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同学们,提起毛泽东,对中国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那么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为什么能成为一代伟人,成为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是怎样的一位少年呢?红旗中学语文组优质课件(美)埃德加·斯诺--永远的中国情结提问:课文的题目引自哪一首词?是什么意思?(《沁园春·长沙》不寻常的日子是很多的。毛泽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925年时年32岁毛泽东简介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埃德加·斯诺,1905年生于美国,享誉世界的著名记者。1936年7月到达中央苏区陕北保安,成功采访了毛泽东等大批中共高层领导人,写成《红星照耀中国》(译名《西行漫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毛泽东和我党苏区的“妖魔化”宣传,轰动世界。他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以自己的行动,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该文原名《毛泽东自传》。毛泽东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蒋介石反动政府通缉名单上的第一号“赤匪”,蒋介石悬赏二十五万元银洋不论死活要缉拿到他,国民党多次在报纸说他已经被击毙了。当时,作者斯诺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脑子里总是在想,毛泽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来历如何?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斯诺百思不得其解的。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和谜底,惟一的办法,就是必须亲自到红色根据地去走一趟。后来,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到达陕北,成功采访了毛泽东。斯诺根据他的谈话记录整理而成这篇《毛泽东自传》。在选入教材时,改为现题,且有删节。写作背景:毛泽东是个什么样的人?整体感知、梳理大意1、课文主要描写毛泽东对旧的观念和制度的反叛事件,请同学们读课文,勾划出这些典型事例。并思考这些事件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P51第四段:“罢课”事件:给“我”的印象极深(反抗竟能取得如些效果)(2)P52第一段:和父亲辩论:能引经据典进行辩论,“读书”肯定好处多。(3)P52第三段:“跳塘”事件:明白了公开反抗来保卫自己权利时效果更好。(4)P53倒三段:和父亲争执,脱离家庭:走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5)P54倒二、三段:同情“叛徒”,钦慕“激进”教员:是求学才有了这样的认识。(6)P55第二段:违背父志考进“激进”学校:第一次远离家乡。(7)P57第二段:毅然剪去发辫事件:政治观念是如何地可以转变一个人的观点啊!(8)P57第5段:决心加入黎元洪革命军:使自己认识到学生军不如正规军。(9)P61倒一段:不和父母之命的媳妇一起住(属插叙)、和嫖妓青年绝交:只谈天下大事。(10)P65第一段:反对、驱逐张敬尧:逐渐认识到学生运动及团体的厉害。(11)P65第二段:在北平组织反军阀运动:使自己更加认识到政治团体的力量。(12)P65第四段:将工人组织起来革命:第一次领导工人阶级,走上革命道路。总结:这些事件都表现了毛泽东的强烈叛逆性格,正是这种叛逆性格引导着毛泽东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成为生生不息的奋斗动力,最终坚定地走向马克思主义。2、勾划出对毛泽东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读书、学习活动,并思考这些事件对他的思想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毛泽东读过哪些书?参加过哪些学习活动?这些书籍和活动对他的思想发展起到什么作用?(1)第一次读到报名为《民报》的报纸:受到“民族主义”派的影响,开始发表政见(2)当兵时读了《湘江日报》:接触到“社会改良主义”。(3)短暂上了“商业学校”和“省立一中”不适就自修,读到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第一次开始放眼看世界。(4)读了康有为关于改革运动的两本书和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认识了一些政治但还没有成为反君主的人。(P55)(5)读一本叫《世界大英雄传》的书:读到拿破仑、林肯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受到民主思想影响。(P56)(6)第一次读到报名为《民力》的报纸:受到“民族主义”派的影响,开始发表政见。(P57)(7)当兵时读了《湘江日报》:接触到“社会改良主义”。(P58)(8)短暂上了“商业学校”和“省立一中”不适就自修,读到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第一次开始放眼看世界。(P59)(9)(总写)选择上“湖南师范学校”:我的政治观念开始确定。这一时期,我的头脑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P60——P62)(具体写)自己写了一篇题为《心力》的文章;一个教员常给我看旧《民报》:愈加清楚同盟会的活动和会纲。开始阅读《新青年》杂志:陈、胡成了我的模范,代替我已经厌弃的康、梁。(10)在“北大”做图书佐理员时参加哲学和新闻研究会,借此旁听大学的课程。(P63)(11)第二次到北平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三本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P65)读《民报》,使毛泽东了解了孙中山和同盟会,并第一次发表政见自修时期,博览群书,历史、地理、伦理、逻辑、文学无所不包丰富了毛泽东的思想读陈独秀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思想开始《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书,使毛泽东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通过上面的学习活动,我们感觉到,毛泽东在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并不是面面俱到,杂乱无章,而是有明显的线索的,请问是什么线索?讨论总结:传主在叙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是按照如下两条线索进行的:一是“反抗”性格的发展,一是自己不断读书、学习的人生历程,反抗性格引导他去阅读更多的书籍,去见识更广阔的世面,并最终导致他思想的转变。也就是说,本文是按照“反抗”、“学习”的双线结构来安排文章结构的。参考:一是“反抗”性格的发展一是自己不断读书、学习的人生历程读书学习让毛泽东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改变之后的毛泽东就显得更加叛逆。