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19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
19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一、课程教学要求1.教学学时与教学方法教学学时:2学时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2.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本讲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论,具体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的性质与特征、资本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的形式、资本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的调节、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结构的相关问题。学习要求:一是要求学生掌握资本主义分配下工资的形式与本质,二是通过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形式的掌握了解资本主义利润的实现方式。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形势与调节。教学难点: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二、教学内容1.资本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的性质与特征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不同的经济制度相互区别的最基本的标准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分配制度或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财产基本制度,这种财产基本制度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他是财产权的核心内容。尽管财产所有权的形势具有多样性,但是就人类社会某一特定发展阶段来看,存在某种占主导地位的财产所有权形式,它决定与制约着其它非主导的财产所有权形式。这种占主导地位的财产所有权形势就是社会的基本财产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生产资料为少数人所有,大部分劳动者没有或者拥有很少的劳动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与发达的商品经济相结合。资本主义制度下占主导地位的分配方式是按资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2.资本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的形式2.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1)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工资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价值与工人的必要劳动相对应,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付出的必要劳动凝结而成,其最低限,即最低工资,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2)工资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工资表现形式有很多,但基本形式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是资本主义工资的主要形式。计时工资计时周期有缩短的趋势,能够提高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对劳动力的使用量可以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灵活调整。计件工资则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工资单价=计时工资(日工资)/产量(日产量),计件工资能够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节约监督管理费用、可能节省生产费用、压低工资的手段。(3)工资的数量变动趋势。工资的支付采取了货币的形式,根据物价水平的不同,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两者也常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虽然不变甚至提高,实际工资却可能降低。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名义工资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物价水平上涨,或者名义工资的增长速度赶不上物价的上涨速度,实际工资就会降低。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是表示工资绝对数量的概念。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发生背离的情况:第一,实际工资↑=名义工资↑↑/价格水平↑第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价格水平↑↑第三,实际工资↓=名义工资→/价格水平↑2.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如果从商品价值中去掉剩余价值,余下的部分就等于资本家生产商品时耗费的资本价值。如果以K表示成本价格,那么,商品价值的公式W=C+V+M就变成W=K+m,即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成本价格小于商品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为剩余价值。成本价格是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成本意义:——盈利或亏损的分界线;wk,盈利;wk,亏损;——竞争胜负的关键。价格竞争与成本竞争。对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不仅是作为成本的所消耗资本的一个增加额,而且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一个增加额。因为预付资本中未被消耗的那部分不变资本虽然不构成成本,但同样参加了商品生产过程,同样也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因而也被看作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当不把剩余价值看作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这样,商品价值就等于生产成本加利润。如果用p表示利润,则商品价值的公式就从W=c+(v+m)=K+m,进一步变为W=(c+v)+m=K+p。(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不同生产经营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会造成利润率的不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较高。不同部门利润率的不同必然会引起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通过资本转移使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在不同生产经营部门之间的转移必然引起不同部门商品供求关系和商品比价关系的变化,从而引起部门间利润率的变化。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总的而言就是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趋于平均化。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过程中,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指能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它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k+p,其中K表示成本,P表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的形成为前提。马克思说:“求出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把这个平均数加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上,由此形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质:同资本有联系,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量: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2.3资本主义制度下各行业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具体形式(1)工商业资本和工商业利润。工商业利润实质是从事生产经营的工商业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形式。在生产价格形成后,工商业资本家就按照生产价格决定的市场价格销售商品,减去成本就得到利润。工业资本家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织生产,并将生产的商品卖出去,以工业利润的形势取得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通过经营销售商品,以商业利润的形式取得剩余价值。(2)借贷资本和利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除了工商业资本以外,还有借贷资本。借贷资本就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借贷资本家贷出货币资本,获得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利息是借贷资本的收入。资本所有者将获得平均利润的权利转让给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工商业者,工商业者用借来的资本从事生产经营获得平均利润,并将其中一部分作为使用信贷的报酬付给资本贷出者。(3)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来进行的。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债权人与债务人借贷关系中介的资本主义企业。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银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银行资本家以银行利润的形式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的,与经营工商业的目的一样,也是为了获得利润。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自有资本,即银行资本家自己垫付的资本,这只占银行资本的很小部分;另一部分是借入资本,即银行吸收进来的各种存款,这构成银行的主要营业资本。信用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主要有两种信用形式: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指职能资本家之间以赊账方式买卖商品而发生的信用;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贷款的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4)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是作为资本进行运动的,但它们不是真实资本,只是虚拟资本。能够定期给其持有者定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都属于虚拟资本。有价证券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它们是真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它们是其持有者取得定期收入的凭证,并且其持有者能够通过转让证券换取现实的货币资本。有价证券所以是虚拟资本,只是因为有价证券本身没有价值,不是实际资本,它作为实际资本的纸制复本形式表现资本价值。有价证券的价格不是它本身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其预期收入的资本化。作为虚拟资本的股票等有价证券虽然是真实资本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是它们的价格并不由真实资本价值来决定,而是取决于它们的预期收入与存款利息率的比率。虚拟资本价格脱离真实资本价值形成其本身的独立运动,它们的价格变动与真实资本价值的变动无关。虚拟资本的形成与发展加速了资本的周转和转移,促进了资本集中和股份公司的发展。(5)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地租。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一种收入,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所以地租是和土地所有制紧密联系的经济范畴。资本主义地租由于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不同,可以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农业资本家实际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实际是这两种形式地组的总和。——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又可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指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造成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绝地地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所有者不会把土地无偿交给别人使用,即使出租最贫瘠、最偏远、最劣等的土地,也要求获得一份地租。这种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3.资本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的调节3.1在起点实行以机会均等为核心的收入分配干预政策。所谓起点,是指在进入市场之前,由于个人天然察赋的不同,必然造成他们获得收入机会的不均等,因此,西方国家普遍采用了以下三种政策:第一,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内容的干预政策。第二,以均等就业机会为内容的干预政策。第三,促进财产占有机会均等的干预政策。3.2在过程中实行以公平竞争为核心的各种干预政策。所谓过程中,即劳资双方进入市场竞争后,由于劳资双方所拥有的要素性质的不同,直接决定了其收入的差别。西方国家政府为了有效控制这种差别的扩大,采取了以下三种政策:第一,通过最低工资立法,保证在缔约劳工合同时劳动和资本获得较为均等的选择机会。第二,推行“工资集体谈判”制度,改善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第三,制定“就业计划”改善工薪阶层的收入分配状况。3.3在终点实行以平等收入为核心的政策。所谓终点,是指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进入再分配过程中,获得最终收入时。政府为了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普遍采取了以三种再分配政策。第一,通过税收实现旨在平等收入分配的目的。第二,通过政府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第三,通过“反贫困计划”改善贫困家庭的收入状况。第四,通过第三次分配或慈善事业调节收入分配。三、主要参考文献[1]马克思:《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2]何炼成:《资本论教学与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四、课后习题1.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2.工资的本质及形式?3.平均利润的形成及其平均化趋势?4.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5.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本质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标题:19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7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