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其治理对策孟梦
1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其治理对策摘要:本文将从农村人口问题出发,以农村人口的质量偏低、数量过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作为重要着力点,深入了解农村人口的“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状况以及农村性别比的严重偏离程度,剖析出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形成农村人口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人口数量多和质量低互为因果则让农村人口问题陷入了恶性循环,并且由于农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导致了农村人口性别比的失衡,生育政策和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对我国的优育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农村家庭养老问题也引发了对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探寻。针对上述农村人口问题的多重成因,本文提出健全农村保障体制、机制,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并完善相应的人口政策等四点治理对策,以达到促进农村人口问题的解决,保障农村人口的健康、协调发展的目的。关键词:我国农村地区人口问题治理对策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连续多年实现了综合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这表明中国人口发展跨入了低生育率时代,也意味着中国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与城市人口相比,农村人口转变的各项指标相较于城市存在大约20年的时滞。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约为70%[1],这就表明了要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绝不能绕过我国的农村人口问题。一、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现状分析我国的农村人口主要指常住农村的人口,其范围包括农业人口和一部分非农业人口。中国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农村人口包括:①国营农场户数中的常住人口。②乡村户数中的常住人口。其中包括常住农村的外出民工、工厂临时工、户口在农村的外出学生,但不包括户口在农村的国家职工。本文主要从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上来分析我国农村人口的现状及问题。人口数量是人口的绝对量。据近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2.9988亿人,其中农村人口7.570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24%。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底我国农村人口约为7.37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56.09%。2007年的农村人口为7.275亿人,约占总人口数的55.1%[2],均超出总人口数的一半。虽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但是农村人口基数大、绝对数量多、所占比重高是我国人口问题的一大难题。人口质量反映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的范畴,亦称人口素质。包括社会成员的体质、智能和文化程度、劳动技能等因素,其主要测量指标为文盲率、入学率、文化教育程度及相关身体素质指标。从受教育程度来看,2004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1年,比2000年提高了0.39年。其中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农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农村为10.71%。2002年,我国农村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为6.12%,文盲率达到11.5%,;城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则占31.83%,文盲率为5.44%。城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差异显著。从身体素质来看,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相对于城市呈现出偏低的态势。这从城乡新生儿、婴儿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中能够得到证明。2002年农村新生儿、婴儿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要比城市分别高出13.5、20.9和25个百分点[3]。此外农村人口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城市,农村人口的总体健康水平要低于全国水平。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年龄、性别、阶级、婚姻、就业以及教育程度等社会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和关系情况。人口构成对人口变化和社会发展具有全面的广泛的影响。在人口结构中,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最具代表性。我国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现持续攀升趋势,90年代攀升更为显著。我国农村人口的性别结构则表现得更为失衡。2004年我国农村人口性别比、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6.00和122.21,均高于全国水平(全国总人口性别比、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3.45和121.18)[4]。而人口的年龄结构问题则突出表现为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如何定义老龄化或者如何定义一个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世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国普遍认可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否大于7%。目前,专门的农村老龄化研究较为少见。事实上,由于农村庞大的人口基数及长期以来非均衡的社会保障体制,使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为严重,也更难解决。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城镇人口约2873万人,农村有5938万人[5]。在中国人口整体老龄化的背后,农村地区较早地迈入了老龄化社会。二、我国农村地区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3(一)农村人口的“相对过剩”和“绝对过剩”中国农村人口的“相对过剩”主要表现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体现在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构成的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就农村地区来说,第一,日渐稀缺的土地资源成为首当其冲的制约因素。从地形结构上来划分,我国的平原面积不足12%;从国土类型上来看,我国的耕地面积仅占9.9%[6]。可见中国耕地资源在国土面积中所占比重是很小的,那么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则少之又少了。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这种状况还在不断恶化。并且随着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的加剧,耕地面积还在逐年减少。第二,由于人口的绝对数量越来越大,可耕地面积越来越小,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的约束也越来越严重,相较于其他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农业部门则处于增长缓慢的态势。中国农村人口问题还表现为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和人口素质较低,这构成了农村人口的“绝对过剩”。值得一提的是,农村人口的绝对过剩主要是低素质人口的过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口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总的来说,人口素质仍然偏低,且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在2000年的农村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约占16.9%,比城市高出了一倍多;小学文化水平的人口约占47.2%,比城市高出20个百分点以上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口约占30.7%,高中约占4.9%,大专及以上约占0.3%[7],这些比例农村都远远低于城市。