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思维方式与方法案例汇总
1.20世纪初,美国办报人威廉登报征求关于新闻这一概念的定义。应征者达数百人之多。现将应征的定义举例如下:例1:有人认为:“新闻就是关于东南西北所发生事情的报道。”理由是:在英文里,“新闻”用“news”来表达,而“news”乃是north(北),east(东),west(西),south(南),四个词取其第一个字母缩写而成的。例2:有人认为,“新闻就是关于离奇的、非同一般的、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报道。”理由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例3:有人认为“新闻就是关于多数人感到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诸如战争,犯罪)的报道。”例4:有人认为,“新闻是新事的记录,新闻不是过去发生事情的报道。”理由是:新闻不同于历史,关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就是历史了。请运用定义的规则,分析以上四个关于“新闻”的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答:例1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因为东西南北各地所发生的事并非都是新闻。例2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因为新闻不一定都是报道离奇事情的。例3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因为新闻报道的内容,并非都有“刺激性”。例4的错误是把“新闻”定义为“新事的记录,”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把“新闻”定义为“不是过去发生事情的报道,”犯了“定义用否定联项”的逻辑错误。2、北宋时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有一次去逛庙会。老和尚见他衣不出众,貌不惊人,就显得很冷淡,对他说:“坐。”然后对站在一边的小和尚说:“茶。”交谈了几句之后,老和尚发现苏东坡知识渊博,并非凡人,于是改变态度,谦恭地说:“请坐。”又对小和尚说:“敬茶。”最后,当老和尚了解到此人就是当时颇负盛名的苏东坡时,立即显得十分殷勤,笑容可掬地说:“请上坐。”又连忙叫小和尚:“快敬香茶。”临走时,老和尚请苏东坡题词留念,苏东坡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老和尚顿时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试分析苏东坡是运用何种方法使老和尚顿时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的?其逻辑依据是什么?答:1、苏东坡就是运用限制这种逻辑方法使老和尚顿时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的。通过限制,寥寥数笔就活灵活现地揭示了老和尚的心理变化过程,辛辣地讽刺了他按等级待客的势利眼态度。(15分)2、其逻辑依据是属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存在着反变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少,反过来,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多。(15分)3、有一推销员向某厂推销污水净化设备,厂长嫌花钱多,不愿意购买。推销员就对厂长讲:“买净化设备是得花钱,不买净化设备交罚款也得花钱;不论买与不买,都得花钱。只不过买设备是一次性投入,还可提高企业声誉;交罚款是多次投入,而且会毁坏企业声誉。”厂长听后觉得,相比之下,购买净化设备对企业更有利,于是决定购买污水净化设备。试分析在这一事例中,推销员促成这桩买卖的秘诀是什么?答:实例中,该推销员就是通过构造一个简单构成式的二难推理,并晓之以理,使该厂长权衡利弊后,决定购买净化设备。该推销员构造的简单构成式的二难推理可整理如下:如果买净化设备,那么企业就要一次性投入得花钱;如果不买净化设备,那么企业就要交罚款也得花钱;或者买净化设备或者不买净化设备;总之,企业都得花钱。4、魏晋年间,有个聪明的孩子名叫王戎。七岁那年,一天他和同伴在野外玩耍,看到路边一棵野生的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孩子们争相采摘,只有王戎一人远远地看着不动。有人问为何不摘?王戎回答“此李必苦”。大家一尝,果然立子苦涩无比。请运用推理的有关知识回答王戎“此李必苦”的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写出推理的过程,并说明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故事中王戎是运用了一个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来得出结论的.