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叛逆性格与读书学习的兴趣爱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着少年毛泽东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最终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小结:2、从毛泽东的自述中,你是否可以归纳出毛泽东的主要性格品质?讨论探究:对待父亲(传统道德中的父权)我家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是我,我的母亲和弟弟所组成的,有时甚至雇工也在内。但当我十三岁时,我找到了一种有力的理由和我的父亲辩论,我引经据典,站在父亲自己的立场上和他辩论。我的不满增加起来了。辩证的斗争在我们的家庭中不断地发展着。我愤恨他,离开了家。我走到一个池塘的边上,对他威胁,如果他再走近一点,我便跳下去。坚持理想,坚决反抗对待读书:我熟读经书,但我不欢喜那些东西。我所欢喜读的是中国古时的传奇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然而我还继续求学,找到什么书便读,除了经书以外。······在深夜,我常把我室中的窗门遮盖起来,使我的父亲看不见灯光。最后我从家庭中出走。我到一个失业的法律学生家里去,在那里读了半年书。此后,我在一位老秀才面前攻读了更多的经书,并读了许多当代论著和几本书。漫长而艰难的求学路。学有所选,矢志不移对待农民有一天,我在这些故事中偶然发现一件可注意的事,即这些故事中没有耕种田地的乡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学者,从未有过一个农民英雄。然而我永不忘记它。我觉得这些“叛徒”都是与我的家人一样的普通良民,于是我深恨对待他们的不公平了。然而在我们这般学生的眼光中,他是一位英雄,因为大家都同情这次造反。关注他们的命运,同情他们的遭遇对待革命这时,长沙正在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激动异常,就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我和一个朋友毅然剪去发辫,······并强力剪去他们的发辫。决定还是参加正规军。我和几个友人成立了新民学会。回转长沙以后,我就在政治上做更积极的活动了。我代表新民学会到北平去,并在那里组织了一个反军阀的运动,新民学会将反张的斗争扩大而为普遍地反军阀的运动了。在北平我做了一个通讯社的社长,来推动反军阀工作。革命的策划者,领导者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反抗意识的萌芽改良主义思想三民主义资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具有天生的反抗、叛逆性格和善于根据健康的人生目标读书、学习的品质。还有哪些?小结:(明确: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坚定的革命责任感、远大的抱负、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锻炼身体的坚强毅力、为了学业闭馆苦读的自律精神和舍弃一切的智慧。)拓展延伸:读完课文,你对这位巨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你写一段话,表达一下你的看法。各国对毛泽东的评价:联合国总部以历史上罕见的快速度在毛泽东逝世的当天就降半旗致哀。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联合国全体大会上发言时盛赞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将继续鼓励今后的世世代代。联合国大会主席在联大开幕式上发表讲话说:最近,世界上失去了我们时代最英雄的人物。安理会主席在9月10日的专门悼念会议上致悼词说:毛主席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执行局书记说:毛主席是不仅为自己的人民而且为全世界人民向未来打开了门窗的世界性人物。各国对毛泽东的评价:“在任何时代成为历史伟人的是很少的,毛主席是其中的一位”,“毛泽东的著作给人类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确实是我们时代的一位杰出人物”,“毛主席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对历史的影响将远远超出中国的国界。”——美国总统福特经典老歌《北京的金山上》.mp4东方红.flv课堂拓展:毛泽东诗词五古毛泽东13岁作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1906年秋有一次,老师毛宇居外出,临走前规定学生必须在室内背书,不准走出私塾房间。老师前脚一走,毛泽东后脚就跨出了门。他背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去了。他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给每个同学送上几粒毛栗子,也孝敬已回来的先生一份。毛宇居却不领情,责问道:“谁叫你四处乱跑?”毛泽东回答说:“闷在屋内头昏脑胀,死记硬背也是空的。”毛宇居听了十分恼火。毛泽东就说:“那我就背书给你听好了。”毛宇居知道背书难不倒这个学生,心生一计,来到院子中央,指着天井道:“我要你赞井!”毛泽东沿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口占一首《五古》间接地批评了毛宇居老师,从而也批评了这压制学生的教育方法。此诗引自罗炽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华夏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全诗以拟物化手法,写青蛙如老虎般独霸池塘,它懒洋洋地在绿杨树下养足精神。尤其在春天,只要它不先开口鸣唱,任何一个小虫都不敢出声。因青蛙吃小虫,而青蛙对于小虫来说已相当巨大凶猛了。七绝·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1909年毛泽东写这首诗时正值17岁,但已心存高远,立志走出韶山冲,去长沙求学,去广阔的天地锻炼,而且立下誓言,不成功绝不还乡。接着诗人将少年雄心再往前推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人之一生就贵于奋斗,应“先天下之忧而忧”,不必考虑一定要在故土上掩埋自己的尸骨。因为一个人要经历过多少岁月,多少事件,多少奋争,“踏遍青山人未老”,人的一生的确是到处都是青山,“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人生的理想之树本可以遍插万座青山。从这首小诗中,我们已经看到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身怀远大抱负及无垠的革命理想。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0年秋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长
本文标题: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2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