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心理学史第一章导言.
心理学史第1章导言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史一、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定义随着心理学家关注焦点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是由心理学家的专业活动规定的,在关于人性的假设、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多样性。关于心理学史的编纂问题:从何时开始;包括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法。二、心理学史从何时开始?一般来说,当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时,才开始拥有自己的历史。但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1)忽略哲学传统;(2)遗漏科学方法(科学领域)之外的所谓“非科学的心理学”。三、心理学史的内容:心理学的起源要追溯到那些对当今心理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事件和观念(思想)。1、“厚今说”(presentism):着眼于心理学的现在,然后说明它是如何出现的。此说认为,一门学科的现状代表着它发展的最佳状态,并且这种状态是由该学科早期发生的事件直接导致的。因此,现在的心理学是确定心理学史要包括什么的指南。2、“厚古说”(historicism):为过去而研究过去,而不是试图说明过去与现在的关系。此说可能会导致这样一种看法:在心理学中永远没有什么东西完全是新的。四、心理学史的方法:1、“时代精神说”(zeitgeist):强调其他科学的发展、政治背景、技术进步、经济条件等非心理学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与其他因素一起共同构成了“时代精神”。波林强调,时代精神决定着某种观念或观点是否会被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一种新观念只有出现在能够同化它的环境中才会被接纳。新观念总是在现存的观念背景中受到评价。2、“伟人说”:心理学史不过是一些有影响力的、非常重要的人物的传记。一般认为,“伟大”人物通常是那些能把现存的、模糊的观念综合或整合成清晰而有说服力的观念的人。他们要么对推动某种观念作出了重大贡献,要么总是与某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3、“历史发展说”(historicaldevelopmentapproach):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理学的构成元素上,并且描述随着时间的发展对构成元素的理解和研究方法如何发生改变。如:对心理疾病在整个历史上是如何界定和研究进行描述。4、“折中的方法”(eclecticapproach):无论什么方法,只要它能很好地解释心理学史的某个方面,就可以利用。据此,可以将时代精神说、伟人说和历史发展法结合起来编纂心理学史。第二节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史一、从历史的视角看当代心理学的主题:1、具有“历史意识”的学生会深刻理解当今心理学的主题从何而来,它为什么重要。2、对心理学的起源了解越多,对当前心理学的理解就越深刻;反之,则会以“歪曲的视角”来看待当前的问题。二、“科学心理学”总是离不开“常识心理学”:1、“常识心理学”(FolkPsychology)的意义:常识心理学是指我们在讨论我们人类同伴的心理生活时所用的日常心理用语。它把人当作是有信念、愿望和意图的,并此基础上解释他人的行为。常识心理学的作用和命运:一是维护常识心理学的有效性(称“意向实在论”);另一种是排除或拒斥常识心理学的必要性(“排除式唯物主义”)2、心理学无论怎样“科学”,它都离不开常识心理学的说明方式。三、避免重复历史的错误:1、“那些不懂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历史的覆辙。”(Santayana,G.)2、心理学史中往往有一些共同的错误和困境。四、弄清心理学“流行”或“时尚”的原因:1、心理学中流行的内容随时代精神而变化:某种观点并不总是因为它不正确就逐渐消失;相反,只是因为它们变得不流行才消失。2、当时代精神改变时,心理学中的时尚主题也一样发生改变。第三节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康德(I.Kant)等宣称:心理学永远也不会成为一门科学,因为它关注的是人的主观经验。一、“科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1、什么是科学:赫尔(Hull,1943):“现代科学的两个基本要素:观察的结果就获得了经验和事实成分,而系统地解释这些事实的尝试构成了理论成分。”Stevens(1951):“科学就是要使正式符号系统(语言、数学、逻辑)与经验观察相符合,以期产生可证实的命题。”2、科学的基本特征:第一,科学把获取知识的两种方法——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结合起来了。科学理论的功能:(1)对经验观察加以组织;(2)对未来观察起指导作用(它产生“可证实的命题”)。第二,科学试图发现规律。“科学规律”是指,持续观察到的两类或更多类的经验事件之间的关系。如:当X发生时,Y也往往会发生。科学规律有两类:(1)相关定律:描述几类事件如何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一起变化;它有预测作用。(2)因果定律:不仅有预测作用,而且有控制作用。它比相关定律更有力。第三,决定论(determinism)的假设:根据因果定律可以理解正在研究的东西。二、传统科学观的变革:1、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principleoffalsifiability——区分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的标准。科学理论必须是可反驳的。科学必须作出“冒险观测”——冒着犯错误的真实风险的预测。不作出冒险预测的理论,在现象产生之后才解释它们的理论(即“事后断言”),都不是科学理论,因为它们没有被证伪的危险。科学理论能够达到的最高地位是它“未被证伪”。“证伪”不是划分理论的“有用”和“无用”之间的标准。心理学的许多理论无法做到可证伪性的检验(如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理论),但仍然是有用的。2、库恩(ThomasKuhn)的“范式”观:(1)“范式”与“常规科学”:范式(Paradigm):许多科学家在探究他们的科学主题时所共享的观点。它决定了什么构成了合法的问题,以及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范式指导了所有研究者的活动。“常规科学”(normalscience)科学家们在探究范式的含义时所进行的研究活动。常规科学可比作“解谜”活动。