其推理形式是:如果路边李子不苦,那么,李树上不能多果(过路行人早已摘光);现路边李树上多果;所以,路边李子必苦。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符合推理的规则,正确。5、歌德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的文艺大师,一天,他与一位文艺批评家“狭路相逢”。这位批评家生性古怪,遇到歌德的走来,不仅没有相让,反而卖弄聪明,一边高傲地往前走,一边大声说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但见歌德笑容可掬,谦恭地闪在一旁,一边有礼貌地回答道:“呵呵,我可恰恰相反。”结果故作聪明的批评家,反倒自讨个没趣。在这个故事里,无论是文艺批评家还是歌德,各自都只说了一句话,而且话语非常简练,极为深刻,话中有理,语中有刺。请运用三段论推理的有关知识对文艺批评家和歌德的话予以逻辑分析。答:文艺批评家和歌德各自运用的都是省略三段论推理,将其恢复后,文艺批评家的三段论是: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大前提)你歌德是个傻子(小前提)所以,我不给你让路(结论)。歌德推理的三段论是:我给傻子让路(大前提)你批评家是傻子(小前提)所以,我给你让路(结论)。以上两个推理都正确,符合三段论推理的规则。6、马克•吐温是非常幽默的美国著名作家,他的《镀金时代》这部小说揭露了政府的腐败及一些政客的卑鄙无耻。《镀金时代》发表以后,在一次酒宴上记者们采访了马克•吐温。在答记者问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事后,记者把此言见诸报端,华盛顿的议员们极为愤怒,纷纷要求马克•吐温进行澄清或道歉,否则,法庭上见。几天后,《纽约时报》上登出了马克•吐温向议员们道歉的声明,全文如下:日前鄙人在酒席上发言,说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妥,而且也不合事实,故特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请运用性质判断对当关系的有关知识对马克•吐温的幽默与机智作出逻辑上的分析。答:马克•吐温所说的“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是一特称肯定判断(I判断),而道歉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则为一特称否定判断(O判断),二者可以同真,不能由特称否定判断真推出特称肯定判断假。因此,“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并没有否定“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他只不过用另一种方式把这些议员们痛骂了一顿。二者只是判断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其思想内容并无差别。但议员们又有口难言,因为马克•吐温没有明确肯定“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如果他们这么认为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7、过去有一位师傅带了两个徒弟。一天,他想考考他们两个哪一个更聪明一些。他把两个徒弟叫到跟前说:“你们每人拿一簸箩花生去剥皮,看看花生仁是否都有粉衣包着,看谁先回答我的问题。”大徒弟一听,端起簸箩就往家跑,饭也顾不得吃,急忙剥起来。二徒弟没像师兄那样着急,他不慌不忙地端着簸箩走回家。他先对着花生端详了一会儿,然后捡了几个肥的,拣了几个瘦的,拣了几个两个仁的,又拣了几个一个仁、三个仁的,总共也不过一把花生。他把几种不同类型的花生都剥了皮,发现无论肥的、瘦的,一个仁的、两个仁的还是三个仁的都有粉衣包着,就自言自语道:“好了,我都知道了。”大徒弟从早晨一直干到傍晚才把花生剥完,发现花生仁都有粉衣包着。他歇也没歇就去向师傅报告,到那里一看,师弟早已到了。师傅见两个徒弟都来了,就说:“二徒弟先到的,先回答我的问题吧!”二徒弟回答说:“我选了几种花生,发现每种花生都有粉衣包着,所以知道所有花生的仁都有粉衣包着。”大徒弟听了恍然大悟:“还是师弟比我聪明呀!”试运用归纳推理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大徒弟会说师弟比他聪明呢?答:大徒弟和二徒弟在寻找答案时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他们都通过剥开个别的花生进行研究;其次,他们的结论都是“所有花生的仁都有粉衣包着”。但是,他们得出结论的过程并不完全相同。大徒弟的思维过程是:第一颗花生的仁有粉衣包着,第二颗花生的仁有粉衣包着,最后一颗花生的仁有粉衣包着,所以,所有花生的仁都有粉衣包着。而二徒弟的思维过程是:肥花生的仁有粉衣包着,瘦花生的仁有粉衣包着,一个仁花生的仁有粉衣包着,两个仁花生的仁有粉衣包着,三个仁花生的仁有粉衣包着,所以,所有花生的仁都有粉衣包着。可以看出,这两个推理的前提都是关于某类事物中个别对象的判断,而结论则是关于此类事物所有对象的判断,就是说,它们由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知识的结论,这种推理称为归纳推理。