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改善三岁幼儿冲突行为之行动研究第五组
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幼兒保育專題研討報告四位不同年齡層兒童與同儕互動歷程中衝突情況之探討指導老師:黃宜敏老師班級:幼二孝組別:第五組姓名:林秀貞93133802何秀英93133811黃玉齡93133813翁嘉鎂93133817李姿慧93133821徐庭妮93133823中華民國95年5月目錄第壹章緒論第貳章文獻探討第叁章研究方法第肆章研究結果與討論第一節幼兒的衝突現象第二節衝突現象研究結果第伍章結論與建議第一節結論第二節建議參考文獻附錄附錄101小雅的觀察紀錄(一)附錄102小雅的觀察紀錄(二)附錄103小雅的觀察紀錄(三)附錄201萱萱的觀察紀錄(一)附錄202萱萱的觀察紀錄(二)附錄203萱萱的觀察紀錄(三)附錄301易易的觀察紀錄附錄401小欣的觀察紀錄(一)附錄402小欣的觀察紀錄(二)附錄403小欣的觀察紀錄(三)附錄404小欣的觀察紀錄(四)壹、緒論一、研究動機隨著出生率逐年下降,現在的孩子,大多在小家庭、長輩的呵護與寵愛中成長,由於較少有和年齡相近孩子相處、玩耍的機會,因此,在進入幼稚園後,如何融入、適應團體生活?如何與同伴相處?如何發展、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不僅是孩子在學校內首要面對、學習的功課,也是幼教老師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本組成員認為:一份穩定友伴關係的建立和孩子的內向或外向並沒有絕對的關聯,而是需要包含兩個重要的元素:認同與分享。(一)認同對幼兒來說,得到別人的認同,意味著我們可以一起玩遊戲,而隨著心智年齡的成長,幼兒社交的技巧也愈益純熟。幼兒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可能會運用的方法,包括正面的如:分享、微笑、善體人意----等;也包括負面的做法,如:粗魯、無禮、打人、搶奪、攻擊、哭叫----等。幼兒有時並不明瞭,這些做法並不能獲得真正的友誼,反而適得其反破壞友誼。不管如何,當幼兒以錯誤的方法嘗試結交朋友時,教師及父母應該用孩子能夠了解的語言、實例,詳細解釋給孩子聽,孩子可能會重複犯錯好幾次,而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二)分享「分享」是幼兒在交友過程中最重要的學習課題。有些獨生子女因為獨享慣了,特別無法與別人分享,交朋友會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時機。鼓勵孩子拿出心愛的玩具、書本,與朋友一起玩或者閱讀;而朋友的玩具也會借給你玩,這一來一往間,將會創造出彼此的互動與分享,友伴關係就從此處悄悄萌芽。孩子透過同儕的學習,使自己的言行舉止、思想、感情,逐漸成為社會接納的人,而不在以自我為中心,並藉由不同的友伴來認識自己。對現代的孩子來說,友伴對他們的影響與關係太重要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兄弟姐妹、親戚和他接觸的成人(保母、教師)以及朋友(同學、友伴),組成了孩子人格發展的一個基本架構,影響兒童人際互動的發展,讓孩子發揮不同層面的潛能認識自己。兒童需要有良好的同儕關係,與他人相處融洽,以建立良好的友誼,而良好的同儕關係也是兒童擁有信心及安全感的基礎。因此如何協助同儕關係不良,常出現衝突情況的兒童,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誼,是許多國內外學者共同關切的問題。本組成員在幼教職場工作多年,發現兒童與同儕間互動關係的好壞,對於他日後健全人格的發展與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因此針對四位不同年齡層兒童與同儕互動歷程中衝突情況的探討進行社會行為觀察紀錄,希望從觀察的結果中去了解兒童與同儕互動的形式與品質,希望藉由對四位兒童有更深入的了解,協助他們在團體中獲得良好的同儕關係,藉以建立積極.適切的正向行為表現。二、研究目的依據上述本研究的目的為:(一)探討兒童在與同儕互動的歷程中衝突情況發生之原因,並呈現四位兒童在學校所產生之衝突情況(二)希望藉由更多的觀察與了解使父母及教師能以正確合理的觀念看待幼兒的友伴關係(三)希望藉由更深入的觀察及了解,協助教師針對不同年齡層兒童的衝突情況尋求有效的輔導策略貳、文獻探討不論兒童在學習環境中是否有良好的同儕互動品質,了解其衝突情況是如何形成的,將有利於我們去了解原因並找出對策。