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广东省河源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广东省河源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影响广东省河源市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总结、对其发展动力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政府政策的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河源市未来发展趋势应以重视交通网络的建设,致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工业园、走新型化工业道路、建设绿色宜居城市为先。关键词:河源市;产生与发展;动力因素;发展趋势1广东省河源市简介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处于东江流域与韩江流域。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度27分。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惠州市,北与江西省交界。如图1所示,河源市共分为一区五县。一区是源城区,五县分别是连平县、和平县、龙川县、东源县和紫金县。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北回归线在境内南部通过,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1℃,平均降雨量1881.8毫米,全年温暖湿润。中原文化与南粤文化在这里融生,使其积淀了底蕴丰富的东江客家文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河源由粤东北最封闭的山镇,变成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兴城市,由珠三角北部最落后的小城,变成了独具客家特色的“东江明珠”。并获得众多荣誉:“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港澳及海外华人心目中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等。图1.22河源市产生和发展过程概述2.1自然因素适宜的气候。河源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0℃-21℃,平均降雨量1881.8毫米,雨量充沛。如此温暖的气候很适宜人类生存。丰富的水资源。俗话说,有水就有生命。河源地区地处东江中上游、韩江上游和北江上游。全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江流域占81.6%,韩江流域占10.4%,北江流域占2%。全市区域内河流众多,河网密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保障。丰富的矿产资源。河源市的矿产主要有铁、钨、铅、锌、锡、钛、铀、萤石、石英石、水泥用灰岩、陶瓷土、稀土、建筑用砂、地热水、矿泉水等矿种。其具有种类多、分布广的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河源地区大多属山地,拥有大面积的森林。林中约有野生植物280科、1645属、7055种;栽培植物633种,分隶于111科、361属;有真菌1959种,其中食用菌185种,药用真菌97种。众多的动植物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2.2人为因素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于龙川置县。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木京。3河源市发展动力3.1自然资源丰富河源市自然资源丰富,人均矿产、森林、水资源和土地均居广东第一。3.1.1矿产资源3河源市矿产资源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品位高、规模大等特点,素有粤东宝库之称。截至2007年,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36个品种,其中铁矿、钨矿、稀土矿、石灰石、瓷土矿、铅锌矿、锡矿、萤石矿、石英石等都在全省占较大份额,潜在经济价值达1200亿元.铁矿主要产地有连平大顶、紫金宝山嶂等地。大顶铁矿是广东省第一大型的铁矿,也是国内罕见的量大质好、易采易选的铁矿区,总储量达1亿多吨。钨矿主要分布于连平县和紫金县。连平锯板坑钨矿为目前全省最大型钨矿,其储量居广东首位。3.1.2森林资源河源地区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目前植被多为疏松林、旱生性灌木丛、草丛和农业生态群落,主要植被为马尾松、湿地松、杉树、芒箕等。至2013年底统计,河源市森林面积达到1713.82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5533.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3.3%,在广东省名列前茅,被称为“粤东北地区的生态屏障”,是广东省重点林业基地、华南地区重要的商品林和生态林基地。河源也因此被称为“万绿河源”。境内的新丰江水库区内有著名的森林基因库和国家级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大叶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近14500公顷,1993年国务院批准在此建立“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3.1.3水资源河源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其一是水库水资源。河源拥有新丰江和枫树坝两大水库。新丰江水库,即万绿湖,是“东江流域地区的水源生命线”和“韩江流域的发祥地”,其蓄水量名列广东第一,全国第二。万绿湖集水域壮美、水质纯美、水性恬美和水色秀美于一身,其长期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的优质水也吸引了国内著名的水企业品牌——农夫山泉前来建厂;河源境内的东江水质一直保持着国家一至二类地表水标准,为东江中下游地区提供优质的水源。而枫树坝水库的蓄水量在广东第二,也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水源之一。两水库总库容达158.4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27万千瓦。广东省有9000多万人口,其中深圳、广州、惠州、东莞等珠三角主要城市4000万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都来自河源,此外,香港702万同胞的生活用水也来自河源。其二是地热水资源。河源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温泉资源有63处,遍布五县一区,被称之为温泉之乡。其水质优良,主要为偏硅地热矿泉水,含有多种有益于身体的微量元素,是广东省内唯一富含游离二氧化碳的温泉,是国内不可多得的温矿泉资源。河源境内的地下温泉分布广、水质好、水温高、水量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因开发起步晚,河源的温泉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与省其他温泉相比,河源温泉显得更“纯”。目前,河源现已开发的有48处,有巴厘岛异域风情的御临门温泉、展现世界浴文化的龙源温泉、以生态盎然的综合环境艺术著称的热龙温泉、淳朴本色的天上人间温泉等。3.1.4土地资源河源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清远、韶关、梅州,其中河源中心城区盆地和灯塔盆地面积共3170多平方公里,人均土地资源多。