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笔记
河姆渡遗址:代表长江流域文化仰韶遗址:代表黄河流域文化上古时代文化活动由巫、史掌握Epic:史诗第一章诗经与楚辞诗经: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商颂、鲁颂思想内容:1、时光流逝引发的生命意识2、爱情与婚姻生活3、战争和劳役4、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艺术特点:1、抒情诗为主流2、反映现实生活3、表达感情克制而平和诗六义:《周礼》载:大师“教六义”,《毛诗序》“诗有六义”,内容和顺序同,均指风、赋、比、兴、雅、颂。风、雅、颂为《诗经》的三大部类,赋、比、兴为三种基本表现手法。赋即铺陈,比是比喻。兴是起兴,一种发端,思绪无端飘移联想。进一步,又兼比喻、象征、烘托等用法。楚辞:西汉刘向编。楚文化特点:1、生存环境的优越性2、仍盛行巫教3、较少压抑,显得活跃《诗经·周南》的《汉广》可能是楚国歌谣的远祖。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九章》九篇《九歌》十一篇《招魂》是否屈原作品有争议《离骚》:对楚国政治给以激烈抨击,并针对此提出自己理想中的“美政”。前半部分主要写作者与楚国统治集团的矛盾。后半部分借助神话材料,以幻想形式表现了他的内心活动。《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涉江》可认作山水诗的滥觞。宋玉:《九辩》楚辞的特色:1、作者的个性印记2、打破四言,句式自由,篇幅洪大3、表达感情的手段多样化4、爱美的情感和华美的词藻第二章先秦散文严格地说,先秦散文并不是文学作品,但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很重要。因为:1、先秦散文显示了上古时代书面语言的成熟。2、文学史的初期,非文学类型的作品也常常包含了文学因素甚至文学性很强。一历史散文早期的《尚书》,形同档案;后期的《战国策》,接近小说。《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其中《盘庚》篇可能最为古老,已有生动比喻。《尚书》从商到西周的文献都“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夹杂口语,有时文义不连贯,文字不规范。较晚的文献则渐见书面语成熟。“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仅有鲁《春秋》传世,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因此成为儒家经典。《春秋》是编年体史书,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记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大事。纲目式记载,文句简短,无描写。“春秋笔法”:据说孔子修订《春秋》时,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的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因此《春秋》被后人认为“微言大义”,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左传》:汉代经学中,解“经”之书谓“传”。《春秋》有三传:《左氏传》(简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是编年史,记事系统而具体,其作者,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无名氏。《左传》特点:1、中国第一部广义上的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3、所记外交辞令很精彩。3、记叙讲求故事生动,能初步描绘人物形象。4、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口传历史的书面化。《国语》:以国立目,记载言论为主,有些篇实是记事性质。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详略多寡不一,《晋语》近半。《国语》大抵是温和了正式的档案文献和口传故事的产物。《战国策》:西汉刘向汇编,作者不明,共三十三篇。1、虚构性强2、重实利,轻忽道德修饰因此活泼有生气。《战国策》在文学发展史上的特色:1、富于文采(明快流畅纵恣多变,铺陈,夸张)2、善于描写人物,从以事件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过渡3、所引策士说词,常引用寓言故事。如:“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二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中文学性最强的是《孟子》和《庄子》。《老子》(作者李耳)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的哲理著作,也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五千字,八十一章,各章节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内容都是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实是原始道家系统口传格言的书面总结。