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明清文学期末考点整理【菠萝】
明清诗文词走向收官的特征:1、作家多、作品多、流派多,但杰出的作家、著名的作品不多;2、文学创作与社会思潮密切相关;3、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高度繁荣;4、对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本质特征认识不断深化;5、形成明确的朝野林立并行之势。明代文学概况(绪论)社会:1、高度集权与高压政策(对功臣大肆杀戮,对读书人文化高压)→文气不振;2、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俗文化繁荣,读者群增大;3、王学(心学)(制约人性)→王学左派:反王学,尊重人性→理论上的性灵说;4、文化下移,儒商结合→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变化了:(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明代前期小说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小说的繁荣一、故事来源:陈寿《三国志》(主);裴松之《三国志注》(次);《三国志平话》(框架);民间传说(丰富);作者创作。二、思想:1、尊刘贬曹,千年正统观念的凝结:(1)、儒家正统观念的延续(孔子→朱熹);(2)、《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作者思想的发扬;(3)、普通百姓欣赏习惯的体现;(4)、作者正史思想的流露;(5)、各种讲唱文学和民间传说倾向的艺术再现。2、君明臣贤的理想;3、德治、仁政观念;4、崇尚智勇,主张人才决定成败;5、一统江山、稳定社会的向往。三、艺术成就:1、虚实结合:七分史实,三分虚构;2、非凡的叙事才能(人众事多、矛盾复杂,却组织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3、全景式的战争描写(交代了战争的起因,对比了双方的实力,呈现了完整的谋划过程,再现了战争的场景,揭示了战争的影响和意义,比如:赤壁之战);4、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1)、出场定型;(2)、反复皴染;(3)、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5、历史演义体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四、影响:1、引导了历史演义小说的繁荣;2、确立了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叙事规范和表现技巧,特别是在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之间找到了平衡点。3、树立了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语言样板;4、启迪了时事小说的创作;5、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6、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素材。*故事:军阀混战→三国鼎立→西晋统一着重描写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一、故事来源:《宋史》的《张叔夜传》、《侯蒙传》、《徽宗本记》;《大宋宣和遗事》;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二、版本:有七个版本,目前流行百回本。最早的是嘉靖间武定侯郭勋家的“武定板”。最完整的的是万历刊本。明末金圣叹腰斩《水浒》,留下70回,108将会首。三、思想内容:一曲忠义的悲歌1、奸逼民反(林冲);2、替天行道;3、梁山主旨改变(宋江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四、艺术成就:1、《水浒》是中国第一部纯白话创作的长篇小说;2、它塑造了一群超现实的英雄形象;3、第一次塑造了女英雄形象(孙二娘,扈三娘,顾大嫂)。4、第一次出现贯彻始终的人物形象(高俅),探索了主要线索贯穿始终的谋篇布局技巧;5、《水浒传》的结构方式采用连环钩锁、百川入海之法。即集中几个回目描写一个人或一组人的事情,然后通过某件事引出另外一个人或一组人及其故事,写完之后再把他们串到一块儿去;6、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展开了对理想社会与理想生活的探索与描绘,实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五、影响:1、开创了白话长篇小说创作的新局面;2、丰富了忠义思想的内涵与外延;3、引导了英雄传奇小说艺术高潮的到来;4、探索了长篇小说的结构技巧;5、体现了特殊的浪漫主义精神;6、为后世其他文学作品提供了素材。*《水浒传》的浪漫主义表现在哪里?1、提出了初步的民主与平等思想;2、提出了超现实的忠义标准;3、赋予了英雄以超人的能耐,是一种对英雄的呼唤。