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心律失常词汇汇总1.递减性传导在激动的传导过程中,其动作电位的振幅逐渐降低,除极速率逐渐减慢,表现为传导速度进行性减慢,则这类传导称为递减性传导。心肌应激性异常降低或由于激动过早地到达,心肌应激性尚未完全恢复是引发递减性传导的原因。正常情况时,递减性传导仅见于房室交界区;病理情况下,可发生在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2.不均匀性传导激动在心肌组织中传播时,由于该组织的解剖生理特征不同,各局部的传导性不均匀。激动波平行前进时失去同步性,激动波峰的前进速度参差不齐,减低了激动的传播效力,容易形成传导障碍。这种传导方式称为不均匀性传导。3.差异性传导差异性传导是一种暂时性室内传导异常,主要依赖于频率的变化(心率加速或减慢),是一种可逆的功能性改变。差异性传导主要发生于心室内,偶尔可发生在心房或房室交界区内。可分为时相性和非时相性两种类型。4.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是指与心率快慢或心动周期长短有关的一过性室内传导异常。分为3相性(又称为快频率依赖性)、4相性(又称为慢频率依赖性)室内差异性传导。5.非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非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的发生与激动出现的时相无关,仅与异位起搏点的位置及其下传途径有关。仅见于房室交界性早搏、房室交界性逸搏及其逸搏心律,其心电图表现为QRS-T波群的形态与窦性略异,QRS波时限正常。6.蝉联现象是指室上性激动下传心室过程中,激动经一侧传导径路下传并使对侧径路出现连续隐匿性传导,使之发生持续的功能性阻滞的一种心电现象。7.裂隙现象在激动或兴奋传导的方向上,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中存在着不应期及传导性显著不同的两个区域,当远侧端水平面有效不应期长,而近侧端水平面相对不应期较长时,激动传导就可能出现一种伪超常传导的现象。即在心动周期的某时限内到达的冲动不能传导,而较早或较晚的冲动却都能传导,这种现象称为裂隙现象,这段时限称为裂隙带或裂隙区。8.纵向分离细胞间的传导有方向性,沿细胞排列的长轴(纵向)传导性好,垂直于长轴方向(横向)的传导性差。当细胞膜的除极电流减弱时,纵向传导性减弱而保持横向传导;当细胞间偶合障碍时,横向传导易发生阻滞称为各向异性传导。由此引起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同的两条径路时,称为传导的纵向分离。最常见于房室结,称为房室结双径路。9.单向传导或单向阻滞心肌组织仅允许冲动从一个方向传导,而在反方向上完全不能传导时称单向传导或称单向阻滞。10.多层阻滞房室结习惯分成房-结区、结区和结-希区。同时发生在房室结的两个或三个层次的房室阻滞称为房室传导中的多层阻滞,一般最多见的是两个层次的阻滞。11.干扰现象与干扰性脱节干扰现象是指心脏同时被两个起搏点激动时,两个来自不同方向的激动必然在心脏某处相遇。由于各起搏点的控制区均刚除极而处于正常的不应期,因此,两个起搏点激动的传导都被对方中断而称为干扰现象。此外,同一起搏点或不同起搏点的先后两次激动,后者落在前者正常不应期时所造成的传导中断或延缓也归入干扰现象。如果两个起搏点频率较接近,干扰现象有可能连续发生,形成两个起搏点各自独立地发放激动,互不侵入对方时,称为干扰性分离或干扰性脱节。如果每次激动都发生干扰性传导中断称为完全性干扰性脱节。如果有一次或一次以上发生夺获,则称为不完全性干扰性脱节。干扰现象和干扰性脱节可以发生在心脏的各个部位,属于心律失常的继发现象。12.节律重整现象当心脏内同时存在两个节律点发放激动,且没有传入保护机制时,频率较高或占主导地位节律点(重整节律点)的电活动被另一节律点(干扰节律点)发放的激动侵入,触发无效除极并复位,即发生干扰现象。重整节律点规律的电活动被干扰的同时,又以该干扰点为起始,以原有的节律间期重新安排自己的节律活动,这种心电现象称为节律重整。重整节律点常为窦性心律、起搏器心律、各种心动过速等。13.折返激动折返是指心脏的一次激动经过传导再次激动心脏某一部位的现象。折返激动是一种不均质的传导,可发生于心脏任何部位,是当前公认的形成快速性心律失常最重要的机制。14.二联律法则二联律法则是指一些早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容易出现在长的心动周期后,这些早搏引起的长代偿间歇又利于下一个早搏出现,如此重复下去,便形成早搏二联律。