《论语》:孔子言论的记录,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墨子》:墨翟及其弟子、后学所著。墨翟,相传为宋人,久居鲁国。出于儒门,创立与儒学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一度盛行,名“显学”。思想内容:“兼爱”(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非攻”(反对各国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节葬”“节用”(反对奢华)各篇主题明确,篇幅也较长,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墨子》是古代最早的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孟子》(孟轲著)共七篇,孟子本人直接参与了撰写,保留了对话记录的形式,但经过仔细处理,结构完整,条理清楚。特色:1、强烈的感情色彩2、通俗流畅,层叠排比,富有气势。3、善用比喻、寓言,借形象说理。《孟子》散文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对喜欢在说理中包蕴个人感情的作家,成为绝好的典范。庄周与《庄子》:庄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文学成就最高。(《老子》的中心是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是个人哲学)特色:1、诗意与哲理兼顾(探求生命意义,完美生命是否可能)2、通过艺术想象来描述理想的人生境界,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3、结构变化无端,但思路清楚;句式变化而自由;词汇丰富;不规则的押韵,任意洒落与韵律节奏形成配合。《荀子》: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生于战国末年。《荀子》重视政治、伦理的实用性,体系完整,涉及面广,实为学术论文。其结构谨严,风格朴实,善用生活事例,多用铺陈排比。韩非子:荀子的学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文风峻峭,语气坚决而专断,大量运用譬语和寓言。《荀子》与《韩非子》标志着先秦论说文发展到了全新的高度。第四章秦汉的辞赋秦汉时代,全面统一,中央集权,四百余年。(东汉中期后,中央集权开始渐趁瓦解)汉武帝纳董仲舒“罢黯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真正的思想控制。这种儒学吸收了孔孟思想中的若干有用成分,又糅合阴阳家和法家思想,形成一种以维护皇权为最高目的,融政治、宗教、伦理、刑法为一体的实用之学。它依托于对儒家主要经典的阐释,故又称“经学”。辞赋是秦汉时代尤其是汉代文学创作的主流。“辞赋”是个泛义的名称,通指楚辞和秦汉时追仿楚辞风格的、具有抒情诗特征的作品以及汉代新兴的以体物为主、性质介于诗文之间的作品。辞赋兴盛时的两种重要现象:1、出现了专门从事创作的文人群。2、出现了以语言的美感为最终目的的文学创作,即辞赋本身。汉代辞赋的缺点:批判意识和个体意识的减退;以写物和歌颂为主,不从自身生活感受出发;一味铺排辞藻来追求美感。秦与西汉前期是辞赋从楚辞模式或向典型的汉赋模式过渡的时期。西汉第一位重要的辞赋家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其情感表达较为内敛,缺乏幻奇想象(与屈原相比);篇幅短小,略显局促;文体形式上逐渐脱离了楚辞的风格。西汉前期最重要的赋家是枚乘,其代表作《七发》在多方面奠定了汉赋的基础。一、在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展开。二、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成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文句也更为整齐。三、已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汉赋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其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特点:1、公开了作品的虚构性质。2、极度的铺张扬厉。3、注重修辞,辞藻华丽。《长门赋》开了后世“宫怨”文学的先河。另:东方朔《答客难》;枚皋;王褒《洞箫赋》开了后世咏物赋和音乐赋的先河。西汉后期最重要的赋家是扬雄。代表作《甘泉》《河东》《长杨》《羽猎》。重“讽谏”。班婕妤《自悼赋》;刘歆《遂初赋》为纪行之作;班彪《北征赋》另有:署名宋玉作的《高唐赋》与《神女赋》;《神乌傅》代表了汉赋尚有通俗化的一支。东汉:以表现个人情感为中心的抒情小赋逐渐兴盛。东汉前期:班固《两都赋》;冯衍的《显志赋》为抒怀之作。东汉中期:张衡《二京赋》,包含着批判性内容;篇幅更大,描写细致;清新流利的自然描写。它是汉代体物大赋的殿军,又有若干变化。《思玄赋》为抒情赋;《归田赋》为抒情小赋成立的标志。另有:马融《长笛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梦赋》、《王孙赋》东汉后期:赵壹《刺世疾邪赋》,批判锋芒尖锐,但难免抒情粗糙。