归纳推理与三段论虽然同样依据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但它们的方向正好相反,归纳推理依据的是个别当中包含着一般。大徒弟所使用的是完全归纳推理,它是根据对一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的考察,得出一个关于此类事物一般性知识的结论。完全归纳推理在调查、统计等工作中经常应用。例如,通过考察发现,某个班40个学生在期末考试中每一个都及格了,人们就可得出结论:这个班所有学生都及格了;某个组10个人,每个人都戴眼镜,我们可以说:这个组所有人都戴眼镜。显然,如果无一遗漏地考察了一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而且推理的每一个前提都是正确的,那么,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就是确实可靠的,这也是它的优点。但是,如果某类事物的个别对象是无限的(如星体、实数),或者虽然有限但事实上无法一一考察(如桌子、飞禽),它也就不适用了。这位大徒弟在花生的数量非常多的情况下通过完全归纳推理得到结论就极其笨拙。二徒弟则显得比较聪明,他经过观察,选出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花生进行研究,发现尽管花生有肥瘦、仁数多少不等,但都有一共同的性质,即它们的仁都有粉衣包着,推而广之,就可知道所有花生的仁都有粉衣包着。这种通过对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考察得出一个关于此类事物全体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称为不完全归纳推理。那么,二徒弟得出结论的根据又是什么呢?他主要依据所碰到的那部分花生的仁都有粉衣包着,而没有发现相反的情况。这种仅仅根据没有出现反倒而得出结论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称为简单枚举推理。简单枚举推理是最初级的归纳推理,也是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推理方法。比如,每当在大雨到来之前,燕子总是在低空飞行,蛇纷纷出洞,从来没有出现过反例,于是人们得出结论:“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每年冬天下了大雪,第二年就会获得大丰收,也从没有例外,于是人们说:“瑞雪兆丰年。”8、甲乙丙丁四人同时参加高考,结果只有一人考上,三人落选。老师让他们猜究竟谁考上了。甲:我没考上。乙:丁考上了。丙:乙考上了。丁:我没考上。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猜中,请问谁考上了?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没猜中,请问谁考上了?答:四人中只有一人猜中:甲考上了。四人中只有一人没猜中:乙考上了。推倒的关键在于假设!我把猜中标注为T(对),没猜中标注为F(错)1、假设甲说我没考上为T,乙、丙、丁的条件与甲不构成冲突,我们继续假设乙:假设甲为T,乙为T,那么丁就是F,丙也是F。2T2F不符合出题条件。假设甲为T,乙为F,那就意味着丁是对的,丁为T,现在就剩下了丙,如果丙是对的,那么情况是乙考上了,四个人3T1F,符合题目条件,所以保留这个答案。如果丙是错的,那就是乙没考上,甲乙丁都没考上,所以那就是丙考上了,于是四个人:甲T乙F丙F丁T,2T2F不符合题目条件。2、假设甲说的是F,那就是说甲考上了,于是乙为F、丙为F,丁说的就是对的,符合3F1T的条件。所以判定甲考上了。9、.松鼠问题是逻辑中著名的问题之一。有两个猎人老伊和老鲍一起到山里去打猎。在树林里.他们看见一棵大松树上有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奇怪的是,这只小松鼠一点也不怕人,张大着双眼紧盯着老伊和老鲍。他们向左走了几步,松鼠也同样向左移动了几步。他们向右走了几步,松鼠也向右移了几步。老伊和老鲍干脆围绕着这棵大松树走了一圈,没想到的是,这只松鼠也在树上绕了一圈,它的脸一直对着两个猎人,并且双眼紧紧盯着他们。这时候,在旁边观望的另一个猎人问他们:“你们有没有绕着松鼠走了一圈?”“有,”老伊说,“松鼠在树上,我们已经环绕这棵松树走了整整一圈,当然也就是绕着这只松鼠走了整整一圈了,即走了一条封闭曲线。”“不对不对!”老鲍马上表示反对,他说:“我们根本没有环绕松鼠走一圈。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已经环绕松鼠走了一圈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各个方面看到松鼠,但事实上,我们却始终只看见松鼠的面部,而松鼠的其余部位都没有看到。这怎么算环绕松鼠走了一圈呢?”“哪有这样的道理?环绕松鼠走了一
本文标题:思维方式与方法案例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45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