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我国金融市场调整的战略思考(论文)
1“十二五”期间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若干思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支持国家宏观调控实施、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特征和问题一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居于主导地位,金融资源的占有、分配高度集中。目前,在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中,中农工建交五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超过一半。金融资源的分配渠道高度集中,国有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二者合计占新增贷款的比例,经常在80%以上;资源分配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区,京沪粤浙苏鲁等东部沿海省市,经常占信贷投放的50%以上;城乡金融资源分配差距较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占资产总额一直徘徊在10%上下。二是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业务模式普遍趋同。各大机构在发展战略和业务模式上没有明显区别。普通金融服务和保障性金融服务没有有效区分,“穷人的银行业务”存在边缘化趋势。世界各国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始终有一席之地。但是,我国明确了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道路,政策性金融发展前景堪忧。2三是直接融资发展相对滞后,债券市场发展和财政、准财政关系密切。直接融资占比较低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不仅如此,我国股票一级市场在规模和价格方面同时存在管制,价格和行为扭曲明显;二级市场投机气氛较为浓厚,市场大起大落,指数长期成长性低于经济增长率水平。债券市场方面,地方政府缺乏正规债务融资渠道,相当数量的企业债具有市政债券性质,隐含政府担保。四是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发育不全,存在价格扭曲。在全球金融大国中,像我国这样主要市场的定价机制――利率形成机制、汇率形成机制、股票发行定价机制同时存在缺陷,市场长期在基本价格扭曲状况下运行的金融体系很不多见。五是垂直集中领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一行三会”严格分业监管模式的监管效率存在降低趋势,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同时存在。分业监管模式无力对境外混业的外资金融机构开展有效监管。人民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与其在现有监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符合,金融稳定、金融发展、货币政策传导之间存在内在冲突。地方金融监管作为派出机构,不承担区域金融发展责任,金融监管和地方金融发展有所脱节。二、现有金融市场结构成因分析从历史上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形成的起点,就是国有大银行主导。改革开放之初,为了适应投融资体制的转轨,国有大银行陆续从人民银行分立出来。四大行很快打破分工格局,“工行下3乡,农行进城”,中国银行发展境内本币业务,建设银行拓展基本建设领域之外的空间。各个银行按照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很快确立了国有大银行的主导地位。我国宏观调控手段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国有大银行体制是我国货币信贷政策贯彻落实的基础。历次宏观调控中,金融机构总体上要服从货币信贷政策的要求,扩充或紧缩信贷规模。中央部门放松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后,地方政府随即会填补空白。应对金融危机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最活跃、最值得关注的融资主体;城市商业银行是响应地方发展战略最为积极的金融机构。外汇管理和汇率制度方面也是如此,早期汇率和外汇管理要从外汇短缺的实际出发,满足出口创汇和政府集中持有外汇的需要;后期既要保持调整的自主性渐进性,又要避免伤及出口对增长的拉动作用。价格管制和市场发育不健全互为因果。利率管制在微观主体行为方面的后果是,一旦信贷规模限制放松,依赖存贷利差获得利润的金融机构就急速扩张,通过做大规模实现利润总量增加。机构行为不理性,又使得当局在改革问题上慎之又慎,采取“存款管住上限、贷款管住下限”的方式推进改革。外汇市场方面,市场干预以及对参与中间价形成过程的机构无形制约,使得外汇交易规模有限。反过来,交易规模有限又使得各方对均衡汇率水平心中无数。汇率升值预期反复出现,既担心热钱流入抬高汇率,又担心热钱流出造成汇率贬值,左右为难。4对金融稳定的过度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金融和某些金融市场的发育。三、运行效果评价:总体符合宏观调控意图,促进了经济平稳运行我国金融体系有着较强的宏观效率,突出表现在储蓄动员和维护经济平稳运行两方面。国有银行隐含国家信用,即便在历史上通胀高企、不良资产比率远超国际水平的背景下,储蓄率依然能保持高水平。高储蓄转化为高投资,支撑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镇化;支持了大型成熟技术传统产业项目,加快了工业化。从宏观经济稳定看,国有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提供了一个较为便利的调控机制。亚洲金融危机和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两个特殊时期,发达经济体金融体系均体现出较强的顺周期性,而我国金融体系对宏观政策的反应虽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体符合宏观调控意图,促进了经济平稳运行。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平衡。我国经济运行不平衡的方方面面背后,几乎都有金融原因。如,大银行体制下,农村金融发展滞后,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地方金融发展落后,金融资源向沿海大城市集中,进一步扩大区域差距;国有金融占主导作用,银行体系难以为民营经济提供有效融资服务,债券和股票市场主要面向国企和政府,进一步导致政府越界、国进民退等。对外竞争性和扩张性不足、难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输5出要求,是我国金融体系最为显性的缺陷。当前对外金融面临的核心问题,一是人民币国际化,二是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这两方面都受到金融市场体系的制约。无论是汇率形成机制及资本管制现状,还是金融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状况,都不能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在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方面,采取金融外包模式,围绕国际资本市场开展的对外投资思路,只是狭义的资产组合调整,盈亏都只具有财务意义。