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18高考复习-论语-知识点回顾
《论语选读》知识点回顾《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均无贫含义)1.“为政以德”具体含义,有什么作用?2.治国主张“富之”“教之”(先富后教思想),又主张“去食留信”,是否矛盾?3.“正己”含义4.孔子的“均无贫”与历史上农民起义口号“均贫富”是否相同?理由?为政以德1.“为政以德”具体含义,有什么作用?具体含义: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德治”“礼治”)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作用: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有耻且格。(心悦诚服、自我约束)耻:羞耻心格:内心归依,心悦诚服2.治国主张“富之”“教之”(先富后教思想),又主张“去食留信”,是否矛盾?不矛盾。两个主张都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孔子认识到百姓富足、教化的重要性。而“去食留信”是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对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根本。3.“正己”含义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对执政者而言,要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惠爱人民;役使百姓按一定的时节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季康子问:“使(要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4.孔子的“均无贫”与历史上农民起义口号“均贫富”是否相同?理由?不相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正如朱熹《论语集注》的解释“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均贫富”的“均”是等级制度下的平均。克己复礼1、“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是否相同?理由。2、孔子为何要提出“正名”?“正名”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3、怎样做到“色”?“有酒食,先生馔”就是“孝”吗?1、“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1)“礼”是一种制度、规范,“仁”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回归周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不相同。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子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孔子提倡要各安其分,强调两面性。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父也有制约,如“君使臣以礼”。(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是否相同?理由。2、孔子为何要提出“正名”?“正名”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名”就是名分,即社会角色。“正名”就是拨乱反正,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因为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各种礼制都遭到破坏,僭越行为司空见惯,因此孔子要“正名”,维护等级制度。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要各守其位,各事其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怎样做到“色”?“有酒食,先生馔”就是“孝”吗?——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侍奉父母时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脸色是内心的外现)“孝”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原则侍奉父母,“有酒食,先生馔”等物质上的供养,更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从而做到“色”。孝:孝顺父母弟:通“悌”,敬爱兄长(补充)1、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2、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3、礼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1、“辟人之士”、“辟世之士”分别指谁?各列举一位。2、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80-100字)1、“辟人之士”、“辟世之士”分别指谁?各列举一位。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辟人之士”、“辟世之士”分别指谁?各列举一位。•“辟人之士”:逃避恶人的志士(怀有与有道者一起整顿天下的志向)如孔子•“辟世之士”:逃避人世的隐士如接舆(狂放游侠似的隐士)、长沮、桀溺(匿迹山林的隐士)、荷蓧丈人(清高孤傲而性格:复杂的隐士)。他们对孔子师徒极尽奚落和嘲弄。——同时孔子还遭到普通人的反对,如晨门人(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荷蒉者(深则厉浅则揭)。认为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厉:穿着衣裳涉水揭:揭起衣裳2、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倡导积极入世,道家主张消极避世①孔子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忧患意识、担当精神。②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③孔子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而执著不易(不改变),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具体做法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仁”的根本:孝悌,即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仁”的具体准则(内涵):忠恕,即对人尽心竭力。待人仁爱宽厚。“仁”的理想效果: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仁”的最高境界: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作出了贡献。仁者爱人如何理解孔子与其弟子对“志”的认识?1、忠”“恕”两字的内涵是什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2、孔子不管是对盲人,还是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都“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为什么呢?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3.22),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14.17)。由此可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1、忠”“恕”两字的内涵是什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矛盾。均为待人的基本原则,推己及人。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2、孔子不管是对盲人,还是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都“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为什么呢?这是仁的具体实践(表现)。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说明孔子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3、问: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3.22),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14.17)。由此可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君子之风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文质兼美。“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修养。“质”的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译文:追求正道,执守道德,依据仁爱,游习六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爱心,有文化)据:执守游:游习,广泛涉猎艺:六艺,礼、乐、射、御(驾车)、书(六书、文字)、数(算术)•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耻:以……为耻恶:(形)坏•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弘大,心胸开阔毅:坚毅,意志坚毅•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质:本质纯真朴实(内在本质)文:文饰,修饰(外在形式,如仪容、举止、礼节等的修饰和追求)1、自主回顾并翻译《君子之风》每则内容(翻译内容写在练习簿上)2、①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的?3、“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反映了儒家的什么思想?2、①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见利思义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3、“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反映了儒家的什么思想?反映了儒家的中庸思想。这一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
本文标题:18高考复习-论语-知识点回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9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