(2)科学如何变化:首先,观察到当前已接受的范式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即“反常”。然后,新范式胜出,并取代旧范式。科学不过是一种把客观科学的方法与科学家的情绪特质结合起来的探究方法。(3)科学发展的阶段:A、“前范式阶段”:敌对阵营或学派竞争该领域的统治地位。B、范式阶段:产生常规科学的解谜活动。C、革命阶段:现存的范式被另一新范式所取代。(4)从“范式”的观点看心理学:目前有三种观点:第一,心理学是一门前范式学科(因为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范式)。第二,心理学是一门具有、也许永远具有几个并存的范式(或至少是主题或研究传统)的学科。第三,心理学永远没有、也不需要有库恩的范式革命。三、心理学的科学地位:1、决定论(1)生物决定论:在解释人的行为中强调生理条件或遗传倾向的重要性。(2)环境决定论:把环境刺激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3)社会文化决定论:强调文化或社会纪律、规则、习俗和信仰支配着人的行为。(4)交互作用论:行为是由生物的、环境的、文化的影响交互作用产生的。随着更多原因的发现,人的行为变得更可预测和控制。决定论面临的问题:第一,要想知道行为的所有原因是不可能的:一是行为通常有多种原因;二是某些行为的原因可能是偶发性的。“偶然的遭遇在人类生活的塑造中起着突出的作用”(班杜拉)。因此,有关人类行为的预测必定是或然性的。第二,尽管行为的决定因素都是可直接测量的,但有人强调基因、环境刺激、文化习俗等都是可量化的(即“物理决定论”);有人强调“个人的”认知、情绪经验等的重要性(即“心理决定论”)。2、非决定论:(1)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尽管人的行为是被决定的,但行为的原因不能精确地测量到。我们在试图观察行为时就已经改变了它们;实验设置自身可能就在探寻行为的原因中起着混淆变量的作用。(2)康德的“范畴”观:心理学不可能作为一门科学,因为MIND不能被客观地用于研究自身。“康德挑战着心理学的每个基础。如果心理学是研究‘心灵’的科学,如果每个观察和每次演绎都是一次把自身的范畴强加于观察对象的心理操作,那么当心灵受其本性驱使去观察自身时,它如何能转向自身,并根据自身范畴去观察自身的操作呢?这就像寻找光明以看清黑暗一样,有意义吗?”(Macleod,1975)(3)弱化的观点:N.Derakshan:“心理学学科的一个特别之处是:研究‘心理’必定是自我反省式的。不管我们是检查可观察的行为,或是发展‘心理’的理论模型,我们都使用意识探究意识的产物。心理学家是自己面对自己:心理观察并试图理解心理。”3、无决定论:拒绝把“科学”作为一种研究人的方式(如人本主义范式和存在主义范式)。因为: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自我生成的”,或自我选择的,是独立于物理或心理原因的。个体是自由地选择行动的进程,所以他们要独自承担行为的责任。无决定论对“自由意志”的信仰是与决定论相对立的。第四节心理学中的永恒问题当今心理学试图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它产生时就想要回答的那些问题。永恒的问题有:一、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心理学范式首先要提出关于“人性”本质的假设。如人类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还是被决定了的?二、心身关系问题:1、一元论者(monists):那些认为只有一种“实在”的人。(1)唯物论者(materialist):那些认为宇宙中的一切,包括心理事件都是物质性的人。(2)唯心论者(idealist):那些认为终极实在是由观念或知觉构成的人。2、二元论者(dualist):任何认为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的(身体),一个是精神的(心理)——的人。二元论的类型有:(1)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ism):主张心理影响身体,身体也影响心理。心理能够激发行为。(2)突现论(emergentism):主张心理过程产生于大脑过程。有两种形式:突现论的相互作用论:认为一旦心理状态产生,那么它们就能影响随后的脑活动和行为。突现论的另一种是“副现象论”。(3)副现象论(epiphenomenalism):认为心理事件产生于脑活动,但是心理事件与随后的行为无关。它只是大脑过程的一种副带现象。(4)心身平行论(psychophysicalparallelism):心理和身体活动是相互独立的。在物理世界中受到刺激时,心与身的活动会同时产生。(5)两面论(doubleaspectism):认为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不能彼此独立的,它们是同一经验的两面。(6)前定和谐(preestablishedharmony):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独立的,但二者又相互关联,因为它们被(上帝)设定成按同一进程运动。(7)偶因论(occasionalism):认为心身关系是由上帝调节的。三、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1、先天论(nativism):认为人类重要的特质(像智力等)都是由基因决定的或遗传的。2、经验论(empricism):相信所有知识的基础都来自经验。四、机械论与生机论:1、机械论(mechanism):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有机体的行为,完全可以根据机械定律来解释。2、生机论(vitalism):认为不能用无生命过程来解释生命。生命所需要的活力并非物质实体或无生命过程,生命在那种力中展现自身。有生命存在就必有“生命活力”存在。五、理性与非理性问题:1、理性论(rationalism):对人类行为的解释通常强调逻辑、规则、理智的思维过程的重要性。2、非理性论(irrationalism):强调行为决定因素不是在理性控制之下的。如强调情绪或无意识机制的作用。六、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其他动物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还是量上的差异?七、知识的起源问题:由于心理学要确定人是如何获得关于他们自己及周围世界的信息,所以它总是会涉及到“认识论”(Epistemology)。经验论者假定了一种“被动心灵”的概念:在认知上反映物理世界中正在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东西。理性论者假定了一种“主动心灵”的概念:心灵以某种方式改变或组织来自经验的信息。八、客观实在与主观实在问题:客观实在:物理上真实“在场”(presence)的东西。主观实在:我
本文标题:心理学史第一章导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97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