教师请教。这位班主任告诉她:“必须对学生严厉点,特别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不能给他们好脸,越给他们好脸他们就越不像话。学生要是不怕你,这个班就什么都干不好。”请分析:这位班主任的话能使宇婷老师做好班级的教育工作吗?为什么?你认为班主任怎样对待学生才能做好教育工作?答:不能使这位新教师做好班级的教育工作。因为,因为前一位教师的话违背德育原则,即使她的话是好心和好意,在实践是是绝对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班主任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要尊重信任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成人感(或者说独立性)增强。这一时期,他们把自己当作大人看待,并力求与成人平等,要求独立自主。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个性、尊严以及建议和意见,也比较爱接近在这些方面尊重和信任他们的人,能够与之倾心交谈,并乐于接受那种别人所给予的尊重和信任的帮助、劝说等等。相反,对于那些不尊重、不信任、不理解他们的人或事,常常抱怨、不满、甚至会以各种方式加以对抗等。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能够深刻体察到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信任学生,正确地理解学生。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来源于热爱学生的情感。师爱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班主任,应当热情关怀、爱护、尊重他们每一个人,而不能以学生学习成绩好坏、是否遵守纪律来决定对他们的态度。要做到尊重学生,班主任还应具有自制力,站在教育者应有的高度上,对学生采取宽容、谅解的态度,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时,理智地考虑解决办法,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1、品德“内化”中知、情、意、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的把握。答:在品德内化过程中总是伴随着道德主体自身知、情、意、行等各种心理活动。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指人们对社会价值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体系和实际表现的认识,以及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观念和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道德认识既是一个从道德刺激到道德新知的形成过程,又是形成道德新知的手段。道德认识既是形成道德意识的基础,同时也是道德观念的体现一般而言,道德认识是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础。道德认识的深入和不断丰富,会使人增强道德的理智性和对善恶美丑的判断能力。也会对人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个体道德内化起着制约作用。但知并不等于行,知的多少,认识的高低并不完全说明一个人思想品德的真实情况,知在没有转化为行为习惯之前,不能单纯以其作为衡量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标志。因为知识或认识只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不能自发地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要转化为良好的品德还必须重视和发挥情、意的作用。情:即思想道德情感。是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思想道德情感不同于人的自然情感。人的自然情感是与生俱来得的,思想道德情感属于社会性情感,是人社会化的产物。尽管它是以自然情感为基础,但它可以强化或淡化乃至抑制自然情感,并把它引向复杂的社会行为。在道德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道德活动,具有催化、选择和评价功能效应。在人们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情是认知升华为信念,转化为行动的中间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思想品德认知难以深化,往往不能转化为自主的实践行动。离开了道德情感,道德规则往往会变成完全外在于人的空洞的东西,情在知向行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意:即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的内部思想道德意向向外部稳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和挫择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不懈的努力。人在各种可供选择的道德理想或行为方式中,执意于某种道德理想或行为方式,并把它确立为自身行动的任务和目标,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意志对行为的发动。人成就一定的道德理想或依一定的道德准则行事时,必须克服外部环境对人的意志力的干扰。也就是说,在按道德行事或实现道德理想的道路上,不论穷通顺逆、生沉进退,都不改变自身实现目的的行为,坚定的意志总是带有行为上的自觉。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如何,对对道德上由知到行的转化是有很大影响的。行:即思想道德行为,道德的行为,即“涉他性”行为(穆勒语),这种行为影响他人和社会。对于人品德发展来说,行为既是品德发展的源泉,又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标志。但是受思想品德认识和情感所驱的行为,在没有形成习惯前,还不能说明一个人已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只有时时、处处、事事完全诉诸自觉,不需要检查、监督而自觉自愿、自然而然地,并经常持久、习以为常地表现出来的行为,才可以称得上是道德行为。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知、情、意、行等要素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制约、互相转化的。每一要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它要素的影响,每一要素各自又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它要素的功能。比如,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有助于产生相应的情感,增强意志,提高行为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从现实来看,人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中,如果没有明确的认识来把握,其表现往往带有盲目性,有时是不明智不理智的。人的观念意识是情感、意志和行为恰当表现的前提;反过来说,思想道德认识是否真正提高或提升的快与慢,又需要相互一致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来辅助,没有相应的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认识也不可能变为有血有肉的实际道德。其它各要素也是如此。可见,在人思想品德发展中,知、情、意、行都是不可少的。其中,知与行的统一,是最根本的问题。
本文标题:德育原理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85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