為了更深入了解兒童應具備哪些條件較易形成良好的同儕互動關係,使別人喜歡他、接納他,減少衝突情況的發生,本組成員搜尋了相關的文獻六篇,加以閱讀整理,探討的結果如下:一、張美鈴(民78)研究的題目為「社會技巧訓練對學前兒童同儕關係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托兒所大班兒童【男104人,女106人】,研究時間為四週8次,每週兩次,每次40-50分鐘,研究的方法為社會計量法及社會行為觀察法,研究的結果為:受歡迎兒童對同儕的行為較有反應,互動的形式以正向行為居多,因此較易進入團體。不受歡迎兒童則常用問問題,將話題轉移到自己身上等方式,來引起同儕的注意。他們不易和同儕相處,批評同儕時也很少提出改善的方法,因此進入團體所需的時間較長。二、洪智萍(民84)研究的題目為「幼稚園大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幼兒社會行為之關係研究」,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幼稚園大班教師22名幼兒9名,研究時間為民國84年6月,研究的方法為實地觀察法、評量表法及問卷法,研究的結果為:幼兒社會行為(獨立、自主及利社會行為)並不因性別、排行、幼兒子女人數、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社會發展不成熟的幼兒在團體中的地位常是不受歡迎且缺少友伴的,因而造成人際關係的適應不良。所以,在探討幼兒社會行為時,必須從其生活及所接觸環境中的人、事、物來思考,而並非只注重幼兒本身。幼教老師應加強和幼兒家長的聯繫與溝通,瞭解家長的教養方式及個別幼兒特質,以發現促使幼兒社會行為發展的最佳教學方式。三、李駱遜(民89)研究的題目為「四歲幼兒利社會行為之研究」,研究對象為以幼稚園小班(29人一個班)四歲為例(北縣某國小附幼小班),研究時間為民國89年上、下學期(一年),研究的方法為觀察法,研究的結果發現四歲幼兒在同情安慰、輪流分享、幫忙協助、友善親熱及持續性方面有不同的表現,在個人經驗、外表能力、個性、互動的禮貌、尊重、原諒等項目都會讓幼兒在利社會方面有很大的影響,老師應利用幼兒生活中的事例,隨機教導、提醒、討論、示範來傳遞給幼兒以利社會的價值觀並實施在幼兒人際互動之中。四、蔣惠珍(民75)研究的題目為「學前兒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研究」,研究對象為四歲到六歲的學前兒童160名(男85名,女75名),研究時間為民國75年,研究的方法為「父母教養行為問卷」、「兒童氣質量表」及「照片式社會計量法」、「自然情境觀察法」,研究的結果為:年齡可能對兒童之社會影響力不大,但由於年齡愈大,兒童愈能滿足同儕對友誼的需求,被同儕喜愛的程度自然亦會隨著增加。被排斥的兒童在害羞及尋求幫忙兩項行為方面的被提名數在五種友伴地位中竟皆是最高,研究者認為值得在做進一步的探究。五、方金鳳(民93)研究的題目為「自由遊戲時間同儕互動策略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研究對象為私立愛兒幼稚園(化名)大象班十八位大班幼兒,研究時間為92年3月至92年8月31日,研究的方法為「資料記錄表」包括,活動內容紀錄與重點畫記、現場札記、訪談老師、分析與討論、結論(反思語感想)、提出疑問、類別編碼等,研究的結果為:幼兒在遊戲互動時所使用的互動策略大都很直接,因此經常造成同儕的衝突,會使用溝通、協調策略的幼兒畢竟佔少數,可見幼兒如何使用良好的策略因應互動問題,仍有再教育的空間。當幼兒與同儕有過節,為了報復對方,會以破壞玩物、打人、惡作劇等方式與同儕產生互動,但有時也可能只是一種純粹的攻擊行為,或是欺負弱小的行為。六、李雅芬(民92)研究的題目為「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研究對象為屏東縣縣立國民小學四、六年級之普通班全體學生,年齡約為九至十二歲,研究時間為92年1月,研究的方法為「問卷調查法」及「社會計量法」,研究的結果為:正視被拒絕兒童受排斥的問題,提供適當輔導與社交技巧訓練,尤其是加強合作方面教育。平時應加強兒童之品德教育,降低兒童人際交往的困難度,尤其對於來自低社經家庭之兒童,應多費心思教導其待人處世之道,始與人交往更順利。