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1课时方案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课时总第课时课题16、紫藤萝瀑布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朗读、感悟相结合、探索交流教具多媒体、相关图片、课件资讯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②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③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教学难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导学练流程测评内容学生活动设计前置测评1)本文是以作者的------为线索,以-------的过程为顺序组织材料的.全文由看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2)作者为什么把紫藤萝花,比喻成瀑布?这写出了紫藤萝花怎样的特点?导学步第一课时(一)整体感悟①精心导入: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学生活动设计2骤②感知内容a.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问题组:a、本文学习什么内容?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领读,帮助学生感知、理解。第二课时(二)研读与赏析①教师导学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好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②自主探究问题组:a.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c、赏析语段中精美语句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教师小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3③学法指导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a.简单的内容归结:看花?繁花似锦忆花?思绪万千}生命永恒思花?振奋精神b、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小结: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呢?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C、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小结](注意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六个字,结合作者的简历稍做介绍。)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④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从4中找出精美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与赏析。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第三课时(三)体验反思①质疑交流,通过研读,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a.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b.教师向学生提出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学生讨论,可以有不同见解,教师巡视并指导。②拓展延伸a、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b、做口头作文:《我看()花》。[教师总结]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5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四)延伸作业①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②写观察日记,题目自拟。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时方案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课时总第课时课题17、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朗读、感悟相结合、探索交流教具多媒体、相关图片、课件资讯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教学重、难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6点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导学练流程测评内容学生活动设计前置测评1.找出描写“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将其填入下面括号中,并说明其作用。()()()()作用:2.“我”最后爬下了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后,为什么“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3.对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说出你的理由。导学步骤第一课时1、课文导入: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2、整体感知: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学法指导]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复述抢答: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学生活动设计7有名字的是哪两个?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第第二课时二合作探究:[来源:Z#xx#k.Com]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3、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来源:学科网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4、体验反思: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8[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5、学生朗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来源:学科板书设计教学反思9课时方案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课时总第课时课题18、《短文两篇:蝉贝壳》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探究阅读教具多媒体、相关图片、课件资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4、对比探究阅读;情感与价值目标: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导学练流程测评内容学生活动设计前置测评1.作者为什么把贝壳视为宝贝2.作者从小贝壳这个事物中感悟出什么道理2.《蝉》一文中的“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3.席慕容节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不超过25个字导学步骤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二、新授(一)夯实基础1、知人论世小思简介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学生活动设计10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2、席慕蓉简介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
本文标题: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73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