此时期最出色的辞赋家,当数蔡邕。作品:《述行赋》篇幅短小,感情表达集中有力。《青衣赋》写与一奴婢的情缘和别后对她的怀念。他的一些创作特点体现了汉代文学与魏晋文学之间的关联。(注:王粲、阮瑀是蔡邕的弟子,蔡琰是他的女儿)第五章秦汉的散文诸子散文:尾声。(秦汉《吕氏春秋》、西汉前期《淮南子》)抒情散文、历史散文代表了秦汉文学的重要成就。另:游戏散文(王褒《僮约》)一、论说散文:李斯《谏逐客书》;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西汉前期典型的政论文,代表作家为贾谊。《过秦论》《论治安策》晁错《论贵粟疏》西汉中斯起,部分散文出现追求对偶工整的趋向。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桓宽《盐铁论》东汉:王充《论衡》,逻辑分析层层推进,简朴明快,倡导理性。东汉中后期: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东汉后期批判性论著的代表)崔寔《政论》荀悦《申鉴》二、抒情散文:西汉最早的抒情散文:东方朔《答客难》中期:司马迁《报任安书》开启了书信体形式的抒情散文。杨恽《报孙会宗书》东汉:李固《遗黄琼书》朱穆《与刘伯宗绝交书》开“绝交书”首例。张奂《与崔子贞书》《与延笃书》秦嘉《与妻徐淑书》《重报妻书》三、《史记》与《汉书》司马迁,字子长。《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是古代第一部通史,由本纪(君主或者其时的实际统治者的生平、政绩)、表(大事年表)、书(专门事项)、世家、列传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这种著作体裁又简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时间:黄帝-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的文学成就:1、发愤著书,关注人在历史中的命运;2、描写人物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鲜明;3、叙事手段丰富,善于描写戏剧性的场景,故事性强;4、语言:简洁流畅,富于变化,文字与情绪相适应;多用口语。《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影响:1、从《史记》开始,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性的叙事散文。2、人物在类型化为后世虚构性文学创作提供了原型;故事被后代小说、戏剧用作素材。3、对其他散文的影响:如对古文运动、明清古文的影响。《汉书》:班彪有《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以《史记》的汉代部分和《史记后传》为基础,编成纪西汉一代史事的《汉书》,成为古代第一部断代史。特点: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远逊于《史记》;对西汉历代统治的阴暗面有相当多的揭露;具体事实、人物言行的描写能够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史料较《史记》更为详赡。语言工整凝练,倾向排偶,喜用古字,崇尚典雅。这也代表了汉代散文的变化趋势。第六章汉代诗歌秦代没有诗歌作品流传。汉代有新诗体,尤其五言诗发展成熟。楚歌: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就有一种不同于《诗经》的歌谣存在。到了汉代,源于楚地的歌谣一度在社会上、特别是宫廷中十分流行,人们称之为“楚歌”。汉代最早的楚歌,可以追溯到项羽的《垓下歌》。刘邦有《大风歌》。都表现出关于人在世界中的处境的困惑和感慨,这预示了文学的主题将会有深入的发展。东汉前期梁鸿《五噫歌》。五、七言诗的形成:汉高祖姬戚夫人《舂歌》接近完整的五言诗形态;李延年《佳人歌》。班婕妤《怨歌行》是相当出色的五言诗。七言诗体在西汉已经形成;现存独立而完整的汉代七言诗,仅有张衡《四愁诗》。《古诗十九首》及其他:古诗:南朝人对自汉、魏时代流传下来而作者情况不是很清楚的一批五言诗泛称为古诗。最著名者有收入《文选》的《古诗十九首》。刘勰认为是“两汉作”;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是东汉中后期的作品。《古诗十九首》内容:核心内容是抒写人生的悲哀,并在这悲哀的背景下寻求获得人生幸福的途径。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离人相思。艺术特点:“古诗”是建立在歌谣基础上的文人创作,语言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炼而富于概括力;感情表达既有文人化的哲理内涵,又具有歌谣的直率与真切;擅长借助写景来衬托和抒发感情。在形式、题材、语言风格、表现技巧等诸多方面,都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东汉文人诗:班固《咏史》咏缇萦上书救父事,钟嵘评为“质木无文”,但它开创了“咏史”题材;张衡
本文标题: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0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