鼓勵兒童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與同儕交朋友,在互動過程中多讚美少批評,多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並能理性表達自己的意見。綜合以上的文獻探討我們獲得的結論為:同儕互動關係不良及衝突情況發生之可能原因有以下的幾個因素:(一)本身的外在因素兒童的外貌、動作技能,會影響孩子在同儕中是否為人所接受。(二)氣質與行為特質有些兒童個性比較害羞退縮,適應新的人、事、物的時間較長;有些兒童情緒反應較為負向(如:打、罵、摔東西…等攻擊行為),對刺激的反應較強,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孩子不太主動去交朋友,或不太受別的孩子歡迎。(三)社會能力在同儕團體中的人際互動是需要技能的,這些技能我們稱之為「社會技巧」。有些兒童很想交朋友,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有些兒童則會採用干擾、破壞等不適當的方式,企圖藉此引起別人的注意,並期望別人和他成為朋友,這些方式多半帶來衝突的產生。(四)親子關係親子關係是人際關係的縮影,在親子互動中,父母若能敏感孩子的需求,並予以適當的反應與處理,孩子便能從中學習如何與人互動。那麼,在同儕互動中,哪些是適當的社會能力呢?1.在同儕互動中表現合作、分享、輪流、注意他人、稱讚、應用規則解決問題等正向社會行為。2.具有較多元化的社會技巧,且能視不同情境彈性運用合適的社會技巧。例如,受到同儕歡迎的孩子,不是只會合作、分享或稱讚別人,也會視狀況威脅或批評別人。參、研究方法一、研究者:表一研究者背景姓名幼教年資現況林秀貞18年現職某托兒所所長何秀英15年現職托兒所保育人員翁嘉鎂10年現職托兒所保育人員李姿慧28年現職安親班教師徐庭妮7年現職托兒所保育人員黃玉齡13年現職托兒所保育人員二、研究對象:四位不同年齡層之兒童(一)姓名:易易(化名)性別:男實足年齡:六歲二個月,排行老大,下有一妹(有感覺統合失調,目前治療中)父母教育程度:大學主要照顧者:外婆父母教育方式:打為主,罵及講道理為輔觀察場所:自然情境觀察(操場、教室)觀察動機:因翔翔同學轉學至敝園所,易易隨著他轉學,剛來時只與翔翔講話,帶一大疊貼紙至園所也只給翔翔一張,其他同學跟他要也不給,友伴關係單一化只與翔翔有互動,且非常依賴翔翔,造成他的同儕互動關係不佳。(二)姓名:小欣(化名)簡稱(S)性別:女實足年齡:8歲5個月,目前就讀北市福德國小一年級主要照顧者:媽媽家庭背景:父親:道地台灣(閩南)人,母親:大陸籍(漢陽)人,小欣為獨生女父母教育方式:權威式教育觀察場所:自然情境觀察,北市私立ㄨㄨ幼稚園(安親班)觀察動機:父母對她期望很高,教養態度嚴格。因此影響小欣的行為發展,常常狀況百出引人注意,尤其表現在行為、動作、寫字時的情形較與同儕不同,造成與同儕互動關係時好時壞。(三)姓名:小雅(化名)性別:女實足年齡:三歲四個月,家中的獨生女主要照顧者:媽媽父母教育方式:講道理,民主式的管教父母教育程度:大學觀察場所:自然情境觀察(托兒所幼幼班教室)觀察動機:因小雅是家中的獨生女,父母在教養行為上多採用說理方式且非常寵愛,因此導致小雅在團體生活中較為自我中心,常與同學發生衝突情況,因此人際關係不佳,受到同儕間的排擠。(四)姓名:萱萱(化名)性別:女實足年齡:三歲九個月,家中的獨生女主要照顧者:外婆父母教育方式:講道理,民主式的管教父母教育程度:父—大專,母---高職觀察場所:自然情境觀察(托兒所小班教室)觀察動機:因萱萱是家中的獨生女,父母在教養行為上多採用說理方式且非常寵愛,因此導致小雅在團體生活中較為自我中心,易與同學發生衝突情況,如:爭吵、搶玩具……等,因此人際關係不佳,常受到同儕間的排擠。表二觀察者、觀察對象與時間三、資料取得方式:我們的研究採觀察紀錄法,本小組成員中之三人針對自己所研究之對象進行觀察紀錄,另外三人則針對觀察紀錄中衝突情況的發生,加以整理、歸納、分類,並提出個人之省思觀感。觀察者觀察對象觀察時間次數李姿慧小欣94.12.1至95.1.54次何秀英易易95.1.9至95.3.76次翁嘉鎂小雅、萱萱94.12.25至95.2.246次四、實施程序表三實施程序94.12.1至95.3.7三位觀察者鎖定四位觀察對象並進行觀察紀錄95.3.7至95.
本文标题:改善三岁幼儿冲突行为之行动研究第五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65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