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德阳市十二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德阳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完成灾后重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我市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卫生事业现状(一)“十一五”的主要成就1.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至2010年末,全市人均寿命74.86岁,比2005年增加1.0岁。孕产妇死亡率由2005年的44.6/10万下降到28.91/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5年的10.65‰下降到5.81‰,连续五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2.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10年,全市注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32个,共有卫生人员16721人,病床14144张,医疗设备总值47169万元。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3.58人、执业(助理)医师1.69人、注册护士1.14人、床位3.64张,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与2005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5504人,病床增加3841张,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增加0.99张,设备总值增加21017万元。3.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建成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网络以及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经受住了2008年“5.12”特大地震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严峻考验。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261.1∕10万以下。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覆盖率93.48%。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92%以上。全市建成6所妇幼保健院,组建了市妇幼保健指导中心,基层妇幼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妇幼卫生主要指标有效改善,妇幼保健“一卡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58%,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2.27%,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9.33%。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等制度的落实构建了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全市餐饮业食品安全总体上处于安全、稳定、有序、可控状态。4.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全市183个镇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被纳入灾后重建项目规划,总投资24.2948亿元。投入培训经费500余万元,农村卫生人员10000余人次参加各类专业培训,为全市3600余名乡村医生颁发了全国网上统一注册的《乡村医生执业证》。创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46所、规范化村卫生站584所。5.社区卫生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8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3个),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重点人群服务覆盖率达85%以上,初步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格局。6.卫生科教工作不断加强。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市级科研项目48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市级科技进步奖40项,开发、推广与应用先进适用的优秀科技成果及新技术68项。7.中医药事业持续稳步发展。全市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室的比列达99%,村卫生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比列达83.8%,全市农村中医药服务量达40.6%,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科室,92.9%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新增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单位2个;新培育省级重点中医专科1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6个;省级中医药特色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市级中医药服务示范单位106个;省级名中医2人,市级名中医19人。8.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评选了“十佳医生”、“十佳护士”、“十大名中医”、“十大名老中医”、“农村卫生拔尖人才”、新农合和社区卫生服务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及个人等并进行表彰和宣传;创办了《德阳卫生》杂志,完成了《德阳卫生志》和《德阳抗震救灾志.医疗防疫篇》的编写;市卫生系统创建并巩固了全省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示范系统荣誉,所辖六县(市、区)卫生系统全部为县级文明行业,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全部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9.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局良好。先后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德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工作方案(2009-2011年)》、《德阳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文件,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医改五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二)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1.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活品质、提高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的医疗卫生服务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医疗卫生事业必须加快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医方式和疾病防治模式,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2.卫生灾后恢复重建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时间紧任务重。全面完成卫生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时间紧迫,责任重大。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需要财政大量的投入,不仅给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考验,同时也为医改任务顺利完成提出了挑战。3.公共卫生形势越来越严峻。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公共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多,特别是从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以来,禽流感、手足口病、问题奶粉、甲型H1N1流感等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连年不断,对卫生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多。职业病防治任务十分紧迫繁重。城市人口增速加快、病媒生物孳生点增多,增加了城市爱国卫生工作的难度这些都对公共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卫生行业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虽然我市卫生事业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比较落后;城乡卫生工作发展不平衡;医疗服务监管力量不足,医疗安全还存在隐患,医患矛盾还比较突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还不高,服务功能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能力建设急需进一步加强。此外,卫生文化与行风建设也依然是卫生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抓住卫生灾后恢复重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建设成渝经济圈和成都经济区的历史机遇,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创新体制和机制,统筹城乡卫生发展,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人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奋斗目标,不断加快医疗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2.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大力增加和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加大卫生投入,重点向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倾斜,坚持医疗卫生公益性质。3.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积极推进卫生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推动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形成多元办医格局。4.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提高疾病防治水平,积极防控重大疫情的暴发和流行。5.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实现中西医、中西药协调发展。(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以统筹城乡为着眼点,推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倾斜,逐步实现城乡均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15年,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市卫生事业发展和群众健康水平达到西部领先水平。2.具体指标(1)居民健康目标:2015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3/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1‰以内。(2)财政保障目标:2015年,各级财政要确保医疗卫生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卫生支出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3)资源配置目标:“十二五”期间,在每个县(市、区)建好1所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基础上,建成三级综合医疗机构1-2所;建成二级综合医疗机构12—14所;按照需求合理设置二级专科医疗机构;建成三级妇幼保健院1所、二级妇幼保健院4所、一级妇幼保健院1所;建成二级甲等中医机构2-3所、二级乙等中医机构4-5所。2015年,全市每千人卫技人员达到4.2人、执业(助理)医师达到1.9-2.3人、注册护士达到1.5-2.0人、床位达到4.12-4.6张。(4)工作目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市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均达到90%以上。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达92%,重点二类疫苗接种率达50%;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以下,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75%,治愈率达85%。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5%,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率均达到90%。城市和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75%、70%,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65%、6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有中医诊断室,100%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科,100%的村卫生站有“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三、“十二五”的主要任务(一)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骨干、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每年增加10元,2015年不低于60元。1.着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完善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各级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所需设备的装备率达到100%,检测能力达到国家、省的有关标准;建立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决策指挥和信息发布系统,构建覆盖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全市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公共卫生科室,配备专职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加大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做好慢性病、职业病防治和精神卫生工作;建立有效的职业病防治体系,提高职业病防治能力。2.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完善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健全监测报告网络系统,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高公众宣传和社会参与度,科学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3.加强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和血站建设。加强市、县两级精神卫生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落实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监管治疗措施,提高医疗和康复水平,降低精神疾病致残率。加强血站建设,规范功能设置,满足全市临床用血需求,保障血液安全。4.提高妇幼卫生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三级妇幼卫生保健网络,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妇幼保健评价体系。积极开展规范化儿保、妇保门诊和产科标准化建设活动,80%的儿保、妇保门诊规范化建设达标,100%的产科标准化建设达标。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力度,积极推进三级预防,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5.大力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网络,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做好防治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深入开展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结合促进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大力开展“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做好学校、医院、工矿企业等重要场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控制烟草危害与成瘾行为,2015年,全市所有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禁烟,80%以上的单位建成无烟单位。6.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
本文标题:德阳市十二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8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