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耕地趋于萎缩的情况下,河源的土地资源对地方和全省经济的发展愈发显得珍贵。3.1.5恐龙化石资源自1996年3月发现第一颗恐龙蛋化石至2013年,河源出土的恐龙蛋化石已有一万五千多枚,是全世界馆藏恐龙蛋化石总和的两倍,河源也因此成了恐龙蛋化石藏量全球第一、恐龙蛋化石馆藏量最多的地方。河源是世界上少数既拥有恐龙蛋化石,又拥有恐龙骨骼化石的地区之一。自发现恐龙蛋化石之后,还陆续发现了8具恐龙化石及200多个恐龙脚印,成为世界上仅有的蛋、骨骼、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埋藏地。据估计,目前发现的恐龙蛋只是地下海量埋藏中的沧海一粟。河源中生代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恐龙蛋、恐龙骨骼和菊石化石等地质遗迹资源。在“河源盆地”的红砂岩中,恐龙蛋、恐龙骨骼化石分布面积约70平方公里,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埋藏浅、保存完好等特点。2005年河源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授予“中国恐龙之乡”称号。3.2区域优势明显3.2.1珠三角向外辐射的腹地河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靠山近海,处于珠江三角洲边缘地区,市区距广州、香港均不到200公里。实际上河源是内陆与沿海的结合体。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区位,致使河源既能接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又能很好地沟通国内大市场,从而逐渐由珠三角的边缘地区变成了泛珠三角的前沿地区,成为珠江三角向外辐射的重要腹地。3.2.2长三角与珠三角的“黄金通道”河源南接珠三角,北连大内陆,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在境内交汇。河源市龙川县设有华南地区最大的编组站。105、205两条国道及惠河、梅河、粤赣三条高速公路贯通全境,已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建设中的东江河运航道将达五级水平,可直达广州黄埔港。穿越河源的广河、汕湛、大广、汕昆、粤湘等5条高速公路,或已建成通车,或正在建设中。连接东源县义合镇和紫金县古竹镇的东环高速公路,深圳至惠州、河源的城际轻轨也即将开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河源区位优势日益凸现。河源也由此成为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长5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黄金通道”。3.3政策支持河源市的发展动力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省、市政府重视与河源的沟通、交流,全力支持河源各项事业发展,加大倾斜力度,推动河源加快发展;指导河源做好各项工作的评估,结合河源实际,做好规划,更加合理地规范各项事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避免随意性建设,保障河源可持续发展。4发展现状4.1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图2.如图2所示,至1988年开始,河源市区域生产总值持续大幅度增加,增长速度大体上维持在10%-20%之间。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47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增幅比上年提升3.4个百分点,比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高出2.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6.7%,比“十一五”规划目标高出0.7个百分点,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加快了0.1个百分点。4.2河源市GDP产业构成: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减少,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加1987年,第一产业GDP占总产业GDP53.3%,二、三产业仅占23.5%、23.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不断改革,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所占GDP比重不断增加。1995、2000、2008年的第二、第三产业占总GDP比重分别为23.3%和29.6%、24.1%和41.1%、654.9%和31.7%,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第二、第三产业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将不断增加。河源市GDP产业构成(%).图34.3交通网络的建设20年前的河源,没有一寸水泥路,也没有一寸铁路,更没有一寸高速公路,被称为惠阳地区的“西伯利亚”。要发展,先修路。只有便利的交通,才能带给河源发展的机会。随着河源市的建立,其以“打造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新格局”的思路,以建设高速公路为重点,加快国道、省道、县道、村道改造,完善交通网络,促进人流、物流的集聚。截至2008年,20年来,河源市市累计在建设交通道路上投入了192.3亿元:新、改建国、省道1576.1公里,改造县乡公路3212.3公里,建设村道水泥硬底化4547.3公里,公路密度由1987年的20.92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2007年底的66.3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长2.1倍;建成惠河、梅河、粤赣高速公路共232公里;建设广梅汕、京九铁路共227公里,并在龙川设立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5未来发展趋势分析5.1重视交通体系建设,凸显区位优势。随着广梅汕铁路正式通车,河源陆陆续续完善了交通网络:京九铁路正式通车,河源通往南北的经济“大通道”打开;惠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河源有了自己的高速公路。而之后的梅河、粤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使河源从昔日的偏僻山区变成了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成为了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黄金通道”。河源战略地位迅速提升,区位优势日益突显,发展条件大为改善。5.2致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年份1987199520002008第一产业53.347.134.813.4第二产业23.523.324.154.9第三产业23.329.641.131.77河源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加上其优良的环境条件,底蕴浓厚的客家文化,独一无二的恐龙故乡,一个“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等旅游新形象卓然于世。秀美的万绿湖,浓郁的客家菜,丰富的温泉资源,是决定着河源有别于其它旅游点的重要特征。结合其区位特点,河源市应致力于发展生态旅游,保持独有原生态、好环境,坚持在保护中开发。5.3建设生态工业
本文标题:广东省河源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7053 .html