4、描绘了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情;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一、明初诗文1、散文:宋濂:朱元璋称之为“我大明开国文臣之首”,是明代第一位苦心经营道统文学的大家,写符合统治者要求的诗文。(《送东阳马生序》)(人物传记、记叙散文)刘基(寓言散文、写景叙事散文)2、诗坛:袁凯=袁白燕(少时因赋《白燕》诗而得名)吴中四杰:指明代初年生活在苏州,才情相当,相互唱和的四位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为他们的实际创作成就与人生经历与初唐四杰颇有相似之处,论者评之为明初吴中四杰。高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吸收了元诗的直、真、俗与儒家诗教,温柔、敦而不厚,有李白杜甫苏轼的影子,但也只是影子而已。时代创伤、个人忧郁、向往自由。登览怀古的代表之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二、台阁体(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指明代前期以台阁重臣杨羽(杨士奇)、杨荣、杨溥为核心的官僚文人集团。他们的诗文创作主要表现太平盛世之下优游典雅的生活情态和对明王朝文治武功的赞美颂扬。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深厚的学问以弥补内容的不足。风格上典雅工丽、稳妥贴切,形成一股“颂圣德、歌太平”的创作潮流,影响明代诗歌潮流几达百年,是一种形式主义创作倾向。三、茶陵派(成化、弘治年间)在台阁体风行一时之际,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批文人,深感台阁体诗文的不足,提出“以山林之色、纠台阁之失”的主张,强调继承汉唐以来的现实主义诗风、尊重诗歌的内在规律,并主张篇有布局、句有声调、字有阴阳清浊,以达到风格平和而格律严整的境界,并特别重视唐诗的平淡率真,是对台阁诗文一次有力的冲击,启迪了明中叶的复古思潮。四、明代的八股制义文八股文:中国明、清科举考试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有明确的规范,内容一律来源于四书五经,解释一律用“大全”,而不能用“正义”。文体有固定格式: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自起股至束股,每股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称为八股文。其主要特征是对偶,主要弊端是压制文人的思维。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一、前“七子”1、前“七子”:是指明中叶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包括王九思、王廷相、边贡、康海、徐祯卿的文学群体。他们主张学习秦汉散文和盛唐诗歌,欣赏民间朴拙、自然的诗风,调整了明代诗文发展的方向,对于明中叶诗文创作高潮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多拟古,也为时人所诟病。2、前“七子”复古的基本主张:(1)、强调学习秦汉散文和盛唐诗歌;(2)、也强调创新,最典型的就是以诗文表现时政内容;(3)、强调真诗只在民间,追求原始的、朴实的诗风,善于向民间学习。3、前“七子”为何有影响?(1)、他们来自中下层;(2)、他们在京城做官,彼此有联系;(3)、他们的创作确实有积极作用,很多读书人赞同他们。二、后“七子”后“七子”:明正德末年、嘉靖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包括谢榛、吴国伦、宗臣等人,继承了前“七子”的复古主张,明确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中唐以后的诗文持否定态度。尽管通过后“七子”的努力,彻底结束了台阁体的影响,但矫枉过正,产生了新的不足。后“七子”的实际创作成就与他们的理论主张存在差异,创作上更有可取之处。*前后“七子”的得失与影响:得:1、彻底清除了台阁体诗文的影响,调整了明代诗文发展的方向(台阁体是贵族化的、内容空洞的→前后七子提倡民间化、写现实);2、强化了文学的独立性,提升了诗文的地位;3、加强了对文学本体特性的认识,注重诗文的艺术技巧;4、重新认识了文道关系,将形式与内容并重。失:过度拟古。三、唐宋派嘉靖年间、介于前、后“七子”之间,反驳前七子取法秦汉古文,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的主要文学主张:1、强调继承唐宋八大家的传统;(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2、延续了道统文学主张,强调文以载道、文以明道;3、在文道关系上,以道为主;4、严守道德内涵传统,以保持与儒家经典思想的一致性;5、一定程度上将圣贤之道生活化、人性化。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明杂剧与元杂剧相比,主要变化是:1、适当吸取南戏的艺术成分;2、部分借用南戏的以及南方小调的乐曲;3、题材上主要描写婚恋、家庭、神仙、道化、以适应南方观众的欣赏需要;4、大量描写歌功颂德的内容,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5、小型化、折子戏普遍流行。