15.长短周期现象长短周期现象是指一些早搏容易出现在长的心动周期后,长周期后的早搏形成一个短周期,该早搏易于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16.连缀现象连缀现象是指一种心律失常发生的同时,已为其再次、反复发生,持续稳定的存在,或演化成慢性型提供重要条件。判断连缀现象时,应排除心律失常的逐渐进展、器质性心脏病的发展及与其他因素的作用无关。17.阿-斯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致命性的缓慢性和过速性心律失常,引起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严重状态。18.并行心律当具有自律性的细胞周围存在缺血、梗死或心肌组织功能低下时,局部可形成一个传入阻滞区,起搏细胞在某种程度上不受窦性冲动的影响,其自主性冲动能够传出并激动其周围静息的心肌。这种有传入阻滞并可传出扩布的起搏区即形成一个并行心律灶。并行心律特点是偶联间期不等,可有融合波,异位搏动间期之间存在公倍关系。19.调整性并行心律在心动周期中到达较早的激动传导出现延迟,到达较晚的激动能够使并行起搏细胞发放的冲动加快,因而室性激动可以拖带具有传入保护的起搏细胞。其表现是在特定的心率下,被拖带的并行起搏细胞所发放的期前冲动的配对间期固定,类似于折返激动。这种变异性并行心律被称为“调整性并行心律”,可能是由于并行心律灶不完全性传入阻滞所致。20.后除极与触发活动后除极是指在一个或若干个自发或起搏产生的动作电位基础上产生的提前于下一个动作电位的震荡膜电位。根据后除极出现的时间,一般可分为早期后除极(EAD)及延迟后除极(DAD),前者出现于动作电位完全复极之前,后者出现于完全复极之后。EAD出现在动作电位的2相或/和3相,可以终止或延缓复极。EAD多发生于基础动作电位频率缓慢时,表现为慢频率依赖性;而DAD发生于基础动作电位频率增快时,呈快频率相关性。当EAD或DAD的振幅足够大而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可引起一个或连续的除极活动,称为触发活动。自律性活动是自发产生的,而触发活动总依赖于其前的动作电位,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触发活动可能引发过早搏动和心动过速。21.文氏现象心脏激动在传导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出现传导时间逐搏延长,直至传导中断,结束一次文氏周期,以后又重复上述现象,称为文氏现象。22.隐匿性传导隐匿性传导是指一个窦性或异位激动兴奋了心脏特殊传导组织,例如房室交界区的一部分,但未能传至心房或心室,在体表心电图上便不能显示P波或QRS波。但由于它已激动了一部分心脏特殊传导组织,产生了一次新的不应期,必然对随后激动的传导和/或形成带来影响。23.超常传导通常认为超常传导的确切含义是:当心脏的传导组织因病变使其传导功能受到限制,传导能力下降,出现暂时性反常的传导功能相对地有所改善的现象,比预料的要好,但并不是说其传导能力比正常心脏还要好。发生这类现象的特定时段,称之为超常传导期。24.伪超常传导意指此种传导现象雷同于超常传导,但实际上并不是各种传导意外改善的心电图改变,可以用其他机制予以说明。即凡属超常传导以外的其他各种意外传导,均可称之为伪超常传导。25.意外传导超常传导和伪超常传导统称为意外传导。26.韦金斯基(Wedensky)现象心脏受到抑制时发生传导障碍情况下,经由一次较强刺激后,其应激阈值降低,使得传导功能暂时改善的现象。27.韦金斯基易化作用处于高度抑制阻滞区的一端受到强刺激(早搏或逸搏),可使其应激阈值降低;阻滞区另一端对原先不能反应的阈下刺激遂变为有效刺激,即能通过此阻滞区,称之韦金斯基易化作用。28.韦金斯基效应当出现韦金斯基易化作用时,强刺激后第一个下传的激动本身,即可作为韦金斯基效应的刺激,并使其后接踵而至的几个激动通过高度抑制的阻滞区抵达心室,这便是韦金斯基效应。29.剥皮(Peeling)现象是指在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或逸搏)之后,原来受阻的室上性(或室性)激动得以通过阻滞区。认为原先受阻的室上性(或室性)激动(包括早搏或逸搏),提前激动了房室交界区,使其不应期提前开始,不应期也就提前结束,即整个不应期前移,从而使得原来应受阻的激动得以通过阻滞区。30.钩拢现象钩拢现象是指各自独立的心腔或心脏彼此接触或贴靠在一起时,通过相互之间的机械或电的作用,使原来各自不同频率的心电活动出现暂时同步化的现象。