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必然性、必要性)原因:2、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夺取更多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①背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3、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②领导人:林则徐(借口、导火线、偶然性)③经过:1839年,虎门销烟④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直接导致鸦片战争时间:1840年—1842年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败因:1、具体原因:对比中英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战术2、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性质: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英国中国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封建主义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经济工业革命完成,经济发展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拮据军事船坚炮利,战斗力强装备陈旧,国防废弛,战和不定外交殖民扩张闭关自守思想自由主义天朝上国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社会性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义:)社会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革命任务反封建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时期旧式的农民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观念天朝上国向西方学习时间双方名称内容危害1842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贸易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主权1843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利于列强的共同侵华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权建立租界的借口1844中美《望厦条约》兵船到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中国领海主权在通商口岸设医院、建教堂便利对可文化侵略中法《黄埔条约》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便利对中国的宗教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世界资本主义在19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直接原因:列强要求修约失败根本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时间:1856年——1860年1、1856年英国袭击广州,挑起战争2、1857年组成联军攻陷广州,扶植柏贵傀儡政权经过:3、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英法美俄四国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俄国也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4、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大沽(史荣椿壮烈牺牲)、天津,后又占领北京,洗劫并焚毁烧了圆明园,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俄国也迫使中国签订《北京条约》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二批不平等条约性质: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影响: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2、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加深,人民灾难深重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4、西方宗教的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号召人民群众领导:洪秀全(农民阶级)时间:1851年——1864年过程:1、初期发展(1851年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改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时间、内容、目的、评价:革命性与空想性、结果及其原因)2、全盛时期:北伐,西征,东征3、转折点:天京变乱:①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表现:)②时间:1856年③影响:天国元气大伤4、后期失败:重建领导核心——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防御战(攻势:二破江南、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李秀成东征。受挫:上海战役、安庆保卫战)——天京陷落(1864年)败因:1、主观原因:①农民阶级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②战略上的失误(如偏师北伐等)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1、加速了清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主要)2、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作用:3、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4、开始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深远影响5、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6、促使了洋务运动的出现1、表现:①既反封又反侵略特点:②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2、原因:发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项目《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割地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抢占大面积领土赔款赔偿英法巨额白银赔偿英法各800万两开埠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增开天津为商埠其他权利的丧失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承认《天津条约》有效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少地或无地。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背景: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与清对峙时间:1853目的: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内容:1、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平分土地2、按“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来分配产品评价:1、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空想性、落后性:这种绝对平均主义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无法调动人们劳动积极性,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背景:天京变乱后,元气大伤,重建领导核心时间:1859年作者:洪仁玕(在香港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1、政治方面:统一政令,以法治国,选举官吏2、经济方面:发展工商,奖励技术发明内容:3、文教方面:创办新式学堂和医院4、外交方面: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不准干涉我内政评价: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性,但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具有超前性和空想性;而且迫于当时的形势也没有实行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共同点:都是太平天国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不同点:(1)产生的背景不同:前者颁布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2)有关社会主张不同:前者企图在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后者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3)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者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映。(4)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后者农民对其反映不积极,再加上残酷的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未能付诸实行。(5)反映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的迫切愿望。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原因:1、日本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实现其“大陆政策”,蓄意发动侵略战争。2、列强方面: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3、朝鲜方面: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共同出兵,日本借机扩大事端发动战争。4、中国方面: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却希望于各国“调停”,而不认真备战,致使清军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时间:1894——1895年经过:1、开始:1894年丰岛海战2、平壤战役:李鸿章避战求和、左宝贵壮烈殉国;日军占领平壤3、黄海战役:北洋舰队的邓世昌等壮烈殉国,李鸿章保船避战;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4、辽东战役:日占九连城、旅顺、大连;在旅顺大屠杀5、威海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果: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时间、内容、危害)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二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败因:1、清政府的腐朽(根本原因):中央采取避战求和的政策(慈禧与李鸿章),奉行消极抵抗的方针2、许多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3、武器装备和作战技术落后4、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甲午中日战争台湾人民反割台运动时间:1895年领导者及军队:丘逢甲、徐骧、姜绍祖的义军;刘永福的黑旗军结果:台湾全部沦陷。原因: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敌强我弱意义: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原因:根本: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直接:义和团运动发展和清政府的支持严重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目的:直接——镇压义和团(借口),迫使清政府屈服根本——瓜分中国时间:1900年侵华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1、廊坊、杨村狙击战经过:2、天津保卫战(聂士成牺牲)3、北京陷落(联军烧杀抢掠)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时间、签订国、内容、危害)《辛丑条约》内容:①赔款4.5亿②划使馆界③拆炮驻兵④严禁反帝⑤设外务部危害:①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②“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③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便于镇压反帝;④清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⑤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者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完全半殖民地化)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流第13课辛亥革命1、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众矢之的背景:2、19世纪末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根本原因)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逐渐传播任务:用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导思想:三民主义(见必修3:内容、性质、评价)时间:1894年——1912年(广义)1、酝酿:①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以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为思想武器、上海和东京是宣传中心,代表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②建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孙中山、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③建同盟会(1905年、东京、孙中山、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提出三民主义④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经过2、高潮: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成功:②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南京、五色旗、中华民国纪元、使用公历。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府)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内容、性质、意义)①原因A列强支持袁世凯对革命政权施压B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3、失败:袁篡权C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D袁拥有强大军事实力,且老奸巨滑②经过: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清灭亡。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果1、成——原因(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败——原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社会性质未变)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原因: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源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慢)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1、政治上: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冲击了陈规陋习,解放了思想意义3、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对帝: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5、对被压迫民族: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有选举及被选举
本文标题: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9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