一、明初杂剧宫廷派杂剧:朱权(《太和正音谱》研究成就较高)、朱有燉、贾仲明、杨讷。二、明代中后期杂剧转型弘治、嘉靖年间,康海、王九思。小型化、折子戏、南北曲通用。王九思(杂剧《中山狼》,开辟了明代单折短剧的体制);冯惟敏(《僧尼共犯》)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徐渭:徐文长(明杂剧的代表作家)《四声猿》:《狂鼓史》、《玉蝉师》、《雌木兰》、《女状元》。《歌代啸》:一本四出的市井讽刺杂剧。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明代戏曲主要有杂剧和传奇两大类,主体是传奇。唐宋传奇是指小说,明清传奇是指戏曲。明传奇四大声腔: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弘治年间:邱濬《五伦全备记》。一、明中叶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林冲的故事)梁辰鱼《浣纱记》:(范蠡、西施的故事)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王世贞等人《鸣凤记》:(记录严嵩的罪恶)是几乎与时事同步的政治活报剧。(清代侯方域《马伶传》写马伶和李伶扮演严嵩)二、吴江派:1、吴江派:指明代后期活跃在江苏吴江,以沈璟为核心,以兄弟子侄亲友为主要作家的一个戏剧创作群体。他们严格遵守戏剧文学的规律,注重曲词的格律和音乐特征,对戏曲的研究成就超越了创作成就,如吕天成《曲品》。而创作上以沈璟成就最高,其《属玉堂传奇》是吴江派戏剧理论的直接体现。2、吴江派的特征:(1)、具有明显的家族性;(2)、注重名教,倡导封建礼教道德规范(3)、严守格律,注重曲词的平仄阴阳同步;(4)、用昆曲编剧演出。3、整个吴江派成就并不高,只有沈璟《属玉堂传奇》。4、吴江派戏剧研究是明代戏剧研究的最高峰: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三、“沈汤之争”:“沈汤之争”是一段历史公案,在戏曲史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并不是指沈璟与汤显祖展开直接的论战,故也可以认为是理论观点和创作路径的差异。导火索是沈璟、吕玉绳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改编为《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不满,并进而批评吴江派过度追求声律、以致害辞;而吴江人也认为临川人的戏剧创作过度艳情、不合礼法,并用地方小调宜黄腔演唱、不登大雅之堂。虽然用王骥德的话说:“吴江临川如冰炭”;但客观讲,从理论到实践,双方都有利于戏曲的发展,特别是汤显祖以《牡丹亭》为昆剧繁荣发展推波助澜,而吴江派以昆剧扩大了《牡丹亭》的影响,是戏曲发展的双赢格局。四、临川派:这是一个从形态上不存在的流派。但在汤显祖影响下,一批戏曲家致力于舞台上男女恋情的推演,甚至痴迷于情侣之间的巧合误会,以达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主要代表作家有吴炳、阮大铖。吴炳的《绿牡丹》,阮大铖的《春灯谜》、《燕子笺》等作品艺术上与“临川四梦”一脉相承,因归之为临川派。第七章、汤显祖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年字号简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思想:儒道佛兼有,反对王阳明“心学”,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一、至情论:是汤显祖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其戏剧创作精髓。汤显祖认为,世界是有情的世界,人生是有情的人生,而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实现“至情”的最佳途径是舞台,即通过戏剧创作与戏剧表演来实现最高的情感理想。这个主张不仅是汤显祖临川派戏剧创作遵守的法则,也直接影响了清代小说戏剧创作的情理追求。(名词解释)如果是简答题,则答:(1)、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的世界,人生是有情的人生;(2)、从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3)从实现途径看,实现“至情”的最佳途径是舞台,即……。二、“临川四梦”:也叫“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后期戏剧家汤显祖的四部剧作:《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集中表现了汤显祖的“至情”主张,以及王学左派的民主精神,是社会进步的艺术化表现;特别是《牡丹亭》,代表了明代戏剧创作成就的最高峰。1、
本文标题:明清文学期末考点整理【菠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3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