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心电图基础知识20151214
1心电图基础知识一、心电图的应用价值心电图主要反映心脏电激动过程,因而是诊断心肌电生理变化---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体表心电图的分析可以对90﹪的心律失常作出诊断,此外,对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某些先天性心脏病、获得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等均可作出不同程度的诊断价值。二、心电图的导联体系1、目前,国际通用的导联体系由6个肢体导联和6个胸壁导联共同组成心电图的标准12导联体系。(1)、肢体导联:反映心电活动额面向量环在不同肢体导联轴上的投影情况,它分别为标准肢体导联Ⅰ、Ⅱ、Ⅲ和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2)、胸壁导联:由V1-V6导联组成,反应心脏在横面的除极顺序,即右心室到左心室QRS的顺序演变,R波由小变大,S波由深变浅。2、导联连接位置在临床操作中,对胸导联安放位置的要求高于肢体导联,因为胸导联安放位置的偏移,可造成心电图波形的改变,从而影响图形的分析诊断。(1).肢体导联:右上肢(RA、红色)、左上肢(LA、黄色)左下肢(LL、绿色)、右下肢(RL、黑色)(2).胸导联:V1导联: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V2导联: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V3导联:在V2-V4导联连线中点,反映室间隔及其附件左、右心室的电2位变化。V4导联:在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作用同V3.V5导联:在与V4导联同一水平左腋前线上,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V6导联:在与V4导联同一水平左腋中线上,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三、心电图描记质量的评估1.定准电压是否符合标准,按国际统一规定走纸速度为25mm/s,定准电压为10mm/mv。2.阻尼是否适当,定准电压方形波四角锐利、无曲折圆钝,表示阻尼适当。3.基线是否稳定,基线的漂移将会影响心电图的分析,尤其影响ST段的分析。4.有无交流电干扰及肌肉震颤。5.导联线有无连接错误。四、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国际上用P、Q、R、S、T、U等英文字母代表心电图的各个波形。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时产生的心电波,由左右心房肌除极所形成,前半部分代表右心房除极,中间部分代表左右心房共同除极,后半部分代表左心房除极。正常情况下,P波时间0.11s,峰距0.04s.P波的电压与心房肌的厚薄有关,正常情况下在肢体导联≤0.25mv,在胸导联≤0.2mv.当P波振幅0.05mv时,称p波低平.当P波振幅2.5mv时或超过同导联R波振幅的25%,称为高尖型P波。2.P-R间期、PR段、R-P间期①.P-R间期: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反映窦房结发放的激3动通过心房、房室交界区、希氏束、左右束支到达心室的时间。正常P-R间期为0.12-0.20秒。不同导联测量的P-R间期可略有差异,在判断P-R间期是否正常时,应结合患者的年龄和心率考虑。②.P-R段:从P波结束到QRS波群开始的一段时间。P-R段有时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如果P-R段明显压低(尤其是呈水平型)或抬高均为病理现象,可见于心房梗死、急性心包炎等。③.R-P(P’)间期:自QRS波群起始至后继P(P’)波起始之间的间距。对诊断一些心律失常有重要意义。3.QRS波:代表心室除极时产生的心电波。其时间通常在0.06--0.10秒.其电压与心室肌的厚薄有关,因此,QRS波群的高度有时可以反映有无心室肥大。4.ST段:从QRS波群的结束至T波起始的线段。反映心室复极的早期,正常值为0.05-0.15秒。5.T波:反映心室复极时的电位变化。对T波的观察,应注意其形态、方向、电压。6.Q-T间期:自QRS波群开始至T波结束称O-T间期。反映心室除极和复极时间的总和。O-T间期随心率而变化,正常情况下,O-T间期时间为0.32-0.44秒。7.U波:产生机制不甚明确,可能为浦肯野纤维复极所产生。(初学者易忽略)①U波倒置:常见病因为心肌缺血、左心室舒②U波增高:常见病因张期容量负荷过重。有低钾血症、先天性长0-T综合征、抗心律失常药物影响、颅内出血、低4钙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五.窦性心律1.窦房结是心脏正常的起搏点,凡是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2.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点①.P波规律出现,P波在Ⅰ、Ⅱ、avF、V4-V6导联上直立,在avR导联上倒置。②其频率在成人为60-100次/分。基本整齐。