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旅游学概论第一章绪论课题:1.1——1.5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重难点):1.了解和区分旅游的不同概念2.重点掌握旅游的基本属性和特征3.掌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教学思路:上课班级是06级高职新生,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但具有相当功底,在专业知识方面却是一无所知,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全新的学习和全新的大学生活。针对现状,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设计各种有学生参与的教学形式,并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尤其是第一章节,是这门新课的导入过程,更要结合我院特色和旅游发展现状,促发学生对自我发展的思考和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学方法:1.生活体验总结法2.问答、归纳法3.对比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一、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一)旅游学研究起源于西方世界,而在我国仅有20年的历史,因此,探讨或评价旅游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必然要从国外旅游学研究历程开始。对旅游现象的研究最早是在19世纪末重要的旅游接待地意大利开始的,1899年意大利政治统计局的鲍迪奥(L.Bodio)发表的《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及其消费的金钱》一文,是可见到的最早从学术角度研究旅游现象的文献。从科学角度对旅游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是二战以后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开始崛起的,许多学术界人士投入对旅游现象进行考察和解释性研究活动,专门的旅游2教育和研究机构开始在不少的国家出现,如AIEST(国际旅游科学专家协会)、ACIT(国际旅游学会)、PATA(太平洋地区协会)等组织成立,旅游学方面出现了较重要的论著:《旅游业一般理论》、《旅游及旅游收入的经济理论》、《旅游业基本理论》、《观光概论》、《旅游经济学》等。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研究人员面临的课题日益复杂多样,扩大研究领域和多学科角度研究旅游现象已成为必然趋势。(二)中国的旅游学研究历史很短,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而蹒跚起步的。在短短的20多年中,我国的旅游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描述到诠释再到阐释的过程,逐步积累了一些学术成果。以“旅游学”这门课程而论,在最初出版的著作中,王鸿滨、杨时进等人编写的《旅游概论》等几本教材,这本教材在框架上较多地受伯卡特与梅特利克撰写的《旅游:过去、现在与未来》(Tourism:Past,PresentandFuture)的影响。这些教材在我国旅游教育领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随后陆续出版一些旅游学著作,《旅游概论》(曾廷忠,1995;李光坚,1991)、《旅游学概论》(李天元、王连义,1991;孙文昌,1992、1998;田里,1994;徐明、谢彦君,1995;谢彦钧,1998;王鸿滨,1996;马勇,1998)、《旅游学》(邓观利,1994).伴随着旅游教育的迅速发展,旅游专业的教材建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粗到精、从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二、教材选择的标准1.符合旅游专业培养计划的;2.能反映当代世界、中国旅游发展情况的;3.得到教育部或国家旅游局批准、认可的;4.集中了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学者编写的教材。我恩所选用的这本教材,是“十一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大量的图标、案例、问题等内容,较全面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旅游学概论》是一本专业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3三、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大学生活是在“别了啰嗦、别了开导、别了上进、我自由啦”的欢呼中开始的。大学生活的来临,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急切地想欣赏到里面的内容。想象中,她是多姿多彩的,却又怕自己没有出色的表现,使她变成黑色;想象中,她是幅高贵的油画,却又怕自己笨拙的笔使她变得庸俗……在大学里,你会深刻体会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含义。大学是既充满矛盾,又充满魅力的殿堂,在这里,不管你想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一直都有无数的诱惑在等着你;如果你想去学习,那好,奖学金、英语四六级,一座座学习上的上风等着你去超越,翻完一座刚松了口气,以为小有成就,抬眼一看,更为艰难的还远远地伫立着,给勇者无限的想象与勇气;如果你认为整天读书太迂腐,那好,又无数的社会活动等着你去参与,你可以选择在学校外面打工,提前认识一下社会现实那冷峻的面孔,校园里面还有学生会,你可以竞选学生干部,或者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活动,只要是金子,你就能发光。通过大学的学习,变得比以前更坚韧,敢于面对一切困难,自信地面向社会。有人说,大学一年级往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沉浸在开学后的兴奋之中,心比天高。大学二年级就进了一步,“知道自己不知道”,科大学已过了一半。大学三年级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这是,一只脚已经迈向了社会,再往下便身处人海,再也没有了父母的庇护、师长的训导。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伊犁河信心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中难免被狠狠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崔永元在《不过如此》中是如此这般评价人的一生的。“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这是三毛的处世哲学。读书的时候总是嫌烦,巴不得早毕业早托生,毕业后却想再回学校窝三年。有时候,大家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同样地过每天的日子,同样地睡觉,但最终却是异样的结局。问题在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努力的方向不同,付出的汗水不同。《我的黄金时代》中回忆大学生活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说,大一是最无聊4的时候,习惯了高中时代老师管家似的教育,到了大学里却像放羊一般。第一节专业课就是《旅游学概论》,刚刚结束高中时的被动学习,老师教什么就去学什么,需要自己认真思考的东西并不太多。但是大学的课程就不同了,尤其是一些理论基础课,如果补结合实际思考,很多简单的理论都理解不了,学了一半还是一塌糊涂,感觉很深奥。这种迷惑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适应”。上着上着,等课听得多了,慢慢熟悉之后,也就习惯了。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在成语“点石成金”的故事中,那个书生很聪明,他知道一千一万块黄金也抵不上那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学习也要掌握方法,要学会靠自己去学习。