它体现不出大国战略,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存在明显脱节,资产安全受制于人,不排除发生巨大损失的可能性。四、思考和建议(一)关于我国调整金融市场结构的目标和原则的思考理论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必须坚持实体经济需求导向;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最优金融市场结构并不存在,每一经济发展阶段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市场结构;鉴于金融市场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不可能追求在每一个时点的结构最优。工业化加快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投资的情况下,大型银行类机构集中提供间接融资的效率更高;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的情况下,面向中小创业企业的直接融资,应得到更快发展。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构调整、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任务日益紧迫,必须改革国有大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为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十二五”期间,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应遵循以下目标和6原则:一是市场规模总体适度,从属、服务于实体经济,而非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二是市场结构符合经济发展阶段要求;能对国家发展战略、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做出正确适度反应。三是金融资源占有及分配多样化、多元化、分散化;单一机构规模适度,不具备危及金融稳定的影响力。四是利率汇率等核心金融参数主要由市场决定,基本反映供求;政府保留干预机制和干预能力。五是市场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能够与国际市场对接;大型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市场具有与国家经济规模相称的国际影响力。六是市场发育和监管相配套,金融发展深化与创新,始终在监管面扩大和监管能力提升范围之内。(二)政策措施建议一是“上小稳大”、“上地方稳中央”,分散金融资源占有。稳定现有大型间接融资机构,继续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提供金融支持;重点扩充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创新、面向市场的直接融资和中小间接融资,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金融助推。大力发展面向三农、县域经济、社区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微型互助金融组织,保证内生的经济活动能够获得足够的金融服务;促进大型金融机构和主要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金融对外竞争力和扩张力。二是探索建立中央地方两级金融监管体系,理顺金融发展权和监管责任。中央一级监管体系密切跟踪国际监管改革方向,适时适度调整,与国际接轨,确保大机构、大市场的绝对安全。同7时,下放部分金融发展权和监管责任,建立与地方金融发展相匹配的地方性金融监管体系。尝试赋予省级金融办(局)更多的监管责任,统筹省级银监局与金融局。地方监管体系的监管重点是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和具有区域特色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业务监管可较多延续现有的成熟模式。三是加强主要市场建设,提高核心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水平。“十二五”期间,争取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消除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定价过程中明显不合理的管制因素。利率方面,加快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建设,提高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和水平,发挥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汇率方面,增加外汇市场参与主体数量,扩大外汇市场交易规模;创新中间价形成机制,扩大汇率浮动幅度;降低外汇市场干预力度和频度,创新干预方式;最终,消除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加剧的汇率因素,恢复汇率调节失衡的作用。股票发行定价方面,改革现有的发行审批和询价制度,消除发行高溢价和高市盈率现象。四是多种渠道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促进不同类型市场的合理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的作用。除扩大主板市场规模外,大力发展创业板融资;除国债融资外,大力发展公司债、企业债融资;除中央财政代发模式外,探索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可持续实现的新形式。规划发展地方性初级资本市场。妥善处理中长期票据和其他直接融资方式之间的关系。加快发展商品期货和贵金属交易市场,适度发展衍生产品交8易市场。五是有效区分不同业务类型,鼓励金融机构走差别化的发展道路。加快发展取代传统间接融资中介的创新业务,降低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存贷利差的依赖。划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和城市低收入人群基本金融服务等保障性金融服务领域,对在特定区域开展特定业务的金融机构,从税收等多角度予以支持。将政策性金融作为相对独立的板块运作,保持对内、对外开展政策性金融业务的能力。六是统筹境内外金融市场,构筑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基础。提高全国性市场对外开放度,形成全球影响力;注重发挥地方金融市场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作用,形成区域影响力。建立外汇储备与战略性境外投资项目之间的转融通机制,扩充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外金融交往的职能。
本文标题:我国金融市场调整的战略思考(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1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