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我与文化遗产(最终打印版)
《文化遗产与法律》任课老师:周超2014年5月29日学生:陈迁好(20133431、材料学院)我与文化遗产我来自中国西部城市——重庆。重庆有许多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如: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地貌、重庆剪纸;以及其他著名的国家级文化遗产,如:磁器口古镇、合川钓鱼城、巫山龙骨坡古猿人遗址、白鹤梁水下石铭等等。这些文化遗产中,我最向往的便是久负盛名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于重庆的大足区、潼南县、铜梁县、壁山县;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我第一次去大足石刻是去年我高考完的那个暑假。在家休整的几个星期,还沉浸在高考完的那种喜悦中,顾不得天气的暴晒,和几个同学商量一下,决定先去大足石刻玩。终于,在6月27号,我刚得到被重大录取的消息后,劲头一上来,立马就出发了。早上五点半的早班车,坐到南坪车站,又转到陈家坪车站,终于坐上去大足的车。到景点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我们买了票直接就进去了。以前在书上常常见到的“石刻”所在地是一处山谷,似马蹄形,谷口朝西,人称大佛湾。导游讲:大佛湾载有“石刻”的岩面长约500米,高约15至30米,造像布满东、南、北三面陡峭的石壁。我们顺石壁一路观看,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牧牛图、千手观音、释迦涅般像、地狱变相龛、圆觉洞、华严三圣像、九龙浴太子图...。所有人与物的造型形象逼真,有的温文尔雅笑容可掬,有的横眉怒目威风八面,有的则令人毛骨耸言不寒而栗。那几天我们都住在那,29号的时候中的累的回家了。上大学后,去了另一处著名的地方:磁器口。磁器口被誉为“千年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边。始建于宋代,是历经千年变迁而保存至今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历史街区。上学期国庆节和室友一起,才第一次去了磁器口。在轻轨磁器口站下车后便步行进了古镇。不过,国庆是外出旅游高峰,磁器口几乎就是人山人海。小镇沿嘉陵江修建。一条石板路延伸出去,两旁的木质结构房屋可以看出现在修饰的痕迹。我们一路游玩,欣赏如打糍粑这样的传统技艺;走进商店,买各种纪念品,中午就在那吃各种美食。路边的某些小摊也在贩卖一些小商品,不过有的并没有多少文化气息。在这古老的街巷里也住着不少居民,他们坐在街边,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着家常;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小镇上看见的那些老人聊天的场景。一片静谧与安祥的画卷,让人心生向往之情。然而,这些文化遗产中给我最深刻影响的是我老家接龙镇的“巴渝奇葩——接龙吹打”。接龙吹打乐系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的民间器乐乐种,至迟在明代末年就已正式形成,被誉为巴渝文化的一朵奇葩。其特点是:品种多样、曲调丰富、师传乐班、流派纷呈。它有吹打乐、锣鼓乐、吹打唱三大类别和丫溪调、下河调、青山调、昆词、教仪调、将军锣鼓、伴舞锣鼓7个品种,拥有乐曲983首(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将军令》)。后来经过学习,知道接龙吹打乐大体上可分为八大类:一是发亲吹打乐。二是行路吹打乐。三是回车马吹打乐。四是拜堂吹打乐。五是入洞房吹打乐。六是开宴吹打乐。七是坐堂吹打乐。八是送客吹打乐。但是在我小时候最常听到的并不是这八类之一,而是“丫溪”(小时候并不知道),丫溪调运用最多的是在丧葬习俗祭祀活动之中。丫溪调本身节奏速度较慢,运用慢节奏吹打,更好的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之情,使人悲痛哀伤,深沉凝重其实,小时候我并不知道吹打乐是文化遗产;我以为每个的方都是一样的,死了人会请人吃饭,然后请些专门吹唢呐的农民来吹奏一天半天的。小学的时候,学校培养学生音乐才能,让学生课余时间学管弦乐,或者学吹唢呐(即接龙吹打乐)。由于对唢呐的印象并不是很好,以为学了之后以后就会去给死了人的地方吹唢呐,于是我便去学了管弦乐(虽然后来半途而废)。后来在训练管弦乐的时候,听着隔壁那些学吹唢呐的学生吹出那种唢呐特有的声音,因为听起来和外面丧葬时吹的差不多,所以还会有些反感。感觉就好像是怎么学这种东西,没什么前途。可当时的我却并不知道那是文化遗产。后来也偶然见过学校给学生学习用的唢呐,跟外面农民用的是一样的,但是学校乐队学的只有唢呐一种乐器。不像在村里常见的乐队,有吹唢呐的、打锣的、打叉的、打鼓的。记忆中乐曲以某个人吹唢呐开始,然后打小鼓,然后打叉,然后整个乐队开始吹奏。因为丧葬请人吃饭的习俗是吃中午开始,但是上午就必须准备好,于是,在客人来了很多的时候,乐队就要开始演奏了,一直持续到饭前放鞭炮结束。然后下午继续吹奏。等到慢慢长大,听到在小镇街上吹唢呐的声音已经很少了。甚至在村里边也越来少了,原因估计每个地方的农村都差不多,农民都进城市打工了,田地也荒废了不少。后来才感觉到文化遗产在慢慢消失,然后淹没于历史长河中。庆幸的是我的感觉是错误的。早在1991年,重庆市文化局就将接龙镇命名为“民间吹打乐之乡”,并成立了民间吹打乐协会;并且在2006年5月20日,接龙吹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的接龙吹打乐已经越来越为世人所知晓。接龙的婚礼、开业庆典,甚至新春文娱晚会现场,都时常可以欣赏到这些民间绝活表演。甚至巴南区的一些中职学校已经开办了专项的职业教育,《接龙吹打》也写进了教科书。这些都是在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从上了大学,我就一直没有回过老家。经过这学期《文化遗产与法律》课程的学习,我对文化遗产有了新的理解和看法。我发现接龙吹打乐已经根深蒂固的扎进了我的心中,它真挚的情感,不仅谱写了祖先的智慧和人民的心血,而且深深的影响了我。现在每次回忆往事,都会想起小时候听那些大叔吹唢呐的场景。想起这接龙吹打乐。这一巴渝的奇葩,一定会让民族民间音乐更加辉煌。
本文标题:我与文化遗产(最终打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01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