适应大学生活,寻找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做被放的羊,做睁开了双眼的赛马,鞭策自己奋力向远方奔跑,尤其命运的女神向你暗送秋波的时候,一定要敢于大胆地去拥抱!言归正传:第一节旅游的概念迄今为止,关于旅游的定义很多(高教版9种,田里编著南开高教版8种,李天元编著南开版7种,魏向东,林业出版列出国际11种、国内7种),还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国家所采用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如美国各州之间对旅游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人们对旅游的定义之所以会这样多,与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关,因为旅游活动从产生以后,它的旅游实践和内容就在不断丰富变化,所以人们对旅游定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一、旅游概念的各种提法(一)词典中对旅游的解释1.1811年出版的《牛津词典》:离家远行,又回到家里,在此期间参观游览一个或几个地方。2.截止到2002年,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旅游的解释:旅行游览。3.《韦伯斯特大词典》中,旅游的解释是“是一个人回到其出发地所经历的旅程;是一次出自商务、娱乐或教育的目的所作的旅行,旅行期间通常按计划的线路访问不同的地方。”5我国“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诗人沈约的《悲哉行》皆言客游感物忧思而作也。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典籍中最早见到的,比西方早了1300多年。(二)旅游学者对旅游的定义1.“艾斯特”(IASE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活动。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于1942年在他们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中提出,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又被“旅游科学家联合会”所采用。此定义是众多定义中最符合科学规范,也是比较完整的一个。2.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肯特·格伯特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旅游是由旅游、旅游企业、东道主政府和东道主地区及东道主地区的居民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关系之和。(三)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定义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去往他出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二、以往定义达到的共识1.旅游活动的异地性2.旅游活动的暂时性3.旅游活动的非就业性4.旅游活动的综合性三、旅游的定义对旅游的定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理论性的定义(或概念行定义)和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两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概念性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将它与其它活动区别开来,侧重于对旅游活动的定义;技术性定义主要是为了旅游统计、收集数据的需要,以便为决策立法提供旅游信息,所以侧重于对旅游者的定义及划分方法。给予旅游的定义应能在本质、属性和特征三个层面上给出旅游的规定性,我们借鉴谢彦君教授的观点: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6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第2版代表作)概念性定义另,李天元《旅游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的技术性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出于和平目的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地定居和就业。谢彦君的定义强调了四点:1.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需求审美和愉悦体验;(本质属性)2.旅游是一种个人的行为;3.旅游是一种经历,一种活动,具有社会性、休闲性和消费性;4.旅游最突出的外部特征:异地性(离开惯常生活环境)和暂时性(旅行的时间是有限的)。测试: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学生异地读书、农民异地打工、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三峡大移民、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留学生到外国留学、来到某国担任外交人员、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判断的标准:旅游的本质特征(目的是追求愉悦)和外部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和国家相关的规定。第二节旅游的本质和基本属性一、旅游的本质(一)旅游的本质是由旅游的目的规定的,旅游的本质在于追求愉悦。旅游愉悦:1.旅游审美愉悦:是与自然的亲近,是对文化的追寻,是心灵的历险2.旅游世俗愉悦秀美的自然风光——自然美、艺术美浓郁的民族风情——生活美人们乐于去旅游,因为旅游过程中充满了自然、艺术、人文的美。人们通过美的陶冶和欣赏,丰富了精神世界,达到欢娱、自由畅快的目的,提高生活的质量和自身的修养。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追求自由、畅快的精神享受(审美),7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人们生活中的基本生活内容。人们常常对旅游的描述是“让心情放飞”、“回归自然”、“梦幻旅程”、“浪漫时光”等等,说明人们对旅游的向往在于心情的舒畅,精神的畅快,审美的感受——点点滴滴可追忆。二、旅游的基本属性(一)旅游的基本消费属性旅游六要素:食、宿、行、游、购、娱,每一要素的发生,显然都是一种典型的消费行为。旅游消费和日常消费存在差异:从时间维度上:间歇性消费/连续性消费从行为方式上:井喷式消费/溪流式消费从实际效益上:重心理体验、精神欢愉/购买行为井喷:大多发生在石油天然气现场,是一种地层中流体喷出地面或流入井内其他底层的现象,用在旅游术语中,至旅游旺季的到来所产生的一些现象。旅游的消费属性是由社会的经济状况、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所决定的。恩格尔系数: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衣服、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众所周之,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中心才向用转移。一个国家(地区)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指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二)旅游的休闲属性(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第一,从
本文标题:旅游学概论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9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