换言之,钩拢现象是两个节律点之间发生的一种少见的正性频率的干扰现象,即一个节律点的激动可使同时存在的另一个节律点的自律性暂时升高。31.温醒现象异位自主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其频率逐渐加快,经数次心搏后才达到稳定的频率,此现象称为温醒现象。32.趋同现象又叫同步化现象,指两个节律点频率互差小于25%时,慢频率加快,引起同频率搏动。33.钟氏现象房内差异性传导是指紧随各类早搏或并行心律后的一个或数个窦性P波形态发生改变称之钟氏现象。34.传入阻滞与传出阻滞起搏点能阻止外来激动的传入,而起搏激动却可传出,这种情况称单向传入阻滞,简称传入阻滞。它是单向阻滞的一种形式。传入阻滞是形成并行心律的电生理基础。传出阻滞指正常或异位起搏点至周围心肌的传导阻滞,它可以因起搏点频率过快或外周心肌的不应期延长造成。35.房室双径及多径传导激动从心房传至心室,不总是通过一条电生理特性一致的房室渠道,有时可同时或交替地通过两条或多条电生理特性不同的途径。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双径及多径传导现象,根据其径路的解剖及生理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房室间多径路,即除正常的房室结径路外,还有直接沟通心房肌与心室肌的房室旁道。另一类是房室结多径路,即由于房室交界区的纵向分离而分裂为两条或多条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同的径路,这类多径无附加的解剖通道,属功能性。36.[3]相阻滞除极化后的心肌纤维在复极过程中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或仅对更强的刺激才能反应或反应比正常弱。因此造成在此时期激动的传导障碍,如果晚些到达的冲动则可正常传导,所以表现为快频率依赖性传导阻滞,称为[3]相阻滞。37.[4]相阻滞浦肯野纤维舒张期电位会逐渐降低,所以落在舒张期后期的激动,由于膜电位已显著减小,所产生的[0]相上升速率与振幅均减小,因而该激动不能传播,或只能以较慢的速度传播。由于这一机理引起的传导障碍称为[4]相阻滞,或慢频率依赖性阻滞。38.拖带现象对于各种心动过速,外界的提前冲动或刺激发生的时间合适,也可以提前进入心动过速起搏点或折返环,使心动过速节律重整,但心动过速并不终止。心动过速被超速刺激连续重整,心速加速至刺激频率,停止刺激后心动过速仍然恢复的现象,称为心动过速的拖带现象(entrainment)。39.超速抑制快频率的刺激不断进入频率相对较慢的自律起搏点,使其周期不断重整,在快速刺激停止后,自律起搏点的自律性会受抑制,其恢复时间(最后一次刺激至第一次自律起搏之间的时间)明显大于自律起搏点的原始周期,这种现象称超速抑制(overdriveinhibition)。40.异-肌传出阻滞发生于异位起搏点与周围心肌交界处的传出阻滞,简称异-肌传出阻滞。41.心率变异性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分析是测定连续正常心动周期之间的时间变异数,反映心率的变化程度。这是一种检测自主神经活动的无创伤性指标。42.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latepotential,VLP)指高频低振幅的碎裂延迟电活动,与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肌梗死病人的单形性持续性室速有密切关系。43.Q-T离散度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间期(Q-Tmin)之差,称为Q-T离散度(Q-Td)。44.窦性心律震荡在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先加速,随后发生窦性心律减速,这种典型的双相涨落式的变化称为窦性心律震荡现象,见于正常人及心梗后猝死的低危患者。若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减弱或消失,见于心肌梗死后猝死的高危患者,表现为室性早搏前后窦性心
本文标题:心律失常词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92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