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马原复习提纲要点整理
第1页共10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范围绪论部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4)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与其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4~P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3、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思想来源(三种直接思想来源);(P5)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潮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思想家们求索时代课题的尝试,他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比如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等。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P16)(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第2页共10页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4)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P22-P23)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是否是真实的,这一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2、物质概念的经典定义及其意义;(P24-P25)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万事万物的共同特征,即客观实在性。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4-P39)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P34-P37)(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第3页共10页(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具有条件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二)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括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1)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3)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种过程。5、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P39—P45)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属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6、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P46-P47)(1)质量互变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2)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行,具有重第4页共10页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一切肯定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7、意识、意识的能动性、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P28-P32,)(1)规律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的联系。(2)意识意识的能动性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要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58-P64)(一)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使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的检验2、认识的实质及两条认识路线;(P64)认识的实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两条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第5页共10页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3、认识的基本规律和过程;(P67-73)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二)从认识到实践一是理论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一是认识的真理性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4、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P73-P80)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和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可以辩证转化的。(2)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真理与谬误即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真理的检验标准;(P81-P84)(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真理就是要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的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P102)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2、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P110-P115)(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第6页共10页生产力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
本文标题:马原复习提纲要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0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