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4辩证关系,在人口素质较高的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也较快。因而农村人口素质的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且,由于人口的“相对过剩”和“绝对过剩”所导致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体现出了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生原因是人口数量多、质量低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这些所谓的“剩余劳动力”实质上因为达不到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产生的多余的劳动力,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当这些人口进入老年之后,社会拿什么去养活这些人口呢?(二)农村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调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升高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特点:①在省区和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②农村偏离程度高于城市;③出生性别比随着孩次升高而上升;④与已有的孩子的性别相关,与已有女孩数量呈正相关,与已有男孩数量呈负相关。性别选择在农村表现的更为严重,传统原因主要是通过男性子嗣实现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等古老说法,而现实原因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男性劳动力的追求。农业生产中的许多重体力活需要男性劳动力;二、提供养老保证。男性婚后大多会居住在父母附近,是父母养老的依靠;三、对家庭利益的保护作用。家有成年男子,可增加生活的安全感,避免家庭在各种利益中处于不利地位。(三)农村的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5目前,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从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实现了人口的低生育水平目标。但就农村来说,我国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社团发展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颇深,任何农村政策的偏差、农村人口工作的失误以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农村生育率的大幅回升。这充分表明了我国农村地区的低生育水平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的特征。(四)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对城镇化建设的重视要远低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这就使得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现阶段我国农村面临着原来老年人口和新增老年人口总量的双重攀升。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开展,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这就导致了农村人口年龄层间距拉大,也间接导致了老龄化程度加深;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再加上农村较好的自然环境,使得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客观上加剧了农村老龄化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发展机会多,农村人口的迁移率高,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更加剧了农村的老龄化程度。三、我国农村地区人口问题产生的根源(一)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人口发展的方向和态势。从我国农村地区的现状来看,农业生产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状更强化了家庭的生产智能,农民增产增收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大量投入。同时,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低,抚育孩子的成本较低,生产技术的传授通过日常的家庭劳作即可获得,这种人口抚育成本低和高预期收益的巨大反差必然导致人们对人口数量的追求。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国家不能为提高人口质量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我国与提高人口质量有关的社会事业如科研教育、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都不够发达,不仅使得提高人口质量的推动力不够,也使得提高人口质量的外部环境的拉力不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最缺人才,也最容不得人才,根本原因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对高层次的人才存在着本能的排斥,根本不能起到作为提高人口质量的拉力作用。6(二)人口数量多和质量低互为因果人口数量多和质量低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成为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的重要成因。人口数量太多,直接制约着人口质量的提高。在我国农村的家庭中,其经济收入是一定的,子女越多,生活水平越低,子女的培养教育也因此受到较大的限制。而父母因家庭负担过重,自身难以有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身素质,这对子女素质的提升又会产生负面效应;人口质量低,也间接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增多。目前,我国城镇素质较好的育龄夫妇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强,因而生育子女的数目少,也有利于后天培养,而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特别是农村中的文盲和半文盲的计划生育自觉性差,超生子女数目多,而且后天缺乏培养优势,也就导致了农村人口数量增多,而质量偏低。(三)传统文化对生育观念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家长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母凭子贵”等传统观念仍然存在于广大的农村之中,这种传统观念反映在现代社会中则表现为性别歧视(重男轻女)。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农村人口中的畸形的出生性别比、女婴的高死亡率、女孩的受教育程度低于男孩、女孩在就业等方面的区别对待。(四)生育政策不合理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也开始加大了对超生的制裁,其主要形式以经济制裁和口头教育为主。但由于对超生的经济制裁的随意性和口头教育的无力性,起不到应有的计划生育导向作用。同时,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少生优生的经济刺激远远小于生育子女给农村家庭带来的经济效益,导致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五)孩子抚育成本低影响优育,义务教育质量受挫优育包括教育和保健两个方面,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也能对控制人口数量起到积极作用。孩童抚育成本低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家庭的经济水平和父母的重视程度。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对孩童的健康投入和教育投入都偏低于城镇地区。并且我国农村医疗保健点少、分散、技术相对落后、医疗效果差,导致了婴童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均偏高,也间接促使了许多农村育龄夫妇加大对生育数量的追求。二、国家对教育保健事业的支持与投入。据统计,我国1988年公共教育经费
本文标题: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其治理对策孟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07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