③P-R间期为0.12-0.20秒。④同一导联上P-P间距相差0.12秒。心肌梗死1.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是病理性Q波、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T波倒置这3种表现的组合。2.对于轻微改变的、似乎呈“弓背向上抬高”的ST-T改变,都应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心肌梗死,即心脏肌肉的死亡。临床上心房肌梗死少见,心室肌梗死多见,后者又尤以左室肌肉梗死的几率高。3.从急性心肌梗死的动物试验联想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电图最早的改变是T波,随之是ST段,Q波相对出现较慢。(一)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的基本形式1缺血型心电图改变--缺血T波:特点:①T波两支对称,底部窄,波顶尖②心内膜缺血T波高耸;心外膜缺血T波倒置③缺血T波呈动态变化过程。心内膜缺血持续时间短,可很快发展成穿壁性缺血。52损伤型心电图改变--损伤ST段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特点:①局限于几个相关导联,如下壁导联、侧壁导联②ST段抬高多呈弓背向上③ST段抬高程度十分显著,有时可达10mm.④ST段抬高呈动态变化,,发病早期数小时内即可出现明显变化,一般于2-4周回到基线。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与其对应的部位可出现ST段压低,称为对应性压低。3坏死性Q波:心肌坏死的心电图改变为出现异常或病理性Q波,Q波时间≥0.04s,深度1/4R波。这是由于某部位心肌坏死后,其产生的心电向量消失,与其对应的心肌,因无相反的向量抵消,故其产生的除极向量增大,形成了“梗死向量”。(二)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1.临床诊断:①典型的临床表现;②心电图改变③心肌酶学改变及血清肌钙蛋白增高。2.曾经,临床上按有无Q波,将心肌梗死分为有Q波型心肌梗死和无Q波型心肌梗死。两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固然不同。但从心电图角度来说,均有ST-T的动态演变过程。3.目前,心肌梗死按ST段改变分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三)心肌梗死的分期根据心肌梗死后的缺血、损伤、坏死随时间不同而出现动态演变,可6分为以下4期。1.超急期在心肌梗死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将出现缺血和损伤心电图的改变,表现为巨大高耸的T波,类似高血钾心电图改变。ST段呈斜型抬高,与直立的T波相连,形成单向曲线。但未出现异常Q波。由于持续时间短,在心电图上有时难以描记到。2.加深逐渐变浅。急性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数小时至数天出现,可持续数周。心电图呈现演变,ST段弓背向上抬高,出现异常Q波。3.近期在心肌梗死后数周出现,此期以坏死及缺血为主要特征,ST段弓背型抬高减轻,逐渐回至等电位线,异常Q波或QS波仍存在,缺血型的T波倒置由4.陈旧性期常在急性心肌梗死后3-6个月或更久出现。坏死型的Q波或QS波仍存在,ST段回到等电位线,T波持续倒置或低平,趋于恒定不变。但有个别病例异常Q波可以消失。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开展了对急性心肌梗死实施溶栓及心脏的介入治疗,不但明显缩短整个病程,还可以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表现,有部分病例不再呈现上述典型的演变过程。7(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心肌梗死部位导联前壁V2、V3、V4、V5前间壁V1、V2、V3广泛前壁V1、V2、V3、V4、V5、V6下壁Ⅱ、Ⅲ、aVF正后壁V7、V8、V9高侧壁Ⅰ、aVL右心室V3R、V4R、V5R附加知识点:(一)ST段抬高的常见病因:冠心病心梗、变异型心绞痛、冠脉夹层、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心肌病、心包积液、心包炎、室壁瘤、预激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束支传导阻滞、Burgada综合征、(二)ST段压低的常见病因:冠心病心绞痛、冠脉夹层、心尖囊样综合征、心肌病、心包炎、高血压心肌劳损、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电解质紊乱、肺梗塞、急腹症(胰腺炎、胆囊炎)、颅内出血、气胸、甲亢、甲减、心瓣膜病变等。上述的总结并不完善,其目的只有一个,ST段改变的病因很多,冠心病只是其中之一,仅此而已,异常的ST段改变不能和冠心病划等号。
本文标题:心电图基础知识2015121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0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